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三大建築、四大名琴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閒話桑麻字數:3188更新時間:24/06/27 04:45:00
    東漢末年三大著名的建築

    一:董卓的郿塢

    東漢初平三年,董卓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體制,略略穩固後,董卓就在郿地,給自個兒修建了一個“塢”,史稱郿塢。所謂的“塢”,在中國古代建築裏,是一種用於軍事的建築,一般借用險要地勢、地形,修建而成的小型城堡,比城略小,比堡略大。據歷史記載,董卓給自己修建的“塢”,牆體高七丈,厚七丈,相當堅固。郿塢修好之後,董卓在塢內,“積穀三十年儲”,並且把從全國各地搜刮過來的三萬餘斤黃金、九萬餘斤白銀,還有其它的奇異珍寶,統統收藏到郿塢裏。

    然後,董卓又把他一家老小都搬進塢堡。看着郿塢堅實高大的城牆,董卓對手下說:“事成可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終老。”

    董卓這個老小子,如意算盤打得太自私了,他所謂的事業成不成,在天、在人,而不是在他自己。再者,董卓於他的郿塢內,積三十年之谷的做法,是相當愚蠢的。按我們現代人,對於糧食儲備的一些基本常識,糧食是不可以儲藏三十年的。一般的糧食,只要儲藏兩三年,就會過期,成爲所謂的陳化糧,只能用於餵豬。

    結果郿塢修好,還不到兩個月,漢初平三年二月,董卓被他的養子呂布所殺。想在郿塢裏,過大富豪生活的董卓,被憤怒東漢王朝的民衆,點了天燈。

    郿塢是東漢末年,第一有名的建築,但它被民衆看作是董卓窮奢極欲、貪得無厭的標誌。

    二:最早的迷宮

    漢興平二年年底,北方軍閥公孫瓚,殺死了幽州刺史劉虞,“盡得幽州之地”。

    公孫瓚是一個小貴即安的傢伙,做了幽州老大之後,他便開始“志氣益盛、不恤百姓。”當時正值漢亂,幽州地區流傳出一個民謠,歌詞大意是: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勵,唯有此中可避世。

    當時許多人都不明白這一則民讖的真實意思,但公孫瓚聽說這一則民讖後,就造出一座迷宮一樣的建築,以求應讖。

    這一建築,《資治通鑑》稱其爲“圍塹”。所謂的“圍塹”,有十餘圈圍牆,每一道圍牆高六丈,厚六丈。在十道圍牆的最裏層,修築了宮殿,又稱塹京。

    塹京的外層圍牆高約十丈,登高一望,對每圈圍牆裏發生的事件,都看得清清楚楚。另外在外圍的十層圍牆上,開設了許多的門,每一扇門都是用精鐵鑄造。爲了防止外人進入圍塹、公孫瓚下令:

    一、從哪些門可以出入塹京,只能讓公孫瓚自個兒知道。外人如果擅入塹京,就會迷失在塹京之中。

    二、圍塹以內,不允許七歲以上的男子進入。公孫瓚和他們衆多的老婆們除外。

    公孫瓚的圍塹,很類於現的迷宮的結構,可以算得上中國歷史上古版的迷宮。圍塹修好之後,公孫瓚對手下說:“兵法雲,百樓百攻,今我營樓數十重,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谷,足待天下事成。”

    公孫瓚與董卓是一個德性,一樣愚蠢,沒有顧及到糧食有效期的問題。

    建安四年,袁紹來了,他沒有拘泥於公孫瓚“百樓莫攻”之類的屁話,但也沒有按正常的攻城法子,進攻公孫瓚的圍塹。而是採用挖地道的法子,直接挖到公孫瓚塹京地下,把支撐塹京的幾根大柱子,給燒了,袁紹的軍隊從地下,發起攻擊,摧毀了塹京。

    據歷史記載,袁紹進攻公孫瓚時,是他第一次應用了地道戰。在此之前,所有兵書上,沒有提到的這一種新戰術,袁紹把他發明出來,進攻公孫瓚,結果收到奇效。而公孫瓚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下令:在他的圍塹裏,不允許有七歲以上的男子。所以當袁紹大模大樣地,跟公孫瓚打地道戰時,躲在塹京裏公孫瓚,居然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所以公孫珩是眼睜睜地看着袁紹的部隊,鑽入地下,摧毀他的老巢——塹京。

    三:銅雀臺

    建安十四年,打了敗仗的曹操,居然有心情給他自個兒蓋了一座娛樂性的建築——銅雀臺。

    銅雀臺位於現河南臨漳境內,是東漢末年第三大有名的建築。銅雀臺的結構,既沒有董卓的“郿塢”那樣厚重,也沒有公孫瓚的“圍塹”那樣複雜,但雕樑畫棟,氣勢恢弘。並且在銅雀臺建築結構裏,第一次採用了建築學上的“天橋”結構,在三座高樓之間,架設了兩座彼此往來的天橋,曹操詩云:

    立中天之華觀,

    連飛閣於兩城……

    攬二喬於東南兮,

    樂朝夕與共。

    在《三國演義》曹操這兩句詩,被諸葛亮用來激將周瑜,說曹操所以南下,其中一個目的,是因爲他想“攬二喬與東南,樂朝夕與共。”

    諸葛亮撰改了曹操之詩,把曹操原本稱讚銅雀臺東南角,二橋結構的詩句,十分巧妙地說成,曹操是想到東南的吳國,搶周瑜和孫策的老婆大小二喬,結果氣得周瑜大罵曹操老賊,並誓言將與之不共戴天。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時,至少對於銅雀臺這一節,惡搞得比較歷害:第一、曹操所說的二喬,是兩座天橋,非東南吳國的美女大小喬。二、曹操發動赤壁大戰時,爲漢建安十三年,而曹操寫二喬詩句時間,爲漢建安十四年,所以沒有這種可能性,諸葛亮穿越時光逐道,把一年之後,曹操的才寫出的詩,弄出來激將周瑜。羅貫中先生爲了讓他的小說耐讀、耐看,所以挪用、虛構了許多故事,我們不能當真。

    四大名琴

    所謂“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現稱“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爲“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爲歷史的陳跡,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

    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繞樑

    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迴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爲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爲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衆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衆,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爲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爲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爲千古佳話。

    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爲“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爲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着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蔡氏五弄(《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與三國魏末嵇康創作的《嵇氏四弄》(通說爲《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並稱九弄。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爲取士的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