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一戰封神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南無臭蛋字數:2772更新時間:24/06/27 06:05:41
【一戰封神】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這是足以載入史冊的一年,偉大光榮正確的宋太宗趙光義同志一舉消滅盤踞在河東的北漢割據勢力,終結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羣雄割據亂局。然而故事並未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979年5月,剛剛滅掉北漢的趙光義下令拔營起寨,大軍徐徐跨過太行山脈,向着鎮州出發,宋軍將士歡呼雀躍,等待回到汴州之後論功行賞,升官發財,然而他們卻聽到了一個頗爲意外的消息:「上將伐契丹」。
趙光義專業看家守塔三十年,親征北漢是他第一次掛帥征伐,在取得驕人的戰績後,趙光義難免有些小膨脹,遂打算乘勝北伐,奪回心心念念的幽雲十六州。
柴榮在「高平之戰」後乘勝進攻北漢,最終導致大敗,究其原因,臨時更改戰略目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這顯然沒有引起趙光義的足夠重視,趙光義的北伐計劃在一開始就註定要以失敗告終。
首先是失了天時。
雖然遼國救援北漢不利,但自打宋軍正月出兵以來,遼國就在幽雲十六州屯集重兵,做好了抵禦宋軍的準備,坐鎮幽州的總指揮則是一位非常着名的遼國將領——韓德讓,有關他的事蹟會在後文詳述。總之,遼國枕戈待旦已近半年,即便宋軍威武,遼國也可以說是攻不足而守有餘。
其次是失了地利。
宋軍長途奔襲,跨越半個中國,而遼軍是依託堅城以逸待勞。太原城堅不可摧,幽州城更是固若金湯。更何況遼闊平坦的華北大平原正是遼國鐵騎的主場,以步兵爲主的宋軍天然被剋制。
最後是失了人和。
滅掉北漢後,宋軍將士都在等待賞賜,然而趙光義卻沒有論功行賞,還要他們繼續討伐遼國,意思是等收復幽雲十六州之後新賬舊賬一起算,導致士氣低落,戰鬥意志銳減,史籍記載說「諸將皆不願行」。
當趙光義開會討論討伐幽州時,諸將皆低頭不語,用沉默表達自己的反對。就在這時,殿前都虞侯崔翰閃步出班,表示機不可失,我們勢如破竹,收復幽雲十六州易如探囊取物!
趙光義大悅,「諸位愛卿以爲如何呀?」
諸將仍然低頭不語。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這麼定了!」
6月初,詔令徵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民夫運送糧草,趙光義親征幽州。大軍剛從鎮州出發,就有扈從軍隊遲到,將士們不願北伐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趙光義頗爲震怒,「失期,法皆斬」,這是老祖宗的規矩了。趙光義打算將遲到的將士斬首示衆,被臣下勸阻,說大軍剛動身,未滅強敵而先殺將士,日後誰還願賣命?趙光義這才恨恨作罷,「好吧,等收復了幽州,新賬舊賬一起算!」
宋軍的推進過程非常順利,至東易州(岐溝關),刺史開城投降;至涿州,開城投降;至鹽溝頓,當地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獻上偷來的契丹戰馬……
趙光義心情甚好,在來之前就已經創作了一首《悲陷蕃民詩》,令羣臣收藏轉發點贊,沿途一片中原遺老喜迎王師、泣訴契丹奴役血淚史的感人場面。
只用了短短十天,宋軍主力部隊就推進到了幽州城下。趙光義以主力部隊坐鎮城南,派先鋒部隊巡哨城北。
當時坐鎮幽州的是遼國大將韓德讓,而受詔來援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乙室王撒合等正率部一萬餘人屯駐幽州北面,與幽州守軍呈犄角之勢。宋軍先鋒與這支援軍在沙河遭遇,隨即爆發激烈團戰。
宋軍有御駕親征的bUFF加持,人人爭先、個個奮勇,大獲全勝,生擒五百餘人,遼軍退卻。當時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正屯兵於得勝口(今北京昌平北
),這裏是一處戰略要地,扼守着進出幽州的咽喉。
宋軍尾隨着遼國潰軍一路追來,耶律斜軫見宋軍銳氣正盛,於是採取了避敵鋒芒、誘敵深入的策略。耶律斜軫收集了潰軍的旗幟,把自己的部隊也僞裝成潰軍,苟在得勝口。
耶律斜軫得逞了,宋軍急功近利,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爲傳說中的契丹鐵騎也不過爾爾,繼續追擊遼國潰軍,意圖擴大戰果。宋軍在追擊過程中又斬殺千餘人,趙光義龍顏大悅,下令繼續向北追。得勝口的這支「潰軍」並沒有引起宋軍的興趣,宋軍置之不理,一路向北。
耶律斜軫淡定從容,刀削鐵鑄的臉頰顯得尤爲成熟穩重,他在心裏默默計算着時間。
「嗯,差不多了。聽我號令——全軍出擊!」
在耶律斜軫的一聲令下,遼軍如出籠猛虎,從宋軍背後發動攻擊。
這波攻擊很奏效,宋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立刻收攏部隊,向後緊急撤退。遼軍雖搶奪了先機,做到了出其不意,卻因人數劣勢而無法立刻翻盤。宋軍在短暫的驚慌錯愕之後,憑藉人數優勢漸漸穩住了陣腳,兩軍沿青沙河對峙。
雖然傷害性不大,但耶律斜軫的突襲既打亂了宋軍追擊的步伐,阻斷了宋軍兇猛的進攻勢頭,又給予幽州城守軍極大的鼓舞,使其堅定了固守待援的信心。
激情四射的趙光義被人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惱怒不已,見耶律斜軫人數不多,於是改變了策略,留出一部分兵馬繼續與之對峙、牽制,而將把主力部隊用在強攻幽州城上。
對於幽州,趙光義志在必得,四面攻城,親臨前線指揮強攻(乘輦督攻城)。
趙光義命有關部門抓緊打造八百門攻城炮,限期半個月。攻城八作壕寨使趙延進同志僅用八天就完成任務,受到趙光義的特別表揚。
在宋軍強大的攻勢下,城內守軍不斷陣前投誠,例如遼建雄軍節度使劉延素、渤海部酋長大鸞(又作「達蘭罕」,長期以來我都誤讀爲「漢蘭達」)、幽州「山後八軍」軍官、薊縣百姓……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不了我的中國心。幽雲十六州被割讓給遼國已有60餘年,如今的幽州百姓很大一部分從出生那天起就是遼國護照,從未目睹過祖國的繁榮,然而他們的祖先早已把他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他們身體裏澎湃着中華的聲音,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用遼國人的話說,城中居民多數都懷有二心,他們對中原有着不可磨滅的民族認同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見宋軍勢大,他們紛紛倒戈投誠,幽州形勢岌岌可危。
古人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宋軍圍攻幽州十餘日,聲勢雖浩大,但始終未能攻克外城,士兵的厭戰情緒開始蔓延,物資轉運也開始吃力,戰爭天平開始向防守方的遼國傾斜,趙光義對此憂心忡忡。
趙光義分析總結了收復太原的經驗,認爲阻斷援軍是攻城戰的重要一環。消滅援軍,就會動搖守軍意志,再配合強大的攻勢,便可不戰而屈人之兵。於是,趙光義下令對沙河的耶律斜軫部發動攻擊,意圖把他們逼回遼國腹地,使幽州淪爲孤城。
經過一日的激戰,宋軍憑藉人數優勢再次獲勝,遼軍稍稍敗退。有道是英雄所見略同,耶律斜軫亦知援軍存在的重要性,勝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存在感,哪怕只剩一人。遼軍雖處劣勢,卻仍憑險據守,與宋軍艱難對峙。
耶律斜軫如打不死的小強,既不能被全殲,也不能被打潰,趙光義又將重點放在了攻城上,除了常規的雲梯、洞屋還有新趕製的八百門他娘的意大利炮之外,宋軍還玩兒起了地道戰(穴地而進)。守軍則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一化解。
宋軍精
挑細選出三百敢死隊,在夜色的掩護下企圖偷偷攀登城牆,結果被遼將耶律學古發現並一舉擒之。
幽州之戰陷入全面的僵持中。這時候,遼國的第二波援軍趕到,其主將是遼國名將——耶律沙,另派耶律休哥接替敗軍之將耶律奚底的職務。
聽說遼國又派援軍,趙光義就又把重點放在了阻擊援軍方面,指揮大軍前往阻攔,雙方在高樑河相遇,於是爆發了着名的高樑河之戰,而趙光義也因此一戰封神——高樑河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