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和三國時歷任官職爵位人員(續二)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閒話桑麻字數:3960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9軍師祭酒:無定員。《三國志》和《晉書》中因避司馬師諱,稱爲軍祭酒。祭酒如上文,久居官次者爲祭酒,軍師祭酒表明此人在軍師一職上幹了很長時間。

    軍師祭酒的地位應當高於參丞相軍事。《通典?魏官品》以軍師祭酒爲第五品,以參丞相軍事爲第七品。

    擔任過曹操丞相府軍師祭酒的人有董昭、薛洪、董蒙、王選、袁渙、王朗、任籓、杜襲、王粲、傅巽、張承、郭嘉、張京、李義、杜夔、董芬。這些人之中最出名的當然屬郭嘉,其他像董昭、袁渙、王朗、杜襲、王粲等人也是曹操陣營中的重要謀士。

    10其他各種軍師:中軍師荀攸;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軍師華歆。《通典?魏官品》中各種軍師和軍師祭酒一樣,均爲第五品。

    二零七年,荀攸爲司空府的中軍師;曹操由司空改任丞相後,荀攸成爲丞相府的中軍師。二一三年,魏國(漢朝諸侯國)建國後,荀攸被升爲魏國的尚書令。

    二一一年左右,鍾繇任丞相府的前軍師。二一三年,鍾繇被升爲魏國的相國。《三國志?鍾繇傳》:“太祖徵關中,得以爲資,表繇爲前軍師。魏國初建,爲大理,遷相國。”

    二一一年左右,涼茂爲丞相府的左軍師。二一三年,涼茂被升任爲魏國的尚書僕射。《三國志?魏書十一》:“文帝爲五官將,茂以選爲長史,遷左軍師。魏國初建,遷尚書僕射,後爲中尉奉常。”

    二一一年左右,毛玠由東曹掾遷爲右軍師。二一三年,毛玠升任魏國的尚書僕射。

    二一三年左右,華歆曾短暫地擔任過丞相府的軍師。同年,華歆被升任爲魏國的御史大夫。《三國志?華歆傳》:“太祖徵孫權,表歆爲軍師。魏國既建,爲御史大夫。”

    11司馬:一人,官秩一千石,又稱軍司馬。《後漢書?百官志一》:“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司馬應該有一定的兵權。《通典?魏官品》以司馬爲第六品,低於各種軍師,高於參軍。

    典韋之子典滿曾擔任曹操丞相府的司馬。曹丕稱帝後(二二零年),以典滿爲都尉。《三國志?魏書十八》:“太祖思韋,拜滿爲司馬,引自近。”

    二一三年之後,司馬懿曾擔任過曹操丞相府的司馬。《晉書?帝紀第一》:“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爲太子所信重,與陳羣、吳質、朱樂號曰四友。遷爲軍司馬。”

    12門下督:一人,門下五吏之一,門下督盜賊的簡稱,邢顒曾擔任過此職。《後漢書?輿服上》:“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劍,三車導;主簿、主記,兩車爲從。”從公卿到縣令都有門下五吏;主官出行之時,五吏之中的門下賊曹、督盜賊、功曹負責在前面開路,而門下主簿、主記則在後面跟隨。從門下督盜賊的字面意義來看,他可能還要負責在官署門前巡視。

    大司馬:

    這裏的大司馬並非三公之中的大司馬,不等同於太尉,太尉的介紹見後文。由於漢末三公沒有實權,一些權臣不滿足三公,所以又在三公之上加設了大司馬。(《資治通鑑》第六十一卷:“辛巳,以車騎將軍李傕爲大司馬,在三公之右。”)

    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獻帝以太尉劉虞爲大司馬,劉虞同時兼任幽州牧。劉虞在一九三年兵敗後被殺。

    一九五年閏五月十一日,獻帝以車騎將軍李傕爲大司馬。李傕在一九八年兵敗後被殺。

    一九六年八月初十,因張楊救駕有功,獻帝以安國將軍張楊爲大司馬。一九八年十一月,張楊被其部將楊醜所殺。

    二一一年,劉備入蜀前夕,劉璋上表推薦劉備爲大司馬兼司隸校尉。但當時曹操和劉備敵對,獻帝在曹操手中,我估計曹操應該沒批准吧。二一九年七月,劉備攻佔漢中之後,自封爲漢中王、大司馬。

    二三公

    太尉:

    《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爲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改爲太尉。”

    從上文可以看出,太尉擁有考課武官的權力,並根據武官的表現,在年末的時候,奏請皇帝以進行賞罰。另外太尉在郊祀(郊外祭祀天地)的時候,負責亞獻(第二次向祭祀的對象敬酒);在大喪(皇帝、皇后、皇子的喪禮)的時候,負責在南郊向上天稟告死者的諡號。此外太尉還要和其他二公一起討論國家大事,規勸皇帝的過失。

    東漢初年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改大司馬爲太尉。太尉爲三公之首,太尉主天,司空主地,司徒主人。(《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三公官秩爲一萬石。(《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之所以司馬前面要加大字,是爲了和軍中的官職司馬加以區分。《漢官儀》曰:“元狩(西漢武帝的年號)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爲漢軍有官候、千人、司馬,故加‘大’爲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

    太尉雖然名義上負責軍事,但手下並沒有直屬的軍隊,漢朝軍隊的指揮權都掌握在將軍、中郎將、校尉的手中。東漢末年,三公的權力更是差不多被完全架空,政務盡歸於權臣和三臺,所以此處將太尉列入文官。其實如果要分辨某太尉是否是武官,只要看他有沒有將軍之類的加官,如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可視爲武官;而像漢末曹嵩之類,還是視爲文官的好。

    一八八年四月,太尉曹嵩辭官。曹嵩是曹操的父親。

    一八八年五月,漢靈帝以永樂少府樊陵爲太尉;僅過了一個月,樊陵就被罷免。

    一八八年七月,靈帝以射聲校尉馬日磾爲太尉。

    一八九年五月,馬日磾被免官;靈帝以幽州牧劉虞爲太尉。一八九年九月十二日,獻帝(其實是董卓,當時董卓掌握大權)以太尉劉虞爲大司馬,董卓自封爲太尉。一八九年十一月,(獻帝)以董卓爲相國。

    一八九年十二月,獻帝以司徒黃琬爲太尉。

    一九零年二月,董卓以災異(天災異變)爲由,罷免了太尉黃琬和司徒楊彪。太尉主天,如果發生天災,有司可以奏免太尉。天災如大雨、冰雹、日月食等。司徒主人,國中如有大規模反叛,有司可以奏免司徒。《韓詩外傳?第八卷第十九章》:“三公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司馬。山陵崩竭,川穀不流,五穀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下怨其上,則責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辨,明其德,此三公之任也。”這一制度廢除於魏文帝時黃初二年。《三國志?魏書二》:“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

    一九零年二月,獻帝(實際爲董卓)以光祿勳趙謙爲太尉。

    一九一年七月,趙謙被免官,太常馬日磾再度被任命爲太尉。一九二年七月十三日,馬日磾被升爲太傅。

    一九二年八月,獻帝以車騎將軍皇甫嵩爲太尉。同年十二月,皇甫嵩被免職,以光祿大夫周忠爲太尉。

    一九三年六月,因天降冰雹,太尉周忠被免官,以太僕朱儁爲太尉。

    一九四年七月,發生日食,太尉朱儁被免官,以太常楊彪爲太尉。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掌控獻帝之後,太尉楊彪被免職。十一月,以袁紹爲太尉,袁紹恥於位居曹操之下(曹操自任爲大將軍),上表推辭沒有接受。一九七年,曹操遣孔融拜袁紹爲大將軍,以暫時緩和與袁紹之間的矛盾。

    二零八年六月,獻帝(實際曹操)廢除了三公,以丞相、御史大夫代。

    太尉官署屬員:長史一人,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

    司徒:

    《後漢書?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濯,大喪則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爲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由上文可見,司徒主要掌管民生,兼管教化,以及建立禮制。太尉擁有考課武官的權力,而司徒擁有考課地方官的權力。年末的時候,司徒會奏請皇帝,以根據地方官的表現對地方官進行賞罰。此外,朝廷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時候,司徒要負責審查祭祀用的牲畜,以及檢視祭器(祭祀用的器具)是否清潔;在大喪(皇帝、皇后、皇子的喪禮)的時候,司徒要負責看管梓宮(梓宮爲皇帝、皇后、皇子以及個別重臣的棺材)。

    司徒的前身爲丞相。西漢漢成帝年間,爲了分化丞相的權力,漢成帝採取了大臣何武的建議,建立了三公制。漢成帝改御史大夫爲大司空,讓大司空、大司馬和丞相並列,並稱爲三公;在三公制之前,御史大夫和大司馬的地位都要低於丞相,受丞相節制。《漢書?成帝紀第十》:“(綏和元年、公元前八年)夏四月,以大司馬票騎將軍爲大司馬,罷將軍官。御史大夫爲大司空,封爲列侯。益大司馬、大司空奉如丞相。”

    公元前一年,漢哀帝元壽二年,又改丞相爲大司徒。東漢光武復國之後,延續了大司徒、大司馬和大司空的三公制度。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三公又更名爲司徒、太尉和司空。董卓任相國期間,司徒仍舊存在。二零八年,曹操廢除了三公制,改設丞相和御史大夫。曹丕稱帝後(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又改丞相爲司徒,並恢復了三公制。

    最後再提一下,漢末的上公和三公九卿都是有名無實,手上並沒有多少的權力。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輪流着獨攬大權。漢末,雖然外戚和宦官集團相繼倒臺,但權臣董卓、李傕、曹操等人又相繼掌控大權,官吏的任免和升降全在他們的一念之間。此外,東漢時期,三臺(尚書臺、御史臺、謁者臺)的權力逐漸加重,也在另一方面削弱了上公、三公們的權力。

    一八八年九月,司徒許相被罷官,靈帝以司空丁宮爲司徒。許相是十常侍的黨羽。

    一八九年七月,司徒丁宮被罷官。一八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獻帝(實際爲董卓)以豫州牧黃琬爲司徒。

    一八九年十二月,獻帝(還是董卓)以司徒黃琬爲太尉,以司空楊彪爲司徒。

    一九零年二月,司徒楊彪和太尉黃琬被免官(見上文太尉部分),獻帝以太僕王允爲司徒。

    一九二年六月,司徒王允被李傕等人所殺。

    一九二年六月,獻帝(此時李傕等人掌權)以前將軍趙謙爲司徒。同年九月,趙謙被罷官。

    一九二年九月,獻帝以司空淳于嘉爲司徒。一九四年十二月,淳于嘉被罷免。

    一九四年十二月,獻帝以衛尉趙溫爲司徒。一九五年左右,趙溫因觸怒李傕而被免官,淳于嘉復爲司徒。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進入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罷免了司徒淳于嘉,再度起用趙溫爲司徒。《資治通鑑第六十二卷》:“九月,司徒淳于嘉、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皆罷。”

    二零八年正月,趙溫被免官。同年,趙溫去世。《後漢書?卷二十七》:“溫從車駕都許。建安十三年,以闢司空曹操子丕爲掾,操怒,奏溫闢臣子弟,選舉不實,免官。是歲卒,年七十二。”

    二零八年六月,曹操廢除了三公。

    司徒官署屬員: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