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曹魏智囊劉曄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閒話桑麻字數:2790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曄從小就膽識過人,汝南名士許邵躲避戰亂到揚州時就評價說劉曄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劉曄能文能武,爲人機巧,膽識過人,對於情報的收集,天下局勢、敵情的分析,對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過人之處,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情報參謀之一。
劉曄從小就很有膽識,十三歲時就按母親的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而後又坦然向父親請罪,其父大爲驚奇原諒了他。後來天下大亂,揚州地方的豪強們大多不願抑強扶弱而且狡猾殘暴。以鄭寶爲首的一夥人都養有家兵,想要驅趕百姓到江南去。這時的劉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因爲不想與其同流合污,就借曹操的使者來揚州鄭寶到家中來拜見的機會,佈置好壯士在席間殺鄭寶。結果安排好的人因爲懼怕不敢下手,劉曄就自己斬殺了鄭寶,並借用曹操的威名制服了鄭寶的部下,又提着鄭寶的首級,到他的營地中招降了他的部下。從劉曄年輕時的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其過人的膽識,並且懂得利用曹操的威名來制服鄭寶的部屬也初步展露了其過人的智慧。
劉曄的長處在於情報方面。對於敵情和局勢的分析有過人之處。當劉曄還在廬江太守劉勳手下任職時,就正確的分析了孫策請求劉勳攻打上繚其中的謀略,劉勳不聽其言果然被孫策偷襲而失敗。當曹操到壽春時,要討伐山賊陳策,以前派去的偏將失敗了,曹操問其他的謀士都說不該派兵去,只有劉曄正確的分析了前後形勢的不同“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今天下略定”“豈況明公之德”認爲可以攻下“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啓而虜自潰矣。”後來果然結果就跟劉曄說的一樣。
在關鍵時刻,劉曄憑藉他敏銳的情報觸覺和極強的分析能力,總能提出正確的意見。曹操攻下漢中,劉曄及司馬懿勸他一舉攻下西川,劉曄進言正確的指出了當時取西川曹軍的有利之處“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摧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這神明崮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並對曹操說明了不取西川會帶來的後果“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爲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爲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爲後憂。”曹操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後來局勢的發展果然跟他所說的一樣。劉備在蜀中安定後,全力北上攻取了東川,曹魏失去了又一次統一天下的良機。毛主席也因此說:“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到了曹丕時,劉備伐吳,吳國來降,魏國羣臣只有劉曄反對接受吳降,正確的分析了孫權的謀略並進言曹丕伐吳,並說明了這時伐吳對魏的好處“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其內乎!”可惜的是曹丕沒能採用這和正確的意見,又一次使天下統一延後了數十年。而後來局勢的發展也如劉曄所料的一樣“權外禮愈卑,而內行不順,果如曄言。”
更難得的是劉曄除了一般的情報分析能力之外,還精於知人,當蜀將孟達來降時,孟達是個儀容出衆,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當時的議論者也都稱其有樂毅之量,只有劉曄見了他認爲“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爲國生患。”後來孟達果然趁諸葛北伐之時發動了叛亂。另外在曹叡時,遼東太守公孫淵奪取了自己叔叔的權力,劉曄提出“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故胡夷絕遠難制,而節權日久。今若不誅,後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後致誅,於事爲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後臨之,開設賞募,可不勞師而定也。”當時的的魏主也沒採納,後來公孫淵果然也反叛。(此二人均爲司馬懿所平定)
對於敵人心理的把握劉曄更是有其獨到之處。曹丕曾詢訓問朝臣們劉備會不會因爲關羽敗亡之事伐吳。羣臣都說蜀是小國,名將只有關羽。關羽兵敗而死,國內憂懼不會出兵了。只有劉曄正確的把握了劉備的心態,認爲劉備一定會出兵他說“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衆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爲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結果不久後劉備就發動了伐吳之戰。曹丕在魏黃龍五年親征伐吳,問羣臣孫權會不會自己來。羣臣都認爲孫權爲親自來迎敵。只有劉曄說“彼謂陛下欲以萬乘牽已,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
劉曄一生在曹操時代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兼領軍,在曹丕時代但任散騎常侍,侍中等職務,雖然職務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歷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始終是魏主的重要參謀。也正是有了一批這樣優秀的謀士,才有了魏武掃蕩羣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業。
奇謀妙計
曹營的謀臣諸如郭嘉,荀彧,賈詡等人,很少有人提及劉曄。《三國演義》[1]裏,劉曄的出場機會實在太少了。但在《三國志》裏,劉曄其實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智謀之臣。與郭嘉諸人各有千秋。
《三國志》裏記載,“劉曄字子揚,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後也。汝南許劭名知人,避地揚州,稱曄有佐世之才。”劉曄在曹營之中,所進奇論,多與衆人相左,也很少被採納,但是事後莫不應驗,可見他見機料敵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賈詡諸人之下。聊陳諸事於下:
1,太祖(即曹操)至壽春,時廬江界有山賊陳策,衆數萬人,臨險而守。先時遣偏將致誅,莫能禽克。太祖問羣下,可伐與不?鹹雲:“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爲損,得之不足爲益。”曄曰:“策等小豎,因亂赴險,遂相依爲強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將資輕,而中國未夷,故策敢據險以守。今天下略定,後伏先誅。夫畏死趨賞,愚知所同,故廣武君爲韓信畫策,謂其威名足以先聲後實而服鄰國也。豈況明公之德,東征西怨,先開賞募,大兵臨之,令宣之日,軍門啓而虜自潰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將在前,大軍在後,至則克策,如曄所度。
2,(曹操平定漢中後)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爲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爲將,蜀民既定,據險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爲後憂。”太祖不從。(後果失漢中,還折了夏侯淵)
3,蜀將孟達來降時,孟達是個儀容出衆,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當時的議論者也都稱其有樂毅之量,只有劉曄見了他認爲“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爲國生患。”後來孟達果然趁諸葛北伐之時發動了叛亂。
4,(曹丕)詔問羣臣令料劉備當爲關羽出報吳不。衆議鹹雲:“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衆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爲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後備果出兵擊吳。
5,(孫權)遣使稱籓。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醜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果如曄言)。
6,(曹丕討伐孫權)會羣臣,問:“權當自來不?”鹹曰:“陛下親征,權恐怖,必舉國而應。又不敢以大衆委之臣下,必自將而來。”曄曰:“彼謂陛下欲以萬乘之重牽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別將,必勒兵待事,未有進退也。”大駕停住積日,權果不至,帝乃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