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出征奚族的意圖

類別:武俠仙俠 作者:最終絕望字數:1905更新時間:24/06/27 05:05:17
    唐天寶初年正月十五,大唐皇帝李隆基以奚族大酋長懷化王李延寵數年不遣使來朝,進貢朝廷爲由,派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提點朔方,河東,隴右,河西四鎮共計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討伐奚族。聞聽到這消息的李延寵被嚇破了膽,連忙向與他有親族關係的契丹怒皆部求援,兩部立即召集了族內的青壯人馬,全民皆兵,怒皆一部動了,其餘各部無奈之下也紛紛投入戰鬥。於是,奚和契丹兩部陳兵二十萬於桑乾河河畔,看來儼然是一副與唐軍準備拼死一戰的樣子。

    平靜了數年的朔方,戰爭的機器又開始緩緩的轉動了起來,整個靈州範圍內已經全部開始了軍事戒嚴,從朔方各地和長安調集而來的糧草,兵器,迅速的向着關外運去。靈武城內,不少老百姓都跑到街上看熱鬧,一隊隊身着鎧甲的唐軍和糧草兵器從街上經過,讓他們十分興奮,朔方已經平靜了很多年,前任節度使韋光乘一直只求自保,不求擊敵,不過也還好他在任期間北夷們沒有什麼太大的動作,這就導致了朔方的老百姓都快要忘記來自北夷的威脅了。不過不少人家祖上傳下來關於北夷兇殘的傳聞可從來沒有斷絕過的,一旦他們南下,可是要殺人屠城的,男的論爲奴隸,女的沒入軍營爲妓,老幼一概殺死,這種傳聞導致北夷在無數人的心中留下了恐怖的印象,也因此這次北伐的行爲受到了民衆們的強烈支持,不少青壯甚至自告奮勇的加入了運糧的車隊當中,整個朔方都開始積極備戰了起來。

    不過宣戰是一回事,什麼時候打又是一回事了。在靈武城外,來自隴右和河東河西的八萬騎兵正在緩慢的集結當中,因爲路途遙遠,只有河東的騎兵先到了,其餘兩鎮的還沒有到,領軍的是河東節度副使韓休琳,他是王忠嗣任河東節度使時的舊部,在田仁琬接任河東節度使後頗受到排擠,於是這次調兵,田仁琬便把他打發來了。

    實際上,這次調兵,其餘幾鎮的節度使都頗有不服,心中不滿,在邊關有着一道不成名的規定,那就是借兵借將不還,一旦借兵借將給其他節度使,在戰役結束後,總是會有着這樣那樣的藉口扣住這些人不還,算是一道不成名的規定,對誰都是一樣的。也因此各節度使借人不會借最精銳的,但也不會派老弱殘兵來打發你,不過這一次可就不一樣了,因爲是要出雁門關打擊遊牧民族,也因此李隆基特意下旨調的全是騎兵,即使不借調最爲精銳的戰士,馬可是沒有下路貨來代替的,這讓其他幾位節度使心痛不已。

    田仁琬倒還好,畢竟王忠嗣在河東紮根數年,深得軍心,他剛剛接手不好拂了將士的熱心,調兵很痛快,順帶把他不喜的韓休琳給派來了。但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和河西節度使夫蒙靈察可就不那麼配合了,他們一個與王忠嗣有隙,一個則比較摳門,見他們派的兵遲遲不到,王忠嗣氣得連下了三道軍令,李隆基從監軍哪裏得知他們怠慢軍情大怒不已,飛鴿傳書給了他們二人這才慢慢的發兵。

    其實按理來說打擊奚契其實是現在的范陽節度使的職責,可是現任範陽節度使是裴寬,他與幽州兵馬使安祿山一向不合,整個范陽其實都是安祿山的勢力,他這個節度使並沒有多少實權,李隆基深知這一點,他本來就有意提拔安祿山爲節度使,但奈何他資歷不高,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只能等過些年再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調動范陽的兵力可是有些不智的,外加如果范陽出兵,後方空虛,被敵方偷襲得手後可就得不償失了,於是再三思慮之下,他決定不調范陽的兵力,而是調河西河東隴右的兵力於朔方,交由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帶領,北出雁門。名爲打擊奚族,但實際上不止奚族,不少邊關小國或者小部族都有過多年未進貢或者朝見的現象,它們也沒有被打不是,這次出兵,其實要打的是契丹,而不是奚族,打奚族只是一個幌子而已。

    自武則天討伐契丹失敗以來,大唐先後發兵五次攻打契丹,但均失利,契丹逐漸坐大已成事實,雖然表面上依舊是內附於大唐,向大唐稱臣,但實際上早已有自立的野心,奚雖然沒有到那種程度,但他們與契丹本來就是出自同源的親族,若契丹自立,奚族也不能避免。李隆基早就有打契丹的念頭,可因爲開元年間吐蕃攻勢正猛的緣故一直無暇北顧,直到現在他改年天寶,終於想起了契丹這個心腹大患,下定了決心要好好的打一打。

    可是帥位他遲遲不能決定,邊關諸多節度使中,能打仗的不少,可互相不服,他得選出一位能打勝仗,忠心於他的人來擔當這個帥位,不用說這個人自然就只能是王忠嗣了。果不其然仗還沒打就聽到了皇甫惟明和夫蒙靈察遲遲不發兵報告,還好他早已預料到了這種情況,事先就向各節度駐地的監軍下了手諭,現在各節度的騎兵應該都在路上了。

    按理來說,像奚契這樣的部族,如果面臨大軍壓境,因爲會十分惶恐,然後遣使入朝來說明自己是如何忠誠,拖延出兵才對,他們後面一定有後臺,可這個後臺是誰呢?他只能想到突厥了,只不過現當下突厥已經日漸衰落,會不會願意爲了他們兩族出兵得罪風頭正盛的大唐那就是一回事了。

    就是要趁着這種機會,一舉掃平這本就心存不服的兩族,打到他們怕,打到他們心甘情願的臣服,那樣才達到了目的。

    就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王忠嗣接過帥印,打響了天寶初年的第一仗,葉傾城他們三人的事也很快的被他拋在了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