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生卒年(一)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閒話桑麻字數:3039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40人生卒年的史料辨誤或說明。前29人生卒年明確,按生年排列。外加200人生卒表。另,古人算年齡皆虛歲。
目錄:
(01)陸康(21)陳騫
(02)荀爽(22)孫鄰
(03)王烈(23)曹睿
(04)張紘(24)管輅
(05)孫堅(25)陸抗
(06)劉繇(26)孫休
(07)太史慈(27)孫皓
(08)魯肅(28)孫亮
(09)劉辯(29)曹奐
(10)孫策(30)馬元義
(11)呂蒙(31)曹嵩
(12)劉協(32)李傕
(13)孫權(33)呂布
(14)陸遜(34)劉闢
(15)孫翊(35)吳氏
(16)劉基(36)陳武
(17)淩統(37)劉巴
(18)全琮(38)周賀
(19)朱據(39)蔣琬
(20)韋昭(40)魯淑
(01)陸康
194年,孫策依附袁術,爲術攻廬江太守陸康,見《三國志孫討逆傳》。《後漢書陸康傳》稱康“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此“受敵二年”實是一年。策破康後,脫離袁術,渡江攻劉繇,195年12月20日,策已在曲阿,見《吳錄》載策表“興平二年(195年)十二月二十日,於吳郡曲阿……”。故,康必亡於195年。其生卒(126—195)。
(02)荀爽
其生卒與荀攸等人謀誅董卓有關,而《三國志荀攸傳》有處虛假,於是易誤以爲荀爽並非亡於190年,現解之。
史料。關於謀誅董卓。《三國志荀攸傳》——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崤、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系獄,顒憂懼自殺,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魏書》——攸使人說卓得免。《後漢書獻帝紀》——初平元年春正月,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二月……董卓殺城門校尉伍瓊……遷都長安……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後漢書鄭太傳》——卓既遷都長安,天下飢亂,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業家有餘資,日引賓客高會倡樂,所贍救者甚衆。乃與何顒、荀攸共謀殺卓。事泄,顒等被執,公業脫身自武關走,東歸袁術。《後漢書何顒傳》——及董卓秉政,逼顒以爲長史,託疾不就,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卓。會爽薨,顒以他事爲卓所系,憂憤而卒。
說明。依《三國志荀攸傳》事在192年,荀攸被抓不久,因董卓死得免。伍瓊問題先不管,下文另講。依《後漢書何顒傳》事在190年,因《後漢書獻帝紀》、《後漢紀卷二十六》並以荀爽亡於190年5月,《後漢書鄭太傳》與此無衝突。而《三國志荀攸傳》卻與矛盾,“會卓死得免”是問題所在,暫且無視此段。事件順序爲,190年1月諸州郡討董卓,2月遷都長安,後荀爽、荀攸、鄭太、何顒等謀誅卓,5月爽病亡,事露,攸使人說卓得免。可若以“會卓死得免”爲是,則將推翻相關記載,以延長荀爽的壽命,或者給出合理解釋,荀攸從190年被關到192年,從洛陽被帶到長安,期間無危,直碰上董卓死得免,此外,還要推翻《魏書》“攸使人說卓得免”,這顯然是沒道理的。陳壽爲作《三國志》,看過《魏書》,卻故意不以實文,是其美化荀攸。《魏書》之虛遠大於《三國志》,但於此事,王沈可以直書,而陳壽不同,其爲蜀人入晉,時荀家有勢,壽向之示好也可以理解。
結論。《後漢書獻帝紀》以荀爽亡於190年,正確。爽生卒(128—190)。
另,伍瓊問題。《後漢書獻帝紀》、《三國志董卓傳》、《後漢紀卷二十六》並作“城門校尉伍瓊”,依《後漢書》(謝承版)又有“越騎校尉伍孚”。而《三國志荀攸傳》爲“越騎校尉伍瓊”,誤。瓊與孚,皆字德瑜、汝南人、被董卓所殺,雖然,但並非同一人。伍瓊,是因先前推薦韓馥、劉岱、孔伷等出宰州郡,而馥等到官又參與討董,再加瓊勸止遷都事,故被董卓所殺。伍孚,是因刺殺卓事敗而亡。且二人官職也不同。再看《三國志荀攸傳》“越騎校尉伍瓊”之誤,當作“城門校尉伍瓊”還是“越騎校尉伍孚”?若爲前者,則攸傳以瓊參與荀爽等謀卓事,然依《後漢書鄭太傳》加攸傳本身,應是遷都事後,爽等謀卓,而此時瓊已亡。當從後者,則攸傳以孚參與此次謀卓,也就沒有前者的問題,後孚刺殺卓,敗而亡。
(03)王烈
《後漢書王烈傳》載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終於遼東,年七十八”。《先賢行狀》爲“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並不矛盾,寢疾非病亡,但若不看《後漢書》易誤。其生卒(142—219)。
(04)張紘
依《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張紘傳》,紘亡齡六十,亡於孫權徙治秣陵時(211年),非是權稱帝遷都建業時(229年),212年,秣陵改名爲建業。許嵩誤會此間事,《建康實錄太祖下》以紘亡229年,又稱其亡齡六十一,皆誤。
另,218年,孫權親乘馬射虎於庱亭。《建康實錄太祖上》載張紘勸曰“足下繼父兄之業,不宜輕脫,逞英雄於猛獸,萬一不虞,則大事去矣”,誤,時紘已亡,此應爲張昭語,有所改動。《三國志張昭傳》載昭勸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爲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羣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05)孫堅
堅亡年三說。其一、191年說,《吳錄》載孫策表“臣年十七,喪失所怙”,依《三國志孫討逆傳》,得出策年十七,在191年。外加《漢紀》(張璠版)、《吳歷》並以堅亡191年,《吳歷》作者胡衝,其父琮與孫權爲同學。又,《吳錄》載堅亡齡三十七。於是得出堅生卒(155—191),此說有最高力度,不可動搖。其二、192年說,有《後漢書》、《三國志》兩部正史支持,但無法成立,《後漢書獻帝紀》、《後漢書袁術傳》、《三國志孫破虜傳》、《後漢紀卷二十七》並以堅亡初平三年(192年),皆誤。其三、193年說,有時人王粲(曾依荊州劉表)支持,然亦無法成立,《英雄記》以堅亡初平四年(193年),誤。
2011-08-2822:13回覆
gg1521
知名人士104樓
(06)劉繇
《三國志劉繇傳》載其亡齡四十二,亡年不明確。《三國志孫賁傳》載“時策已平吳、會二郡,賁與策徵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太守黃祖,軍旋,聞繇病死”。孫策攻劉勳、黃祖事皆在199年,見《三國志吳主傳》。又《吳錄》載孫策表“臣討黃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羨縣……臣以十一日……”,則十二月十一日破敵,後聽聞繇病死。199年策已霸東南,繇勢力雖爲殘餘但策必收豫章,即使消息晚知,繇也必亡於199年。《三國志太史慈傳》載“後劉繇亡於豫章,士衆萬餘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撫安焉”、《三國志劉繇傳》載“後策西伐江夏,還過豫章,收載繇喪,善遇其家”。故繇生卒(158—199),相關事順序,孫策破黃祖於沙羨,聞劉繇病亡,遣太史慈撫安其衆,策定豫章,收載繇喪。而《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四》、《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事順序爲,198年劉繇亡,孫策遣太史慈往撫安其衆,199年策破黃祖於沙羨,還定豫章,收載繇喪。二者大有不同,《資治通鑑》誤。
(07)太史慈
《建康實錄太祖上》稱慈亡齡四十二,誤。依《三國志太史慈傳》爲四十一。其生卒(166—206)。
(08)魯肅
《建康實錄太祖上》以肅亡建安二十三年,誤。依《三國志魯肅傳》爲建安二十二年。其生卒(172—217)。
(09)劉辯
《後漢書獻帝紀》、《後漢書皇后紀》、《典論自敘》並以辯亡於初平元年(190年),是爲正史加時人曹丕語,可信度很高,又《後漢紀卷二十六》載,《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採。然陳壽於《三國志》卻將此事轉入中平六年(189年),即董卓弒帝在諸侯聯軍向洛之前,引其三誤:1、《三國志武帝紀》載“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2、《三國志董卓傳》載“遂廢帝爲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後。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爲獻帝”,單看此可算壽行筆簡略而有生誤會,但若加另二處同視,其應有意使辯亡年提前。3、《三國志臧洪傳》載“董卓殺帝,圖危社稷……”,時辯未死,當作“董卓廢帝”。
因而情況有三。其一、筆誤,中平末至初平初,事雖多但順序明確,不應三處同誤。其二、查錯,陳壽生於233年,距離初平初未遠,能採能問且爲良史,辯亡事重而輕易可知,不當出錯。其三、故意,將諸侯起兵和辯亡先後互換,可加董卓之惡而增諸侯之正於史書,尤其聯軍中有曹操,壽行筆多偏之,但其書擁魏不是王沈性質,重在卓萬罪之人,有所處理也難說不是壽本人意願,加“筆誤”、“查錯”可能性很小,故此說基本成立。另,范曄清楚辯亡年,於《後漢書獻帝紀》、《後漢書皇后紀》皆不誤,但《後漢書臧洪傳》爲“董卓弒帝,圖危社稷……”,當是錯採《三國志臧洪傳》。
其亡齡。依《漢紀》(張璠版)可知189年辯十四歲,則亡齡十五,然《後漢書靈帝紀》稱“皇子辯即皇帝位(在189年),年十七”,則亡齡十八,又《後漢書皇后紀》直言十八。當從範書,其採諸史書而後出有正史之稱,且分置兩處無衝突可排除筆誤。故辯生卒(17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