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二安之叛7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南無臭蛋字數:2043更新時間:24/06/27 06:05:41
    得到安重榮叛變的消息後,石敬瑭調兵遣將,積極應對。命杜重威掛帥出征平叛,命安州節度使馬全節爲副司令。

    很明顯,又是讓馬全節帶飛、杜重威躺平蹭經驗。很多時候,統帥都是掛職而已,真正出力的是副統帥。

    天福六年(941)12月13日,鎮州叛軍與朝廷大軍在宗城(今河北省威縣)西南方遭遇,隨即爆發了激烈的交火。

    安重榮人多勢衆,擺出偃月陣。

    偃月陣如同“>”,開口衝敵人,主將位於中心的拐角處,協調指揮兩翼。該陣型又像一個大口袋,把敵人引誘進中心看似薄弱的地方,然後兩翼包抄,把敵人包餃子;如果敵人分別攻擊左右兩翼,則兩翼既可以相互支援,又可以變陣爲圓形陣(先由>變成=,然後再迂迴合圍成○),把敵人包圍在圓心。

    其缺點之一就是需要足夠的兵力,《孫子兵法》雲“十而圍之”,否則薄皮大餡兒,勢如作死,敵人隨意選個方向就可成功突圍。

    在這次遭遇戰中,安重榮在人數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故而擺出了非常自信的偃月陣。

    繡花枕頭杜重威同志運籌帷幄,非常配合地一連發動了三次毫無意義地試探性進攻,幫安重榮驗證了偃月陣的無敵優勢,成功地主張了敵人氣焰,有效挫敗了己方士氣。

    於是,杜重威就決定避敵鋒芒,打算下令撤退。

    指揮官王重胤趕忙制止,說兩軍已經進入戰鬥範圍,此時退兵乃兵家之大忌,敵人趁勢掩殺,我軍必然四散驚逃,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只能是潰退,一潰千里,就完犢子了。眼下應該分撥精銳力量,分別攻擊敵人的兩翼,我願率領契丹騎兵衝擊其中堅,唯有這樣,才能使之自亂陣腳,我軍才能勝利。

    實際上,王重胤的意思是用自己當魚餌,主動投送進敵軍的口袋,引誘敵軍兩翼向中心合攏,然後我軍迂迴到最外側,形成對敵軍的包圍。

    我們簡單做個簡筆畫,形象地勾勒王重胤的破陣方案:

    初始:三>

    布餌:二一>

    投餌:二一二

    咬鉤:二三

    二日

    收網:亙

    偃月陣的精銳力量全在中間,與主將在一起,因爲這是他們的誘餌,必須抵擋住敵人的衝擊,並拖住敵人,才能讓兩翼合攏夾攻。

    王重胤的計策就是帶着精銳契丹鐵騎,衝擊這個硬骨頭,被敵軍兩翼合圍後,自己雖然身陷重圍,卻也使得敵軍較爲薄弱的兩翼暴露在友軍面前,使“二”吃掉“日”。

    杜重威欣然接受這一建議。於是王重胤視死如歸,率領契丹騎兵連毅然決然地一頭扎進敵人的預設陷阱中,爲戰友爭取戰機。

    鎮州兵果然中計,跟王重胤的推演一樣,雙方迅速演變爲“亙”形屠殺陣。鎮州兵這才意識到遭中央軍套路,小丑竟然是自己,於是士氣受挫,開始向後退去,稍稍顯露出了敗相,戰場天平逐漸向着中央軍一側傾斜。

    就在這關鍵時刻,戰場上出現一個小插曲,直接導致鎮州叛軍的全線崩盤,一瀉千里。

    話說安重榮發跡之前有個好朋友——趙彥之,二人當時屬於低級散員指揮官(沒有兵權),二人情投意合,十分交好,估計也發下過類似於“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言。後來,安重榮在河東戰爭中押對了寶,一下子躍升爲鎮州節度使。作爲患難之交的趙彥之,還在關西地區繼續當散員指揮官,混吃等死,聽說鐵哥們兒發達了,於是不遠千里,從關西地區前來鎮州投奔,求兄弟拉自己一把。

    安重榮非常高興,“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兄弟你一口吃的。咱哥們兒誰跟誰呀。”安重榮確實厚待趙彥之,讓他負責招兵買馬,爲自己擴充實力。

    趙彥之也非常高興,但他不知道一條政治潛規則,越是龍潛時的貧賤兄弟,越會遭到猜忌,之前我們已經分析過很多軍政實體的政治鬥爭,其中“從龍派”、“功臣派”、“元老派”向來是頭號打擊對象,反倒是降將更受信任和重用。在商業活動中,創業集團也難逃這一規則。

    一般來說,一把手們會在物質條件上給予從龍元勳們豐厚的待遇,卻不給實權。所以安重榮雖然給予了趙彥之豐厚的待遇,卻在起兵叛亂時,只給了趙彥之一個很小的職位,這讓趙彥之非常痛恨。

    如今兩軍膠着,正在這極爲關鍵的時刻,趙彥之忽然率領部衆卷旗策馬,向後晉中央軍狂奔,臨陣投降。

    趙彥之臨陣投敵,不僅破壞了鎮州兵的陣腳,更是重挫鎮州士氣。安重榮聞之大驚,竟然躲進後面的輜重隊伍中,悄悄溜走。

    安重榮的這一逃,使得鎮州兵徹底崩潰,將士們無心戀戰,紛紛投戈棄甲,四散奔逃。

    後晉中央軍趁勢掩殺,一口氣殺敵一萬五千人,安重榮剛剛收攏殘兵敗將,退保宗城縣城,中央軍並沒有給他留有喘息之機,連夜追擊,發動夜戰,於當天晚上三更時分攻破縣城,繳獲戰馬三千匹,絹三萬餘匹,以及其他輜重若干,安重榮部將史虔武自縛而降。

    最後,安重榮只帶着十幾個貼身騎兵逃回鎮州,閉城堅守。

    一股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比中央軍先一步抵達鎮州,氣溫驟然下降,鎮州守軍被凍死近兩萬人。

    據說在安重榮裹挾着饑民南下時,就有民間高人預言安重榮必然慘敗。因爲安重榮姓“安”,與馬鞍的“鞍”諧音,鞍得背而穩,及鬃則危。所以安重榮如果經貝州而下,是爲鞍得背,而他偏偏借道宗城,是爲鞍及鬃,所以必然完蛋。

    諧音梗真的不是近些年才火爆網絡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玩兒得不亦樂乎。

    冀州刺史張建武率本部兵馬攻克了鎮州成德軍治下的趙州,打開了通往鎮州的南大門。

    陣前起義的趙彥之所率領的部隊,其鎧甲和鞍轡上全都鑲嵌銀質裝飾物,杜重威竟然圖財害命,把趙彥之和他的部隊全部誅殺,奪取他們的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