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和三國時歷任官職爵位人員(續四)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閒話桑麻字數:4171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4太史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掌天文和曆法。具體職責有三;一,在年末的時候,太史令要向朝廷上交下一年的年曆(記錄年月日的曆本);二,太史令在大喪、大喜(皇帝、皇子迎立皇后、妃子,公主下嫁等)、祭祀的時候,負責爲皇帝挑選吉辰良日,並向皇帝稟明當前時令有何禁忌之事;三,太史令負責記錄國家之中的祥瑞之事和天災異變。《後漢書·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時、星曆。凡歲將終,奏新年曆。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

    太史令的前身爲太史,先秦(秦朝以前的朝代)各國和秦朝皆有太史一職,負責爲朝廷掌管文書。西漢初年設立太史令一職,東漢沿襲。《史記》和《漢書》中稱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和司馬遷爲太史公;按《漢官舊儀》中說,太史公官秩兩千石,地位尊崇,司馬遷去世後,漢宣帝又改太史公爲太史令。《史記三家注》(集裴駰、司馬貞、張守節三家註解的史記):“漢舊儀雲‘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但後世很多學者都認爲“太史公”並非官職,司馬談和司馬遷應仍爲太史令。

    西漢的太史令是史官之長,除天文曆法外,還要負責撰史。而東漢的太史令則不負責撰史,東漢撰史這一職責更多地是交給蘭臺和東觀的令史、中郎。蘭臺和東觀爲東漢宮廷的藏書之所,著名的《漢書》編寫者班固就是蘭臺令史。蘭臺和東觀請看下文詳解。

    太史令屬下還有三丞和三十七名待詔(待詔爲有一技之長的屬吏)。三丞爲太史丞、靈臺丞、明堂丞,官秩皆爲二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丞一人。明堂及靈臺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靈臺。靈臺掌候日月星氣,皆屬太史。……漢官儀曰:‘太史待詔三十七人,其六人治歷,三人龜卜,三人廬宅,四人日時,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許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請雨、解事各二人,醫一人。’”太史丞爲太史令的副官,靈臺丞掌靈臺(古時帝王觀察天文星象、妖祥災異的建築。類似天文臺),明堂丞掌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靈臺丞和明堂丞之下又各有數十名待詔。

    熹平五年(一七六年)左右,單颺擔任太史令一職。

    一九六年左右,王立擔任太史令一職。《裴注三國志·魏書一》:“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鎮星於牛鬥,過天津,熒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後漢書卷九》:“袁宏紀曰:“時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晷過度,無變也。’朝臣皆賀。”

    二二零年左右,許芝任太史丞一職。許芝在史書中唯一的創舉就是把“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讖語(預言)中的“當塗高”解釋爲“象魏”。《三國志·魏書二》:“辛亥,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於魏王曰:‘……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曹丕稱帝後,許芝被晉升爲太史令。

    5太祝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太祝令在祭祀的時候,負責讀祝告(祝告即向神靈禱告)文和迎送神靈。太祝令之下還有太祝丞一人,太祝丞官秩兩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國祭祀,掌讀祝,及迎送神。丞一人。”

    6太宰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太宰令掌祭祀用的餐具和祭品的屠宰、烹飪,並在祭祀的時候負責陳列餐具。太宰令之下還有太宰丞一人,太宰丞官秩兩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凡國祭祀,掌陳饌具。丞一人。”從百官志中的註解來看,太宰令屬下也有明堂丞,官秩兩百石。此明堂丞負責明堂之中的祭物和餐具,和太史令屬下的明堂丞職能應該不同。漢以後的朝代不再設置太宰令一職。

    7大予樂令:一人,官秩六百石。大予樂令前身爲大樂令,東漢明帝之時改稱爲大予樂令。大予樂令掌伎樂(音樂舞蹈);祭祀、天子大宴賓客之時,大予樂令在合適的時機向皇帝請求奏樂,並安排樂曲的曲目和順序。大予樂令之下還有大予樂丞一人,大予樂丞官秩兩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大予樂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樂。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掌其陳序。”

    8高廟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漢朝的高廟即西漢各帝王的宗廟(《後漢書·光武帝紀一》:“漢禮制度曰:‘光武都洛陽,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爲一廟,藏十一帝主於其中。元帝次當第八,光武第九,故立元帝爲祖廟,後遵而不改。’”)。高廟令負責高廟的巡視和打掃,高廟令之下無高廟丞。《後漢書·百官志二》:“高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廟,掌案行掃除。無丞。”

    9世祖廟令:一人,官秩六百石。漢朝的世祖廟即東漢各帝王的宗廟(《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於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世祖廟令負責世祖廟的巡視和打掃。世祖廟令之下無世祖廟丞。《後漢書·百官志二》:“世祖廟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廟。”

    10陵園令:漢朝各個帝王的陵墓都有陵園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負責陵墓的巡視和打掃。陵園令之下還有陵園丞和校長(校長爲一隊士卒的長官)各一人,官秩兩百石。《後漢書·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園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園,案行掃除。丞及校長各一人。本注曰:校長,主兵戎盜賊事。”

    11食官令:除陵園令外,漢朝各個帝王的陵墓還有食官令一人,官秩六百石,負責在每月的望日(月中之日,即十五日)和晦日(月末之日,即小月二十九日,大月三十日)祭祀各自陵墓的先帝。《後漢書·百官志二》:“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時節祭祀。”食官令之下還有食官丞一人,官秩三百石。

    光祿勳:

    《後漢書·百官志二》:“光祿勳,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衛宮殿門戶,典謁署郎更直執戟,宿衛門戶,考其德行而進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獻。丞一人,比千石。”

    光祿勳官秩中兩千石。光祿勳有兩大職責:一,負責皇宮內(包括宮門)的守衛,爲皇宮內的衛士(執戟)安排值班表。二,總管朝廷中除尚書郎、侍郎以外的各種郎官(郎官是京官之中人數最爲龐大的一個羣體,下文詳解);皇帝召見三署郎(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所屬的郎官,下文詳解)和三署郎進見皇帝,都要通過光祿勳;光祿勳也負責各種郎官(除議郎、尚書郎外)的選拔和任免。此外在郊外祭祀的時候,光祿勳負責三獻(三獻禮中的第三獻,即第三次向祭祀的對象敬酒)。

    光祿勳的前身爲郎中令,郎中令爲秦朝所置。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郎中令更名爲光祿勳。《漢書·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曹操在魏國(漢朝的諸侯國)之中設置了郎中令,曹丕稱帝後,延續了漢制,仍爲光祿勳。另,漢朝各諸侯王的下屬也有郎中令,此郎中令和光祿勳極易混淆,如受董卓指使毒殺漢少帝的李儒是弘農王的郎中令,而非漢朝的九卿。《後漢紀·卷二十七》:“李傕舉博士李儒爲侍中,詔曰:‘儒前爲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爲,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

    一八七年五月,靈帝以光祿勳丁宮爲司空。丁宮之後,劉弘任光祿勳一職。

    一八八年八月,靈帝以光祿勳劉弘爲司空,荀爽繼任爲光祿勳。

    一八九年十二月,獻帝(實際爲董卓)以光祿勳荀爽爲司空,趙謙繼任爲光祿勳。

    一九零年二月初五,獻帝(實爲董卓)以光祿勳趙謙爲太尉,趙謙之後,一九一年左右,宣播(《後漢書·楊震列傳》中記爲宣播,《後漢書·董卓列傳》中記爲宣璠,應該是同一個人)應繼任爲光祿勳。《後漢書·董卓列傳》:“卓諷朝廷使光祿勳宣璠持節拜卓爲太師,位在諸侯王上。乃引還長安。”

    宣播之後,劉淵爲光祿勳。《資治通鑑卷六十一》:“(一九五年)三月,丙寅,……汜留楊彪及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衛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郃、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樑邵、屯騎校尉姜宣等於其營爲質。”劉淵此後並無記載。

    劉淵之後,鄧泉(《後漢書》中名爲鄧泉,《資治通鑑》中名爲鄧淵)繼任爲光祿勳。一九五年十一月,鄧泉在李傕等人和楊奉等人的交戰中被殺。《後漢書卷九》:“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輿,戰於東澗,王師敗績,殺光祿勳鄧泉、廷尉士孫瑞、廷尉宣播、大長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俊。”李傕、郭汜爲禍朝廷之時,京中形勢動盪不安,官吏任免無常,關於這段時間的史料也多有遺失。

    鄧泉之後,一九八年,桓典爲光祿勳,二零一年,桓典於光祿勳任上去世。

    郗慮爲光祿勳。郗慮於二零八年(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被獻帝(實際曹操)任命爲御史大夫。同年九月左右,曹操以蒯越爲光祿勳,二一四年,蒯越病逝。

    光祿勳下屬:

    1光祿勳丞:一人,光祿勳官屬,官秩比一千石,爲光祿勳的副官。《後漢書·百官志二》:“丞一人,比千石。”

    2五官中郎將:一人,官秩比兩千石,掌五官署的郎官。五官署的郎官簡稱爲五官郎。

    首先,何爲郎官?按《說文解字》(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所著):“廊:《漢書》通用郎。”郎官的郎代表宮殿的走廊,即宮廷衛士站崗的地方,所以郎官指代守衛宮廷之官。《後漢書卷七》:“郎官謂三中郎將下之屬官也。”實際上郎官不僅指三中郎將(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手下的屬官,郎官是議郎(皇帝的顧問官)、尚書郎(尚書臺的屬官,初上任者稱尚書郎,在尚書臺滿三年者稱侍郎)、中郎(高級衛士,地位高於郎中、侍郎)、侍郎(中級衛士,地位高於郎中,次於中郎)、郎中(守衛宮殿的衛士)的統稱。郎官之中,除議郎、尚書郎外,其他郎官都要負責守衛宮殿、出充車騎(皇帝在外則爲皇帝駕車,或騎馬隨侍於皇帝左右)。另,尚書臺的郎官文屬(名義上屬於)少府,不從屬於光祿勳。

    其次,三署。三署是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稱。宮廷中的衛士除虎賁、羽林外,其他都屬三署。而三署郎之中,年齡在五十以上的屬五官署,其他郎官則分屬左右署。《漢官舊儀》:“三署謂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將以司之。郡國舉孝廉以補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屬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最後,五官郎又分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皆無定員;五官中郎官秩比六百石,五官侍郎官秩比四百石,五官郎中官秩比三百石。由官秩可見,中郎地位高於侍郎,侍郎高於郎中。《後漢書·百官志二》:“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本注曰:無員。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唯議郎不在直中。”

    另,三署郎雖然名義上是宮廷衛士,但其實並非軍職,其取士的途徑也是通過郡國的舉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而士大夫也將擔任郎官作爲登上仕途的捷徑,其本身並沒有什麼軍功和武藝,也不用出外作戰。漢朝京城之中只有南北軍才可算是真正地軍隊。

    一八九年左右,陳紀擔任五官中郎將。陳紀是魏國名臣陳羣的父親。

    二零一年左右,牛亶爲五官中郎將。

    二一一年正月,獻帝(實際曹操)以曹丕爲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三國志·魏書二》:“建安十六年,(曹丕)爲五官中郎將、副丞相。”《資治通鑑六十五卷》:“春,正月,以曹操世子丕爲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爲丞相副。”通鑑和三國志的記載並不相同,通鑑的意思更傾向於曹丕以五官中郎將的身份作爲丞相的副手,而非真有副丞相一職。我更贊同通鑑的說法。首先,秦漢有左右丞相,而從未有過副丞相;其次,御史大夫更接近於副丞相一職,而當時御史大夫另有他人(郗慮)。因此,通鑑的說法更爲可信。身爲丞相之副的五官中郎將曹丕地位已大大超過了光祿勳,並且曹丕還設置了官署,所以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已經不同於漢制的五官中郎將。

    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其手下官署屬員有:長史(職能和官秩同於丞相府官署,見上文,下同)涼茂、邴原、吳質(可能爲曹操的丞相長史,也可能爲曹丕的五官中郎將長史);文學(掾)徐幹、應瑒、劉廙、蘇林、夏侯尚;司馬趙戩;門下賊曹(門下五吏之一,職能類似門下督,見上文)盧毓、郭淮;功曹(功曹本爲郡守或縣令的主要佐吏,其職能類似相府的西曹,見上文)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