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前蜀尾聲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南無臭蛋字數:2371更新時間:24/06/27 06:05:41
    【前蜀尾聲】

    1,嘉王與王先成

    當後唐大舉入侵時,遂州武信軍節度使、嘉王王宗壽本要與唐軍決戰的,無奈士氣瓦解,部衆踊躍迎降,大勢所趨而不得不降。

    當聽說王宗衍以亡國禮獻國投降時,忍不住悲傷大哭。

    等王宗衍一行人被遷往洛陽,行至鳳翔地面時,王宗壽重金賄賂負責看守的士卒,得以入見王宗衍。

    王宗衍泣下沾襟,想到了“嘉王酒悲”,既悔恨又慚愧,哭着對王宗壽說道:“我要是能早聽你的勸諫,何至於有今日啊!”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時至今日,王宗衍終於流下了悔恨的淚水。而王宗壽也是一語不發,唯有泣涕不止,與王宗衍抱頭痛哭。

    他能說什麼?在他的腦海中,也許會掠過一個表情包,上面的王宗衍面帶難以名狀地詭祕微笑,下面是一行字:拉倒吧,朕的大蜀都亡了,說這些還有什麼用?

    後來,在王宗壽的上疏請求之下,後唐朝廷追封王宗衍爲“順正公”,以諸侯禮重新安葬,並尋找到王氏宗族遺骸共十八具,重新安葬。

    安葬之日,王宗壽隨棺步行,百姓稱頌,後唐統治者也被王宗壽的忠義所感動。

    王宗壽在後唐先爲淄州刺史,後爲青州平盧軍節度使,身爲前蜀降將,王宗壽低調內斂,不結交權貴,而只願與僧人講經論道,平時以書法、詩詞消遣,其墨寶多被寺院道觀收藏。王宗壽也因此得以善終。

    不過王宗壽也有一點美中不足的小瑕疵,他殺了一個叫王先成的人。

    王先成在前文出現過,他本是蜀地的一個唸書人,遭逢亂世而從軍,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士兵。當時,王建攻打彭州楊晟,久攻不下。王先成毛遂自薦,面見大將王宗侃,陳述“淘虜”的致命弊端,並獻上克彭州之策。彭州被順利攻克後,王先成累功升至夔州刺史。

    乾化四年(914),荊南高季昌發動水軍攻打夔州。之前夔、萬、忠、涪四州都是荊南領土,被前蜀奪走後,前蜀以四州設置“鎮江軍”,以忠州爲總部,而這位鎮江軍節度使就是嘉王王宗壽。

    王先成自恃有獻計克彭州之功而傲慢無禮,王宗壽對此很是反感。

    面對高季昌的入侵,王成先向自己的上級王宗壽求援,請求支援鎧甲。王宗壽只給了他一批白布袍。人家要板甲,您給布甲。

    後來,在“鎖峽英雄”張武的抵抗下,高季昌敗走。王成先密奏王宗壽不給鎧甲、消極對敵、借刀殺人、公報私仇的行徑。不料信使被王宗壽捕獲,於是,王宗壽以召開軍事會議爲由,把王成先騙至忠州,然後將其殺害。

    2,忠臣義士

    蒲禹卿

    屢次勸諫王宗衍,以兩千字的上疏勸諫王宗衍北巡秦州,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韓昭就威脅要把他投入大獄。王宗衍東遷時,蒲禹卿也在“一行”之列,跟隨入洛。王宗衍在秦川驛被殺後,蒲禹卿悲痛大哭,在驛門上題詩雲:

    “我王銜璧遂稱臣,何事全家並殺身?

    漢舍子嬰名尚在,魏封劉禪事猶新。

    非於大國渾無識,都是中原未有人。

    獨向長安盡惆悵,力微何路報君親。”

    題寫完畢,蒲禹卿把筆往地上一扔,甩袖離去,從此下落不明。我不希望他投崖赴水殉國,更希望他能隱居山林寺廟。

    馬全

    歷事王建、王宗衍父子兩朝,官至永平軍節度使兼侍中,也在“王宗衍一行”之列,王宗衍遭秦川驛之禍後,剩餘文武百官最終於6月抵達洛陽,後唐朝廷將他們全部赦免,並給予響應的官職,賞賜撫慰。自宰相王鍇以下,所有人都歡天喜地,謝恩不止,唯獨馬全仰天長嘆,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國亡至此,吾等臣子生不如死!於是絕食而死。

    牛希濟

    前蜀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王宗衍一行”之列。一日,當時的後唐皇帝——明宗李嗣源,宣前蜀宰相王鍇、張格、庾傳素及翰林學士牛希濟等進殿,然後各賜一韻,命作七言律詩,主題是“蜀主降唐”。

    破鼓萬人捶,王鍇等人的詩作都是對舊主王宗衍的冷嘲熱諷,指責他僭越稱帝、荒淫無道……像一條條搖尾乞憐的舔狗,極盡全力舔菊後唐。

    唯有牛希濟沒有誹謗舊主,只說是前蜀氣數已盡,天命所歸而已。

    詩的末尾雲:

    “古往今來亦如此,幾曾歡笑幾潸然。”

    細細品讀,不僅沒有詬罵王宗衍,反而有勸諫當今聖上的意思,似有一種“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韻味。

    明宗李嗣源對牛希濟不辱舊主的忠義氣節深表讚賞,誇他是世所罕見的忠孝之士,即刻拜爲雍州節度副使。

    牛希濟擅長詩詞,所填的一首《臨江仙》最被世人稱讚,詠古抒懷,爲詞的發展開拓了新路。

    家貧有賢妻,國破有忠臣。馬全絕食殉蜀,牛希濟不辱舊主,雖爲亡國之臣,卻仍然青史留名。

    史官在對前蜀君臣蓋棺定論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對前蜀的惋惜之情,認爲前蜀本可以多苟延殘喘幾年的,因爲李存勖遠不如司馬昭,李繼岌、郭崇韜也不如鄧艾、鍾會,而且後唐僅控制了半個中國,實力相對還比較微弱,又有淮南等強藩割據,自身也存在政治昏暗腐敗等致命矛盾。

    連蜀人都說後唐雖然大舉伐蜀,但連唐人都沒有十足的信心,甚至沒有堅定的信念。

    我們在前文也鋪墊過,後唐只派來六萬兵馬,而且糧草不足。其實後唐的處境是不支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的,李存勖亦有自知之明,所以其本意是以滅國爲名,而行劫掠之實,目的止在於劫掠蜀地的金銀綢緞(雖意在伐蜀,亦未有必然之計,止於求金帛錦繡,以自足其所欲)。

    只是後唐萬萬沒想到,居然未遭抵抗,前蜀軍隊爭相投降,就這麼稀裏糊塗被迎進了成都,一不留神滅了個國……

    在李存勖的本紀中,最常見的就是“獵”字,整日打獵無度,而在王宗衍的本紀中,最常見的便是“遊”字,骨灰級旅遊發燒友。二人真的是半斤八兩,豁嘴子吃肉——肥也別說肥。

    史官甚至也意淫道:“如果王宗衍能勤於政事,以資財賄賂四鄰左右,搞好睦鄰關系,也許可以遷延國祚,以待真命天子來收拾……”前蜀該亡,只是不該被李存勖滅亡。

    後唐滅前蜀的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非常迷惑,非常詭異。比如它的過程,後唐的本意是來打家劫舍,如同契丹騷擾河北一樣,見好就收,搶一把就跑,卻不料瞎貓撿到死耗子,前蜀直接六分投。

    而最詭異之處則是它的結局和影響。這場戰爭持續時間很短,人員傷亡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絕稱不上什麼戰爭泥淖,但它仍然把作爲戰勝方的後唐拖垮,在前蜀被滅之後,後唐帝國立即陷入崩潰的邊緣,僅僅過了不到半年,李存勖就死於兵變,江山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