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末帝殉國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南無臭蛋字數:2090更新時間:24/06/27 06:05:41
耶律德光對他父子好言勸慰安撫。
趙德鈞父子給石敬瑭下跪叩頭,表示稱臣降服。趙德鈞還厚顏無恥地跟石敬瑭搭訕:“許久不見,近來可好?”
石敬瑭扭過臉去,看都不看他一眼,更不跟他說一句話。
“呵呵呵……”趙德鈞訕笑兩聲。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其實這個時候該尷尬的還真是石敬瑭,石敬瑭不僅尷尬,還有些懼怕。因爲石敬瑭雖然贏得了這次競爭,但贏得不光彩,而且還沒有技術含量,是靠着出賣國家利益、在蠻夷外族的擁護下坐上了中原皇帝寶座。
無恥卑鄙,遺臭萬年。
既然石敬瑭能賣國,那麼趙德鈞就也能賣國,範延光、楊光遠等等……誰都能賣國,賣得最徹底的那個,就會得到契丹人的擁立,就能面南背北,稱孤道寡,過一把皇帝癮。
這是石敬瑭心虛的地方。他這個皇帝恐怕不會長久,也不會舒服。
耶律德光則用恐懼緩解了尷尬,他問趙德鈞:“你在幽州時設置的‘銀鞍契丹特別團’(銀鞍契丹直)在哪兒呢?”
趙德鈞指給他看。耶律德光把手一揮,把三千“銀鞍契丹特別團”將士拉到西郊,全部斬首。
趙德鈞坐鎮幽州以來,常年與契丹作戰,陸陸續續地接收了不少契丹的逃亡兵將,趙德鈞從中精挑細選,“以契丹來降之驍勇者,置銀鞍契丹直”。這支由契丹將士組成的特別團共有三千人,是一支戰鬥力爆表的精銳力量,是趙德鈞的王牌精銳,本次奉命支援河東,就將此團帶在身邊。
這三千人對於耶律德光來說,就是契丹的敗類、叛徒,故而格殺勿論,以儆效尤。
叛徒,是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比痛恨的。
耶律德光誅殺三千契丹叛徒,使得石敬瑭、趙德鈞和所有漢人降兵降將心驚肉跳。
隨後,耶律德光把趙德鈞、趙延壽用鐵鏈鎖住,押解回契丹。
收降了趙德鈞父子,剩下的工作就是收割殘血的李從珂了。石敬瑭整頓隊伍,準備南下給李從珂進行最後的補刀工作。
耶律德光親自爲他餞行,說道:“我親率義師奔襲數千裏至此,只爲正義而戰。如今,大事已經基本完成,如果我繼續率領契丹軍隊南下,恐怕會引起天下人誤會,整個黃河以南的人都會大爲驚慌。你最好自己率領漢人官兵南下,這樣河南人民才比較容易接受。”
於是,耶律德光派遣契丹大將某某某率領五千騎兵護送石敬瑭渡河。
至於這位國際友人“某某某”,《資治通鑑》寫作“太相溫”,《舊五代史》寫作“大詳袞”,顯然,這是契丹語的音譯,也不是人名的音譯,而是官名,類似於“夷裏堇”、“於越”等,意思是大將軍之類的。《遼史》中給出了這個人的名字——迪離畢。一聽名字就知道是個很角色,“敵立斃”。
前幾年,迪離畢被指控“指斥乘輿”(辱罵皇帝),被抓進監獄。半年後,這哥們兒居然越獄,被抓了回來,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原來半年前是被誣告,於是將其無罪釋放。很牛。
總之,就是派了一位比較牛叉的將領,統領五千騎兵“護送”(監視)石敬瑭。
耶律德光本人率領主力部隊駐紮於潞州,觀望洛陽戰事,假如石敬瑭失利,他就南下支援;假如石敬瑭順利奪權,他就率軍北返契丹。
石敬瑭激動地握住耶律德光的手,感激涕零,“執手相泣,久不能別”。
耶律德光脫下自己的白貂皮大衣,贈給石敬瑭,另贈送駿馬二十匹、戰馬一千兩百匹,二人再次對天盟誓:“子子孫孫,各無相忘!”
耶律德光則再次叮囑:“桑維翰、趙瑩等都是你的創業功臣,如果沒有犯下大錯,就不要拋棄他們。”是的,他們既是石敬瑭的嫡系元老,還是堅定的“親遼派”,是契丹利益的維護者。
隨後,石敬瑭帶領着河東嫡系以及晉安寨、潞州降兵降將,一路南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按下石敬瑭暫且不提,先說駐紮在河陽的李從珂。
李從珂駐紮在河陽,收攏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殘兵敗將。
例如禁軍將領高漢筠。
張敬達原是晉州建雄軍節度使,因奉命掛刷征討太原,李從珂便命禁軍將領高漢筠進駐晉州。張敬達殉國後,晉州節度副使田承肇便率部攻擊高漢筠。高漢筠下令停止抵抗,開門迎接田承肇,心平氣和地問他,“你想幹什麼?”
田承肇說道:“沒別的意思,只不過是想擁護你當節度使。”
高漢筠表示拒絕,說自己不願背叛朝廷。
田承肇便向左右侍從遞眼色,下令殺死高漢筠。
沒想到,侍從們全都把刀扔到地上,說高大人家族世代都是頗有聲望的朝廷高官,爲什麼非要害死他?
田承肇見勢不妙,於是趕緊“哈哈”一笑,說道:“剛纔跟你們鬧着玩兒呢。”
隨後,在高漢筠的號召下,將士們有序地撤往洛陽,與李從珂會師。
符彥饒、張彥琪也從前線逃到河陽,勸李從珂不要在河陽逗留,因爲契丹大軍正在大舉南下,勢不可擋,還是早日回洛陽爲妙。
於是,李從珂命令河陽節度使萇從簡會同劉在明駐守河陽南城(位於黃河以南),切斷黃河浮橋,構築洛陽保衛戰的第一道防線。
隨後,李從珂返回洛陽。
兩天後,石敬瑭抵達河陽。
負責組織第一道防線的萇從簡開城投降,並且已經爲石敬瑭準備好了渡河的船隻。劉在明也被部下官兵生擒,獻給石敬瑭。石敬瑭下令釋放,官復原職。
李從珂命嫡系親信宋審虔,率領符彥饒、張彥琪、劉延朗等,帶着一千多騎兵前往白馬坡(與河陽前線近在咫尺),剛到陣地,就有五十多名騎兵脫離隊伍,向着北面狂奔,向南下的晉遼聯軍投降。
諸將懇請宋審虔道:“哪兒不能抵抗啊,幹嘛非在這裏呀!”
是啊,哪裏不能抗遼呀,幹嘛非在有遼兵的地方抗遼?去沒遼兵的地方抗遼不香嗎?
宋審虔明白,假如自己不從衆意的話,這一千多人就都投降去了。於是下令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