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記得下次自己寫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歷史系之狼字數:5275更新時間:24/06/27 05:53:47
    此刻所說的太學,並非是純粹的教育機構。

    太學是很早就有的,佈政,祭祀,學習,開展各種活動,功能多樣,並不侷限在教育領域內。

    而太后想要設立太學,她的目的不是設立一個有諸多功能的新機構,更不是爲了培養人才,而是爲了養天下之士。

    暴秦是沒有養士這麼一個概念的,唯獨軍功說了算,而繼承了暴秦一系列政策的大漢,也沒有像過去那樣有養士的機構,士在外,不在內。這些士在諸侯國內,得到諸侯王的重用,歸心與諸侯國,就像某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大臣那樣,只覺得自己的君主乃是諸侯王,而不是皇帝。

    他的問題可不是特例,在各個諸侯國裏,不知有多少像他這樣的士,喊着忠君的口號,準備着要扶持諸侯王來造反。

    故而,太后想要將天下之士都集中到長安來,由長安來舉薦,將他們任免到各個地方,甚至是諸侯國內,如此一來,他們首先要效忠的君自然就是皇帝,自我認同也就是大漢之臣,而非諸侯之臣。

    因此,太后才想要廢除諸侯國內的養士之事,只許長安來養,這是爲了做到真正的大一統。

    劉長明知道這些,可是當知道自己要被薅羊毛的時候,還是情不自禁的跳了起來。

    “阿母!!”

    “我唐國貧苦啊,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本來可以幫着治理地方的人才就不多,您還要奪走?唐國百姓何以失愛與阿母啊?!”

    劉長悲憤的說着。

    呂后不爲所動,她認真的說道:“你的官吏已經足夠了,若是再養士,養出的士遲早都會給你帶來大禍。”

    “我唐人老實本分,怎麼會惹出大禍呢?阿母啊,不如先廢了其餘諸侯國的養士之事,楚國養士之風可就比唐國要盛行,我那仲父號稱賓客三千,有大漢信陵君之美譽爲何不先廢楚國之學宮呢?”

    呂后正要言語,浮丘伯卻開口說道:“大王說的也對太后,這件事還是要認真商談,士乃國之根本,不能着急。”

    呂后點了點頭,這才沒有繼續談論這件事,反而是說起了對士的要求。

    “我先前便讓各地舉薦孝弟力田者,賞賜他們,免去他們徭役養士,自然是要先養這些有道德的,可以讓各地舉薦有道德的士前往長安,進入太學”,此刻已經出現了察舉制的雛形,可並沒有像武帝時的那麼全面。

    這些大賢們便跟呂后商談起這件事來,說的也還和氣,只是到叔孫通的時候,叔孫通忽然說道:“忠君行道德事,主大一統,諸派莫如我儒家太學可以多召儒家之士,派往各地”

    他的這番話,當然是引起了儒家大佬們的贊同。

    可是,黃老的幾個學者卻並不這麼認爲,頓時開口叫道:“叔孫通之言,徒令人嗤笑!”

    雙方迅速開戰,你一言我一句,矛盾頓時變得激烈,呂后若有所思的看着這一幕,若是召集各家的士,或許這一幕就會成爲將來太學的縮影?

    劉長打着哈欠,他對這些學術爭鋒是不感興趣的,趁着他們吵得火熱的時候,劉長悄悄告別了太后,便逃了出來。

    剛要離開,就有人叫住了他。

    劉長轉頭一看,浮丘伯拄着柺杖,也從殿內走了出來,對這老頭,劉長還是挺有好感的,他笑呵呵走到老人身邊,扶着他,便往外走,“仲父啊!您身爲儒家大賢,怎麼不留在殿內去反駁那些黃老之士呢?”

    浮丘伯的年紀,當劉長的大父都綽綽有餘,面對他的稱呼,他也一點不生氣,

    只是朝着劉長眨了眨眼,說道:“叔孫通甚是狡詐!他一番話,就引得衆人爭執,就是想讓太后看出其中矛盾我跟着他瞎摻和什麼呢?”

    “哦?您一點都不敵視黃老?”

    “仲父是那一派的賤咳咳,哪一派的大儒呢?”

    “正其衣冠,齊其顏色,槿歡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

    浮丘伯笑着,很是自然的就說出了這一句。

    劉長大喜,叫道:“那您跟欒布是一樣的啊!您可比他強多了,他可不敢這麼說自己!”

    浮丘伯笑着說道:“雖是子夏,卻也不同,他們以公羊高的學說爲主,我們以穀梁赤的學說爲本。”

    “哦,原來如此啊!受教了!”,劉長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好像他真的懂了一樣。

    “大王啊您在唐國,召集百家之士,允許他們互相辯論,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太后所考慮的,也不是錯誤的。我曾去過很多地方,諸侯國內,只知其王而不知天子者甚多百姓倒也還好,若是連士子都是如此,那遲早是要生亂的。”

    “大王神武,如今有大王在,自然沒有人敢作亂,可是百年之後呢?”

    “嗯,寡人會好好考慮的。”

    “哈哈哈,老朽並不擔心,大王乃是賢惠聖明之君也,定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劉長傻笑着,緊緊握着浮丘伯的手,“仲父啊,先前有人跟我說您的賢德,我還不太相信,如今看來,您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大賢啊!可能與我前往唐國?”

    “老夫還是很願意前往唐國的聽聞唐國之羊鮮美。”

    兩人笑呵呵的走出皇宮的時候,舍人們還在着急的等待着,他們就怕大王對那些大賢們無禮,而此刻看到一老一少兩人和顏悅色的從皇宮裏走出來,都有些驚訝,欒布打量了那老人幾眼,神色大變,急忙上前行禮拜見,其餘舍人也是紛紛相見。

    劉長開心的說道:“仲父一定要去唐國啊!我願以國相拜之!”

    送走了這人,劉長方纔感慨道:“寡人所遇到的大儒之中,唯此人最賢啊!”

    舍人們面面相覷,還是第一次看到大王這麼誇一個人。

    “大王,太后召您是爲了什麼事呢?”

    “說是要廢唐國之學宮,不許諸侯養士,要在長安養士唉,不讓唐國養士,我唐國人才本來就不足,以後豈不是更無人可用了?”

    “先回府邸,這件事,一定要想出一個合理的辦法!”

    劉長說着,領着衆人回到了唐王府。

    “各位,說吧,該怎麼辦呢?”

    劉長看着自己的舍人們,衆人都在沉思着,召平卻開口說道:“大王其實這件事,就是廟堂想要將天下的人才都變成是大漢的人才而已。秦國以軍功來選拔官吏,立下軍功,獲得爵位,便得到相應的官職。”

    “可如今,沒有秦國時那麼多的敵人,大漢也不能遠征匈奴南越,故而,只能採取世官的辦法,趙人在趙國世代爲官,而不知有漢,齊人在齊國世代佐王,而不知忠上。”

    “這是太后想要改變的情況,也是應該做出改變的,對諸侯國雖不利,可對大漢是有利的,大王可以帶頭來做這件事。”

    此刻的學宮,不是要教育人才,而是集中人才,作爲官吏預備役而已,就像稷下學宮,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太后就是要禁止地方養這些官吏預備役,將他們統統帶回長安,讓他們成爲大漢的官吏預備役。

    “不可!此舉會讓唐國流失人才,唐國日後開疆擴土,難道就不需要士嗎?”

    張不疑最先反駁了召平,他憤怒的說道:“召平,你食大王之俸祿,爲何要做不利我大唐的事呢?!”

    召平這一次並沒有跟張不疑吵架,他只是平靜的看着劉長,指了指張不疑,“大王,看到了吧?太后所擔心的就是這樣情況的出現。”

    劉長看了一眼張不疑,隨即又看向了欒布。

    “大王,我倒是覺得可以廢除,反正如今大唐也不能私自任免官吏,都需要廟堂應允,若是缺乏人才,便上奏廟堂,讓他們任免便是。”

    劉長又看向了賈誼。

    賈誼此刻卻顯得有些遲疑,欲言又止。

    “無礙,你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必擔心。”

    賈誼忽然說道:“大王,其實問題還是出現在了官員的選拔問題上,若是我們能找出更好的選拔辦法,讓廟堂能得到全天下的人才,將我們在唐國的學宮變成啓蒙教學的地方,是不是會更好呢?”

    當賈誼說完之後,身邊幾個舍人都是驚訝的看着他。

    劉長急忙叫道:“你說的再詳細一些!”

    賈誼這才說道:“養士不如育士,我認爲可以在郡國內設學,不是爲了養士,而是爲了育士,收取年輕的士子,由大賢爲他們授業,學成之後,進行考覈,優異者前往長安太學,太學養士,國學育才如此結合,則郡國之中也有人才可用,廟堂也能盡收天下賢才爲己所用,一舉兩得。”

    “當然,還得改變如今的官吏選拔制,在太學之中進行考覈,如秦國那般,秦國官吏大多都得通過相應的律法考覈,才能擔任官吏,我們當然也可以設立相應的考覈,通過考核的太學士子爲官,不再讓地方世官橫行”

    “天下的人才到達長安,便可以採取迴避制度,若是南陽郡之士,就不能在南陽任職,不許他們在自己的故鄉爲官,如此就能很好的遏制如今的這種情況而且各地的人才也會越來越多,家境貧苦的寒門之士亦能出仕。”

    賈誼認真的說着自己的想法,劉長越聽越是驚訝。谷漪

    “欒布!取筆來!來,冒涯惴講潘檔畝夾聰呂矗

    劉長急忙說着,賈誼一愣,隨即認真的寫了起來。

    劉長笑着對舍人們說道:“今日方知誼之才也!”,舍人們卻並不像劉長這麼樂觀,欒布遲疑的說道:“誼的想法很好,只是,若是想要具體執行,只怕是不容易啊首先,教導士子的人選,就是一個很大難題。”

    “可以育才,可是該讓他們學什麼呢?是學律法,還是治儒家之經典?還是數算?”

    “考覈又該考什麼?不同學派的弟子難道要用不同的考核辦法嗎?”

    賈誼聽到這句話,頓時也開始遲疑,皺着眉頭,大概也是沒有想出什麼辦法。

    劉長卻不在意,他小手一揮,說道:“這些事,讓滿朝公卿去頭疼便是!我們只是一個小諸侯國,又非廟堂羣賢,想那麼多做什麼?也該讓他們來做點事了!”

    等到賈誼寫完,劉長拿上了便急匆匆的朝着皇宮走去。

    當劉長回到皇宮的時候,他們居然還在吵。

    劉長不理會他們,快步走到了太后的面前,將書放在她的面前,擡起頭來,傲然的說道:“這是寡人所想到的辦法!請阿母過目!!”

    劉長這麼一句話,頓時就打斷了衆人的爭吵。

    衆人紛紛看向了劉長與太后。

    呂后接過書,認真的看了起來,賈誼寫的並不多,呂后很快就看完了,她有些驚訝的看着劉長,劉長笑着問道:“怎麼樣?阿母,寡人的這個辦法如何啊?”

    “賈誼這個辦法確實不錯。”

    “嗯??阿母如何知道?”

    “下一次,你可以嘗試着自己來寫。”

    “哦”

    呂后看向了衆人,“各位且看看這個。”

    劉長躡手躡腳的走進了圈內,看了看左右,猛地伸出手,抱住一隻羊羔,在衆人的陪同下,小心翼翼的走了出來。

    剛剛走出門,便看到呂釋之站在面前,板着臉,凝視着他們。

    “哈哈哈,舅父!”

    劉長笑着走上前,“許久不見!舅父無恙?!”

    呂釋之長嘆了一聲,“你先把羊放下,跟我去內屋。”

    “哦。”

    劉長放下了羊,示意了一下呂祿,隨即跟在了呂釋之的身後,兩人一同走進了內屋,面向而坐。

    “長啊我聽聞,長安即將設立太學,召天下賢才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不只是要設太學,地方還要設立國學呢,這都是我的計策!”

    劉長傲然的說着。

    呂釋之點了點頭,遲疑了片刻,方纔說道:“我老矣,不知還有多少時日只是家裏這幾個豎子,我實在是放心不下啊若是能讓他們跟着大賢學習治國的道理,能有些長進,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哈哈哈,舅父不必擔心,我們所來往的,都是長安最賢明的人,我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辯論經典,交流學問,頗有所獲”

    “長啊你就說,能不能將則,祿,種三人送進太學?”

    “舅父啊!我不過是區區一個小藩王,在諸侯內年紀最小,唐國在諸國內也是最貧窮的,我如何能做主呢?您不如去找太后,或許能辦成這件事。”

    “長,他們跟你一同玩到大啊你若是不幫着他們,誰來幫呢?”

    “舅父都這麼說了,那我還能怎麼辦呢?我去跟阿母說說,成不成,我就不知道了。”

    “好,好,長,不要急着離開,你也許久不曾前來”

    太后是說做就做的性格,她可不管這政策是否成熟,是否可行,反正政策她是提出來了,完善的事情就與她無關,將施行的事情直接丟給羣臣,順帶着囑咐一句,想法我已經提出來了,辦不好可就是你們的事情了。

    然後,長安內的親戚們就紛紛來找劉長辦事。

    想法都是一樣的,都是想要將孩子送進太學,呂釋之並不是第一個,夏侯嬰,灌嬰等人也都找過他了。

    對於他們的請求,劉長並沒有拒絕,只是說自己會去告訴太后,至於成不成,同樣也不關劉長的事。

    非世官影響力還是太大了,在以前,呂釋之這些權貴們的孩子,無論自己的才學如何,直接就能做官,就像周勝之那樣,前不久還在偷雞摸狗,其父一句話就直接在南軍入職,這完全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可如今,太后卻提出要以太學爲主,用考覈的方式來任官。

    這對那些孩子已經當了官權貴們沒啥影響,可是對孩子還不曾爲官人來說,那就出大問題了。

    周勃現在若是再想將周亞夫直接安排進南軍,或許還能做到,畢竟他的權勢太大,可對那些逐漸遠離廟堂核心的功勳而言,就有些難度了。

    當劉長走出了建成侯府的時候,羣賢都在等着他。

    劉長無奈的嘆息着。

    “大王爲何而嘆息啊??”

    呂祿急忙問道。uu看書

    “還不是因爲你!你但凡有些才學,你阿父也不會急成這個樣子!”

    劉長大罵,就在這個時候,樊伉忽然走上前來,“大王,阿父讓你去一趟府裏。”,劉長看着他和市人,無奈的搖着頭,又來了一個啊。

    事情也果然如劉長所想的那樣,樊噲也想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能進太學。

    可樊噲並沒有明說,反而是姨母在一旁笑着說起了這件事。

    劉長苦着臉,無奈的說道:“其實,你們都不必急對開國大臣,阿母定然也不會太苛刻何況他們都是我兄弟,我也不會讓他們沒了前程,完全不必如此。”

    “哎,有長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呂笑着說道,又殷勤的爲劉長拿來吃的。

    不知爲什麼,劉長最近這幾頓飯都吃的不是很香,彷彿裏頭夾雜了什麼令他難受的東西,不再像從前那樣胃口大開,只是吃了幾口,劉長便起身與他們告辭。

    “你站住!”

    劉長正要離開,卻忽然聽到了一聲呵斥。

    他轉過身來,樊卿站在不遠處,咬着牙,怒目而視。

    “你生氣我也沒辦法,太學大概是不要女子的”

    “你爲什麼要這樣對我?!”

    劉長一頭霧水,繼續裝傻充愣,“這又不是我規定的,進太學又不見得是好事”

    就在劉長準備繼續糊弄的時候,樊卿卻忽然哭了起來,眼淚不斷的掉落,大聲的哭了起來。

    頓時,劉長再也說不出話來。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