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履歷及歷史評價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閒話桑麻字數:3289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辛未(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趙雲爲本郡所舉,率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1],公孫瓚喜雲來附,卻嘲雲曰:“聞貴州人皆歸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雲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爲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之征討。劉備時亦依託於公孫瓚,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遣劉備爲田楷拒袁紹,趙雲隨之前往,爲劉備主騎兵[2]。後以兄喪,辭瓚歸鄉。
庚辰(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趙雲見劉備於鄴。
壬午(公元202年):建安七年。
趙雲與夏侯惇等戰於博望,生擒並推薦夏侯蘭。
戊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趙雲於長阪身抱劉禪、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3]。遷牙門將軍。赤壁戰後,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原太守趙範。趙範有一寡嫂樊氏,國色,範欲以之配趙雲,趙雲辭之。
辛卯(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
劉備入益州,趙雲領留營司馬。後與張飛勒兵截江留後主。
壬辰(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癸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率軍入川支援劉備。在攻克白帝、江州後,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平定江陽、犍爲等郡縣[4]。
甲午(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
趙雲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合圍成都。益州既定,拜翊軍將軍。時議欲以成都中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駁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爲,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即從之。
己亥(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趙雲於漢水大破曹操兵。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號爲虎威將軍。
辛丑(公元221年):章武元年。
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劉備不聽,遂東征,留趙雲督江州。
壬寅(公元222年):章武二年。
劉備失利於秭歸,趙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癸卯(公元223年):建興元年。
云爲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丁未(公元227年):建興五年。
趙雲隨諸葛亮駐漢中。
戊申(公元228年):建興六年。
趙雲與鄧芝率疑軍據箕谷,以誘魏軍,爲諸葛亮祁山伐魏主力爭取時間。魏大將軍曹真舉衆拒趙雲。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爲鎮軍將軍[5]。
己酉(公元229年):建興七年。
趙雲病卒。
辛巳(公元261年):景耀四年。
諡曰順平侯。
注:
[1]:《真定縣誌》:常山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剛毅任使,尤擅騎射,郡人景仰
[2]:《資治通鑑》: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爲備主騎兵。
[3]:《資治通鑑》:或謂備:“趙雲已北走。”備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4]:《華陽國志》: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爲。
[5]:《資治通鑑》: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爲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爲冬賜。”亮大善之。
歷史評價
漢末三國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
姜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陳壽《三國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楊戲《季漢輔臣贊》贊趙子龍、陳叔至: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唐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鬆筠,風霜不能改其色。
宋
蕭常《蕭氏續後漢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論趙雲伐吳之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陳造《江湖長翁集》(論漢水之謀):皆可爲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爲功者。
元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爲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
明
牛運震《讀史糾謬》:趙雲別傳載雲從先主本末及辭賜田諫東征,皆卓然識大體。
鍾惺《史懷十七卷》: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範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爲濫賞之戒。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而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光地《榕村語錄》: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畧,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李賢《明一統志》: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
萬應隆《三峯史論》:趙雲以漢賊不可不討,故授以室而不顧,漢賊未滅一語,嚴於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張溥《歷代史論》(論趙雲伐吳之言):其明大義,斷大策,同於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
李紀《詳註史略補遺大成》:(昭烈)用趙雲而取漢中,遣關羽而攻樊城。
楊時偉《狂狷裁中》:子龍心貫金石,義薄雲天,不減關張。
葉山:斯趙子龍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然則舜之於堯;禹之於舜;皋陶稷契之於禹;伊尹之於湯;太公之於武;幸之幸者也。孔明之於劉禪;陸贄之於唐德;李綱趙鼎之於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爲三分之完人歟。
王夫之《讀通鑑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暗之衝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爲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徵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
清
王復禮《季漢五志》: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云。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計大受《史林測義》(論趙雲諫東征):時則不愧諸葛忠武之大節。而有古大臣之風烈已。
易佩紳《通鑑觸緒》:雲固武臣之有本末者,而兼有儒臣體用矣。
陳允錫《史緯》(論趙雲諫東征):此策甚高,備不從以取敗,天不祚漢也。
朱可亭《歷代名臣錄》:雲與關張及馬超黃忠。號五虎將。陳壽以其強摯壯猛。比於灌滕。
李景星《四史評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皆爲蜀之名將,故合傳。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倘用順平之言舍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
趙作羹《季漢記》(評分田之諫):觀雲此議,得爲治之本矣。
朱軾(即朱可亭)《史傳三編》:故孫臏減竈而虞詡增竈,趙奢增壘而趙雲開壘,虛實強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異變也。
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龍不取,賢於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
李澄宇《讀三國志蠡述》:趙雲於長阪一役,抱後主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又孫夫人還吳,雲與張飛截江奪後主,此兩事至今赫赫在目,卒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同獲美諡,有以哉。
林暢園師:以孫夫人之橫,但任趙雲法正二人便足以制之,賢者之有益於人國如此。(《三國志旁證》引)
《同治桂陽直隸州記》:順平虎臣,略地領鎮。卻婚辭宅,毅志彌奮。
嚴如熤《三省山內邊防論》:褒中棧道棧閣,用趙雲王平輩忠謹慎密,良將專司之。其意固有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