第140章:長孫殿下不簡單(求訂閱求月票)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執筆見春秋字數:4250更新時間:24/06/27 06:13:20
    李景隆從春和殿出來後,直接出宮而去。

    他現在早就不在皇宮裏住了,襲封曹國公爵位後,在京師就有了自己的大宅子。

    然而出了皇宮之後,李景隆並沒有直接回家,也沒有去他現在就職的左軍都督府。

    而是直奔燕王府。

    就像是朱允炆仰慕他一般,他也仰慕自小和他一起長大的朱棣。

    剛纔和朱允炆的談話,他怎麼可能聽不出其中的意思。

    朱允炆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他站隊支持。

    李景隆當然不會直接回絕,只是給朱允炆一種好像自己已經答應的錯覺。

    朱允炆不知道的是,早就在幾天前,姚廣孝代表朱棣,就已經找李景隆深談過了。

    談話的內容不得而知,但就從現在的行動來看,其中意味已經相當明顯了。

    就在李景隆抵達燕王府的時候。

    晉王府中。

    晉王朱棡把長子朱濟熺叫來,問道:“最近跟你大哥,可有聯繫?”

    朱濟熺有些懵,問道;“父皇,你是說哪個大哥呢。”

    “混賬東西,這大明,能夠當你大哥的,還能是誰。”朱棡呵斥說道。

    朱濟熺遭到訓斥,連忙回憶,而後說道:“父王,你是說秦淮河畔茶樓那個東家,朱英嗎。”

    “目無尊長,你大哥名諱,也是你有資格喊的?”朱棡氣極,要不是隔得遠,他都想一腳踹在朱濟熺身上了。

    “可是,大哥的身份,已經確定了嗎。皇爺爺都還沒接入宮中呢。”朱濟熺被父王眼睛一瞪,下意識的後退一步。

    父王爆脾氣,打人那可不會開玩笑的。

    今年才十三歲的弟弟朱濟燁,因爲太過於頑皮,今年年初的時候,被父王一鞭子打在身上,皮開肉綻,足足在牀上躺了半月。

    “孝陵的時候出來,你大哥的身份,在你皇爺爺那裏,就已經得到證實了。之所以還沒進宮,只是因爲你大哥勢單力薄了些。”

    “不過你大哥倒是好樣的,對我這個三叔,可是相當不錯。”

    朱棡解釋了一番後,最後笑着說道。

    朱濟熺眼睛一亮,問道:“難不成父王擔任平倭西路主帥,就是大哥幫忙的嗎。”

    朱棡有些得意,說道:“這是當然,不然你父王我,藩地在山西,沒有父皇特許,怎麼可能去沿海那邊平倭。”

    “想來這其實就是你大哥的安排,這是給我機會,讓我可以在你四叔面前,一雪前恥。”

    說完後,朱棡又囑咐道:“你爹我過幾日就要出征了,你小子別想着回藩地,在京師裏好好待着,尤其是多多去你大哥那邊,親近親近。”

    “這大明天下,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你大哥掌管了。”

    朱濟熺聞言,頓時明白父王的意思,連忙說道:“父王放心,孩兒必定唯大哥馬首是瞻。”

    朱棡滿意的點點頭,臉上帶着些許的潮紅,而後說道:“你這個做弟弟的,第一次去你大哥家裏,也得帶些好東西去。”

    “正好你大哥幫了我大忙,到時候你從府裏,挑選十匹上好的戰馬,送與你大哥去。”

    朱濟熺連忙回道:“孩兒明白。”

    朱棡口中所說的戰馬,可不是普通良馬能比的,尤其是被朱棡從山西帶到京師來的,哪怕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裏挑一,極爲難得。

    朱棡之所以選擇送馬,也是看到在朱英麾下的一些人員,在京師無馬可用的情況。

    .....

    大明皇宮,春和殿。

    “先生,有了表哥的支持,想來我等的力量,又要多上不少。”

    李景隆走後,朱允炆笑着對黃子澄說道。

    “曹國公和殿下自小一起長大,這等濃厚的兄弟之情,曹國公自然是會選擇站在殿下這邊。”

    黃子澄說完後,又道:“只是單憑曹國公,恐怕還是不夠。就臣看來,長孫殿下目前還未被陛下公佈,而在羣臣的眼中,殿下依然還是太孫。”

    “便是如此,臣覺得殿下當主動出擊,爭取羣臣對殿下的支持。”

    朱允炆聽完,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問道:“那麼我該如何獲得羣臣的支持呢。”

    黃子澄胸有成竹的說道:“這個殿下不必擔心,臣已經聯繫了劉三吾,方孝孺兩位儒學大家。”

    “殿下莫要小看此二人,方孝孺雖然沒有官職在身,但在儒家名聲頗響。劉三吾更不用多說,和臣一同在翰林院,隱約間更是文人領袖。”

    “殿下若是能夠得到這二人的支持,在朝堂之上,其他羣臣也定然會支持殿下。”

    “殿下被冊封太孫的事情,也是陛下當真衆多大臣的面,親口說出,哪怕是想改,也會顧忌一些影響,這裏便是殿下的機會。”

    聽到黃子澄的講述,朱允炆頓時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只是有些猶豫的問道:“便是衆多大臣支持我,皇爺爺若是執意不選我,又該當如何。”

    黃子澄無奈的解釋道:“殿下,關於陛下的選擇,不是文武大臣誰能左右得了的,便是陛下執意如此,我等也只能安心接受,沒有辦法可想。”

    “而現在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儘量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這樣殿下在陛下的面前,才能有機會可言。”

    黃子澄只是一個文人,就現在的大明局勢,陛下至高無上,一手遮天。

    無論是錯的,還是對的,這朝堂上的大臣,又有什麼敢爭執的。

    更別說現在的朝堂,根本就沒有黨派這個概念,在錦衣衛的監視下,陛下的威嚴下。

    結黨營私?

    呵呵,有多少殺多少,殺光了換一批就是。

    能夠從大明建國初,直到現在洪武二十五年,還能站在朝堂上的,那就是其他大臣崇拜的對象。

    “可是,我跟方孝孺,劉三吾並不熟悉,他們會支持我嗎。”朱允炆有些不自信的問道。

    黃子澄明白朱允炆的意思,這個支持,並不是說現在的支持。

    而是將來在皇位面臨選擇的時候,還會不會支持發言。

    黃子澄說道:“殿下或許不知道,當初陛下詢問羣臣的時候,本意是想選擇燕王殿下,唯有劉三吾站出來,力挺殿下,陛下心中權衡之後,這才選擇殿下。”

    “果真如此。”朱允炆有些欣喜的問道。

    “臣如何敢欺瞞殿下,確實如此。”黃子澄斬釘截鐵的說道。

    聽到這話,朱允炆頓時就放心下來,隨手說道:“希直先生似乎現在並不在京師。”

    黃子澄說道:“殿下不知,現在他已經到達京師了,就住秦淮河畔那邊呢。”

    “殿下莫急,待臣明日去尋劉三吾,方孝孺,然後安排時日讓他們拜見殿下。只是皇宮重地,到時候可能要請殿下移步出宮才行。”

    朱允炆點點頭,說道:“那就一切拜託先生了。”

    “請殿下放心。”

    黃子澄面色堅毅的回道。

    只是現在這一刻,他的心中五味雜陳。

    劉三吾之所以堅定的支持朱允炆,那是因爲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

    然而朱雄英若是身份證實,才是真正的皇嫡長孫,到時候劉三吾等人,還會支持朱允炆嗎。

    這個黃子澄說不清楚,他是殿下心腹,肯定會支持殿下。

    若他不是,他也不好說。

    這話他當然不能說出來,太過於消磨殿下意志,到時候就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

    天界寺,某荒廢的藏經閣。

    姚廣孝坐在院子裏看書。

    別的不說,這裏也算是風景秀麗,氣息溫和。加上暖暖的陽光,最是讓人舒適。

    現在的大明快七月了,天氣不算冷,但對於姚廣孝這樣的老人來說,在太陽下的熱度,是剛剛好。

    院子後面的藏經閣,兩名錦衣衛還在不斷收拾。

    畢竟是天界寺的藏經閣,哪怕是荒廢的,也有七八間屋子,前後兩進院落。

    不是一天就能全部收拾完的。

    兩名錦衣衛看似有監禁姚廣孝的嫌疑,但若是真缺了這兩名錦衣衛,姚廣孝一個人也難以生活。

    畢竟挑水,劈柴,生火做飯,打掃房屋這樣的瑣事看起來簡單,但也不是姚廣孝一個五十七歲的老人能夠搞定的。

    單單挑水幾裏地,就讓姚廣孝難搞了。

    而坐在院子裏的姚廣孝,似乎真的就這麼安定了下來。

    然而真是如此嗎?

    姚廣孝早年曾遊覽嵩山寺,相士袁珙對他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

    劉秉忠被稱爲蒙元帝國的設計師,他不僅輔佐忽必烈繼位,而且確立了蒙元的國號以及體制,修建了蒙元大都和上都,制定了官員朝見皇帝的禮儀和官服等要求。

    所以當時姚廣孝大喜。

    “好個袁珙,貧僧尋覓心中主公,原本以爲是燕王殿下,沒成想竟是長孫殿下,左右都是你說得準。”

    院子裏看書的姚廣孝,心思根本就沒在書上,而是開始思索自己的人生規劃。

    或許會有人想,爲什麼姚廣孝沒有選擇朱允炆。

    其實姚廣孝最初的想法,就是輔佐太子朱標,畢竟那個時候,太子朱標地位穩固無比,根本無人可以抗衡。

    可惜並未得到朱元璋的賞識,況且朱標身邊文臣武將雲集,他一個無名和尚,連和太子朱標單獨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到了天界寺,觀察諸多藩王後,這才選擇了燕王朱棣。

    或許還有疑問,爲什麼姚廣孝沒有投靠朱允炆。

    這當然是時間關係。

    首先,姚廣孝洪武十五年跟隨燕王的時候,洪武十年生的朱允炆才五歲。

    誰會去效忠一個五歲的娃娃。

    而現在太子朱標薨逝,姚廣孝已經跟隨燕王朱棣十年了。

    這個時候就算是投靠朱允炆,朱允炆他敢要嘛?

    這個選擇,從來就沒在姚廣孝的考慮中,或者說想都沒想過,即使他不要臉,朱允炆也不是他心中的明主。

    朱允炆本身接受儒家教育長大,對於道佛不說排斥,也不會很親近。投靠過去也不見得會收留姚廣孝這個和尚。

    姚廣孝的能力,在治理內政上,也是很不錯的。

    曾經朱棣靖難成功後,姚廣孝便是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後世紫禁城的佈局。

    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又擔起護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爲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畢竟姚廣孝去世的時候,已經是永樂十六年,他還幹了十六年的文臣。

    朱棣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又奉命教導當時的太孫朱瞻基。

    有姚廣孝在京師,京師就亂不起來。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幾乎就是相當於姚廣孝的徒弟了。

    姚廣孝去世的時候,朱瞻基也已經二十歲長大成人了。事實證明,朱瞻基所表現出來的才能,也沒讓姚廣孝失望。

    畢竟陰陽家不是兵家。

    陰陽二字,便是代表陰的能來,陽的自然也能來。

    主要還是作爲一手推動整個靖難之役的幕後黑手,更改大明皇室傳承,締造史上第一也是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這個功績太過於誇張,成就傳奇。

    所以才會對他有如此的印象,很容易被侷限在陰陽家合縱連橫這塊上。

    而忽略了他本身的才學。

    “貧僧觀長孫殿下,長期遊走大明邊疆,麾下各族林立,自身文武雙全,定有征伐之心。”

    “大明立國二十五載,國力日漸穩定。陛下突然調集大軍平倭,更是出動水師,其中當時受到長孫殿下的影響。”

    姚廣孝,當然還是那個想證明自己的姚廣孝。

    當他開始分析朱英的時候,他就發現,朱英此人不簡單。看似溫文爾雅,有儒家風範,實則對儒家典籍一概不知,反而擅長兵家謀略。

    想到這裏,姚廣孝對錦衣衛喊道:“小哥,貧僧想要看些海外書籍,寺內第一藏經閣便有,有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