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歷任官職爵位(續五)
類別:
科幻靈異
作者:
閒話桑麻字數:3335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3左中郎將:一人,官秩比兩千石,掌左署的郎官。同五官郎,左署郎也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左署中郎無定員,官秩比六百石;左署侍郎無定員,官秩比四百石;左署郎中無定員;官秩比三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左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左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無員。”
一八四年左右,皇甫嵩任左中郎將一職。同年十月,皇甫嵩因征討黃巾有功而被晉升爲左車騎將軍。
一九零年左右,蔡邕任左中郎將。蔡邕在董卓死後(一九二年)被王允指爲董卓同黨,不久後死在獄中。此事也是王允做過的諸多蠢事之一。
一九三年左右,劉焉的兒子劉範擔任左中郎將。一九四年三月,劉範和馬騰等人密謀除掉李傕,事敗後被殺。
二一四年左右,楊宣任左中郎將。《裴注三國志·魏書一》:“(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獻帝起居注曰:使左中郎將楊宣、亭侯裴茂持節、印授之。”
二二零年左右,李伏任左中郎將。《三國志·魏書二》:“相國華歆、太尉賈詡、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曰:‘臣等被召到,伏見太史丞許芝、左中郎將李伏所上圖讖、符命,侍中劉廙等宣敘衆心,人靈同謀。……’”
4右中郎將:一人,官秩比兩千石,掌右署的郎官。同五官郎,右署郎也有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右署中郎無定員,官秩比六百石;右署侍郎無定員,官秩比四百石;右署郎中無定員;官秩比三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右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右署郎。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皆無員。”
一八四年左右,朱儁任右中郎將一職。一八五年春,朱儁因征討黃巾有功被晉身爲右車騎將軍。皇甫嵩和朱儁是鎮壓黃巾軍起義的兩大漢朝主將。
5虎賁中郎將:一人,官秩比兩千石,掌虎賁郎。虎賁中郎將手下還有虎賁左僕射、虎賁右僕射各一人,官秩比六百石;虎賁左陛長、虎賁右陛長各一人,官秩比六百石。僕射負責教導虎賁衛士射箭;陛長負責管理值班的虎賁衛士,朝會的時候則站在議事的宮殿之中負責警衛。《後漢書·百官志二》:“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賁宿衛。左右僕射、左右陛長各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僕射,主虎賁郎習射。陛長,主直虎賁,朝會在殿中。”
虎賁郎的前身是西漢武帝時的期門。漢武帝喜歡微服私行,他經常和西北(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中會騎射的貴族子弟(期)約在宮門前會合,然後一同出行,所以稱其爲期門。《漢書·地理志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爲官,名將多出焉。”
漢平帝時(王莽)改期門爲虎賁郎,賁通奔,虎賁即能像猛虎一樣奔跑。虎賁郎的人數在五百到一千之間。《後漢書·百官志二》:“前書武帝置期門,平帝更名虎賁。蔡質漢儀(《漢官典儀》)曰:‘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鶡冠,次右將府。’又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賁,故名焉。”虎賁郎和下文的羽林郎、羽林騎應該可以算是南軍(南軍此稱多見於西漢,關於南北軍在衛尉部分詳解)之一。不同於三署郎,虎賁郎和羽林郎作爲皇帝的貼身侍衛,是確實有武藝在身的,必要時也可以參與戰鬥,有點類似現在中央警衛部隊的意思。不過光和元年(一七八年),靈帝公開賣官鬻爵,虎賁郎和羽林郎只要花點錢就能當上,也就無所謂什麼武藝、軍功了。《後漢書卷八》:“(靈帝)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另,虎賁郎是皇帝賞賜給重臣的“九錫”之一。
嚴格來說,虎賁中郎將和下文的羽林中郎將、羽林左監、羽林右監應該算是武官。但爲了官制的完整和閱讀的便利,暫時先列在這裏,以後的武官篇還會再有提及。另,光祿勳作爲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的直屬上司,雖然有點兵權,但還是偏向於文官。漢朝文武的界線不是很明確,身爲文職卻帶兵上陣的,也不在少數。
虎賁郎也有中郎、侍郎、郎官之分。虎賁中郎,官秩比六百石;虎賁侍郎,官秩比四百石;虎賁郎中,官秩比三百石;除此外還有節從虎賁,官秩比二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虎賁中郎,比六百石。虎賁侍郎,比四百石。虎賁郎中,比三百石。節從虎賁,比二百石。本注曰:皆無員。掌宿衛侍從。自節從虎賁久者轉遷,才能差高至中郎。”
一八八年左右,袁紹任虎賁中郎將。同年八月,靈帝設立西園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爲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
袁紹之後,一八九年左右,袁紹的兄弟袁術任虎賁中郎將。董卓進入洛陽後(一八九年),袁術爲避禍而棄官逃往南陽郡。
另,二一三年左右,桓階爲魏國(漢朝的諸侯國)的虎賁中郎將,非漢朝的虎賁中郎將。《三國志·桓階傳》:“魏國初建,爲虎賁中郎將、侍中,時太子未定,而臨淄侯植有寵。”
6羽林中郎將:一人,官秩比兩千石,掌羽林郎。羽林郎的人數在一百二十八人左右,並且無中郎、侍郎、郎中之分,官秩統一爲比三百石。羽林郎的地位要稍低於虎賁郎。《後漢書·百官志二》:“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本注曰:主羽林郎。羽林郎,比三百石。……蔡質漢儀曰:‘羽林郎百二十八人,無常員,府次虎賁府。’”
羽林郎的前身爲漢武帝時的巖郎。漢武帝打獵回來後,讓他隨行的侍衛在殿門前屋檐下的廊屋(殿堂周圍的小屋)中休息,所以這些侍衛被武帝稱爲巖郎。《後漢書·百官志二》:“本武帝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郎。”
百官志中說羽林郎多在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子弟之中選拔,其實並不全面。羽林郎和虎賁郎除了從特定郡縣中選拔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世襲(荀綽晉百官表注曰:“虎賁諸郎,皆父死子代,漢制也。”《漢書·百官公卿表》:“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另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有軍功的將士。
7羽林左監、羽林右監:各一人,官秩六百石,掌管羽林左、右騎(軍)。羽林左監、羽林右監手下又各有羽林左監丞、羽林右監丞一人。羽林左、右騎各有九百名騎兵。《後漢書·百官志二》:“羽林左監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騎。丞一人。羽林右監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羽林右騎。丞一人。注漢官曰:‘孝廉郎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監官屬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
羽林騎的前身爲西漢武帝時初置的建章營騎(負責建章宮的守衛,建章宮爲西漢三大宮殿之一),後改名爲羽林騎,“羽林”是取爲國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
按照《後漢書·百官志二》中的排序來看,羽林左監、羽林右監應當不從屬於羽林中郎將。但《通典·職官十六》中說:“(西漢)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謂之羽林中郎將,領郎百人,選隴西、漢陽、安定、北地、西河、上郡良家子便弓馬者以爲之。一名巖郎,言其禦侮巖除之下。”而《漢書·百官公卿表》中也說了:“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所以我認爲羽林左監、羽林右監應當還是從屬於羽林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是羽林軍的主管,而羽林郎則是羽林軍中的低級軍官,羽林左監、羽林右監則分管羽林左、右騎(除羽林郎外的羽林軍),這樣解釋似乎比較合理。雖然前漢和後漢可能制度不一,但《後漢書》中也確實記載甚少,難以考證,只能做一個較爲合理地推斷了。
一九六年,獻帝(實際)曹操以棗祗爲羽林監(不知具體左右)。同年,棗祗建議曹操採取屯田制。曹操採納了棗祗的意見,並任命棗祗爲屯田都尉,讓他和典農中郎將任峻一起在許縣一帶屯田。屯田制對曹操勢力的影響十分巨大。
太尉部分修改:
西漢初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個官職應該被並稱爲三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爲布被,此詐也。’”汲黯說這句話的時候,公孫弘爲御史大夫。《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乃上書曰:‘……今臣弘罷駑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爲列侯,致位三公。’”公孫弘說這句話的時候擔任丞相。不過,西漢初的三公和東漢的三公制大爲不同;西漢初丞相位於太尉和御史大夫之上,而東漢的三公則大致是平級。
西漢武帝在建元二年(前一三九年)撤除了太尉一職,在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設置了大司馬一職,並給大司馬冠以將軍的名號(如衛青爲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爲大司馬驃騎將軍)。西漢宣帝地節四年(前六十六年),又設置了不冠將軍名號的大司馬一職(霍禹,霍光之子,無兵權),和冠以將軍名號的大司馬並存,也就是說同時有兩個大司馬。霍禹之後,漢成帝綏和元年之前,再無人擔任過沒有將軍名號的大司馬。
西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八年),漢成帝採納了大臣何武的意見,去掉大司馬的加官驃騎將軍,並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讓丞相、大司馬、大司空並列爲三公。漢哀帝建平二年(前五年),又廢除了漢成帝時的制度,改大司空爲御史大夫,大司馬後仍冠以將軍號。漢哀帝元壽二年(前一年),又恢復了漢成帝時的三公制,去掉大司馬的將軍號,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並且還改丞相爲大司徒。東漢的三公制延續了漢哀帝元壽二年的三公制。
東漢初年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改大司馬爲太尉。太尉爲三公之首,太尉主天,司空主地,司徒主人。(《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三公官秩爲一萬石。(《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