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董卓討伐戰(下)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閒話桑麻字數:3106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討論事宜

    袁紹與韓馥以獻帝年幼,而且被董卓控制,相隔關塞,不知獻帝是否平安爲由,想立劉虞爲帝,曹操拒絕參與,而袁術亦反對。袁紹又得到一個玉印,在座位中舉向曹操手肘,暗示已經準備一切,可以立劉虞爲帝,但曹操只是大笑,暗地裏卻對袁紹十分厭惡。不過袁紹仍與韓馥等仍於二月推舉劉虞爲帝,於是派張岐等邀請劉虞討論事宜。

    清雪國恥

    劉虞怒叱張岐:“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現今天下大亂,國君失去政權。我受重恩,但未能清雪國恥。各位據有州郡,應一起合力,盡心爲報王室,反而在造反謀反,是互取恥辱呀!)”便堅辭不受,韓馥等又想請劉虞領尚書事,但劉虞仍拒絕,更斬殺使者,袁紹等唯有罷手。

    孫堅奮戰

    同時,在二月孫堅收復散兵,屯兵陽人,董卓便派胡軫爲大督護、呂布爲騎督及其他多位都督,率五千步騎攻擊孫堅。胡軫便揚言要斬殺一個長官,做爲整肅軍紀手段,各都督聽到後都十分討厭他。當到達離陽人城數十裏的廣成已是黃昏,兵馬疲乏,又受董卓節度,便下扎喂馬、休息,準備在夜裏出發,次日早上攻城。各將領討厭胡軫,想要破壞他的計劃,呂布等便揚言陽人的士兵已走,應立即追擊。胡軫立即出兵,但原來孫堅軍已整頓守備,董軍無奈,加上吏士飢渴,人馬疲乏,唯有就地休息。呂布又大喊敵人偷襲,全軍混亂,棄甲逃走,騎失馬鞍。逃出十多裏外,才發現沒有敵人,剛好天亮,便舍回兵器,想再攻城,可是軍隊已被孫軍發現,加強了城池防守,胡軫等唯有撤退。孫堅出城追擊,大敗敵軍,斬殺都督華雄等人。

    袁術見孫堅大敗董卓軍,有人便向袁術進言:“堅若得雒,不可複製,此爲除狼而得虎也。(假如孫堅得到洛陽,便無法制衡他,這是除去狼而反招來虎呀。)”袁術心疑,便不運軍糧給孫堅。孫堅便連夜趕回魯陽,嚴辭切責袁術,袁術慚愧,立即調發軍糧,孫堅亦回到陽人。董卓亦聞孫堅如此厲害,便派李傕遊說孫堅和親,更稱可以令其子弟們擔任刺史、郡守,但孫堅大罵董卓,一口拒絕。立即進軍大谷,董卓親自率兵與孫堅在先帝陵墓間發生戰鬥,董卓敗走,移屯澠池,另在陝集兵。

    孫軍便進入洛陽宣陽城門,擊退呂布。孫堅掃除宗廟,祭祀天地,分兵出函谷關,到新安、澠池防禦董卓軍。董卓對長史劉艾說關東軍就只有孫堅才是值得注意,要各路人馬留意。便留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屯兵安邑,其他將領留守各縣,對制衡山東,自己則出發向長安。而孫堅修塞各陵後,便率軍還魯陽。洛陽因破壞嚴重,只成爲董卓與關東軍對抗的屯兵地方而已。雖然孫堅攻進了洛陽,但聯軍中的各羣雄在這戰役中大多都結下仇怨,由一起對抗董卓,轉爲開拓自己的領土,董卓討伐戰中在沒有得到大的成果下,便告結束。

    戰役結果

    此次戰役,雖然名義上是聯合討伐,實際各羣雄卻互相估量對手、保存自身實力,爲此結下不少仇怨。聯盟中兩個最有人望的羣雄袁紹、袁術反而是最先挑起內鬥的人,袁紹首先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與公孫瓚開戰。而袁術擁有南陽,與新任的荊州刺史劉表交惡,其麾下在討伐董卓中威名遠揚的孫堅在攻打劉表時中伏戰死。其後袁家兩兄弟決裂,形成中原混戰。其後,曹操因私怨進攻徐州陶謙;劉岱、橋瑁、張楊等較弱勢力也紛紛明爭暗鬥;及孫堅部下擁立孫堅長子孫策亦進攻江東各地,割據一方。由於朝廷名義上和實際上都已經被奸臣董卓控制,各地諸侯間公開的殺伐也已經無人能管束,甚至再也不需要假借任何名義,三國割據戰亂弱肉強食從此全面展開。

    而董卓到了長安後,並沒有減少恐怖的統治,反而變本加厲,自稱太師,更欺壓大臣、殘殺百姓、奢侈揮霍、獨裁兇殘,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連同黃琬、尚書僕射士孫瑞、楊瓚等密謀要殺死董卓,連絡上負責董卓警衛的中郎將呂布以及董卓部下的騎都尉李肅。192年四月丁巳日,王允、呂布等人以皇帝詔書的名義,在未央殿掖門外殺死董卓,結束董卓的統治。但是董卓屬下李傕、郭汜等人已爲其報仇爲名,很快率兵攻破長安,殺死王允,擊退呂布,延續董卓的暴政。最後獻帝被迫逃出長安,流離失所,最終投靠曹操,漢室名存實亡。

    各羣雄中曾與董卓軍實際交戰的只有曹操與孫堅,而曹操和孫氏父子最終能在三國初期混戰中生存下來而且獨霸一方。

    參戰人物

    關東聯軍

    袁紹

    張楊

    袁術

    孫堅

    仇稱

    祖茂

    李旻

    韓馥

    孔伷

    劉岱

    王肱

    王匡

    張邈

    曹操

    曹洪

    夏侯惇

    張超

    橋瑁(被劉岱所殺)

    袁遺

    鮑信

    涼州軍

    董卓

    李傕

    郭汜

    張濟

    樊稠

    徐榮

    李蒙

    胡軫

    呂布

    華雄

    董越

    王方

    牛輔

    李儒

    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從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至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都是描寫此戰役,不過當中大部份情節都是虛構或改造:如非曹操發檄討董;沒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部份人物沒有參加,而曹操、孫堅、張楊分別屬張邈、袁術、袁紹之下。《英雄記》中有記載劉備參戰,但暫不能確定,所以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虛構。當時袁術的確有扣押糧,但沒有令孫堅敗陣,反是孫堅勸服袁術再次運糧。而當中部份武將,如俞涉、潘鳳、方悅、武安國、穆順等都是虛構。

    奪璽說

    在《吳書》及《山陽公載記》有記載孫堅在入洛陽後,於南甄官井裏找到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更私自收藏起來,後來袁術劫持孫策母親,奪取了玉璽。不過,裴松之引用了《江表傳》案《漢獻帝起居注》、《虞喜志林》,當時漢室有六個玉璽,分別是“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但漢獻帝由河上歸還宮殿時,六個玉璽仍然在宮殿,沒有外流。

    當然,裴松之亦說傳國玉璽是由秦時傳下來,可能不在六璽之列。但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傳國玉璽中刻爲“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但《吳書》卻寫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又《三國志·袁術傳》沒有記載袁術擁有傳國玉璽,所以玉璽一直都是在孫家,但到了東吳向西晉投降時,卻只有獻上金璽,而沒有玉製。所以裴松之不同意此說法,而陳壽、司馬光亦不將此記入作品中,但《三國演義》卻用作故事情節,將孫堅寫成匿璽背約,而被袁紹怨恨,與劉表結下仇隙。

    董卓麾下將領

    西涼軍以董卓本人爲統帥,以李傕、郭汜等人爲將領,下面是涼州的漢族和非漢族軍人,並以“羌胡”爲主的精兵,從而組成了富於戰鬥力的涼州軍事集團。至於董卓所部將領,在95集電視連續劇《新三國》(2010年版)第3集中:“曹操告訴十八路諸侯說:董卓麾下的猛將,第一是呂布,第二是李傕,第三郭汜,第四員才是這個華雄”。據《三國志》和《後漢書》,主要有:

    (一)李傕(傕音jué),(-198)字稚然,涼州北地人,董卓死後,他成爲涼州軍的頭號首領。

    (二)呂布(-198),字奉先,是“三國第一猛將”。

    (三)郭汜,一名多。在涼州原是一名以盜馬爲生的無賴。當董卓被殺後,他成爲西涼軍中僅次於李傕的二號首領。

    (四)張濟,武威祖厲人。是董卓軍中的一名校尉。

    (五)樊稠,涼州金城郡人。

    (六)李蒙,李蒙曾與徐榮奉董卓的命令擊破孫堅,(興平二年)二月,李傕殺右將軍樊稠、撫軍中郎將李蒙。

    (七)王方,(李傕等)與(董)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圍長安城。

    (八)胡軫(胡文才),《英雄記》說胡文才名軫。胡文才、楊整修兩人都是涼州大人,謂大家豪右。

    (九)楊整修(楊定),《後漢書補註》卷一六說:“整修,即楊定也。興平元年,爲安西將軍;二年,遷後將軍。”

    (十)段煨,武威郡人,段煨(wei)應該是董卓的親信。

    (十一)徐榮,遼東襄平人,董卓死後,徐榮卻是戰死。

    (十二)李儒,三國人物,生卒(?—?),字文優,司隸馮翊郃陽人。在三國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謀士、智囊。董卓死後,李傕擊敗呂布和王允,控制朝政,192年冬十月,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爲侍中,198年曹操遣使裴茂率領關中諸將討伐李傕,滅其三族,李儒不知所蹤。

    (十三)賈詡(147-223),字文和,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官至太尉,諡曰肅侯。被人稱之爲“毒士”、“鬼才”,奇謀百出,算無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