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議定拜訪湯縣令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貪花好色字數:2174更新時間:24/06/27 04:27:18
    出了周府,被風一激,范進酒醒不少。

    待上了馬車,他有些百無聊賴的撩開簾子,看着熙熙攘攘的熱鬧街道,神思不蜀。

    都說千里當官只爲財。

    張鄉紳走狗屎運當了一任縣令,爲了結交他這個新晉舉人,出手就是一套價值上千兩紋銀的精美院子。

    周學道早年潦倒,可自從做了官,即便是學道這樣的清貴官職,兩千兩銀票依然不被他放在眼裏。

    這種情況,換作是洪武年間,動輒剝皮實草那會兒,誰敢如此張揚?

    倒不是說張鄉紳、周學道一定貪污受賄了。

    事實上,假如真的肆無忌憚,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也是常有的事。

    大明每年從一個縣收取的稅賦才多少?了不起也就萬把兩銀子,超過三萬兩稅銀的,都是頂頂富裕的地方。

    但很多時候,光是人情世故,就註定了一旦當官,雙手必然沾滿油水。

    世上哪有什麼真正的清流,不過都是人間俗客,在按照劇本選擇自己演繹的角色罷了!

    范進晃了晃昏沉的腦袋,低聲道:“難怪都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不愧是封建社會,別說身居高位,就是有了一絲做官的可能性,銀子就自己長腳下跑來了。

    范進輕呵兩聲,什麼豪商巨賈,看似威風八面,可在官面前,又能算得了什麼?

    尤其是大明朝,對於商賈之道的打擊,是出了名的,動不動就殺豬。

    沈萬三生意做得夠大吧?

    富可敵國!

    下場又是何等悽慘!

    自宋文人治國以來,東華門唱響的從來都是讀聖賢書的好男兒,即便是後世,全世界範圍內,治國的也都是社會精英知識分子。

    剛回範府歇息片刻,管家便來報,有客到。

    范進簡單洗漱一番,當即命人去迎接進來。

    來人是縣上的張、周兩位鄉紳,前者范進已經見過,後者是另一位舉人,此前未見,今日備下厚禮來訪。

    此人頭戴烏紗帽、淺色圓領,腳下穿着黑色高幫白色厚底的鞋子,滿臉喜色,朝着范進拱手道賀。

    范進回了一禮,引二人坐下,先敘話了許久,才說起正事。

    “聽說世先生用意明年春闈,不知可有不敷?”周鄉紳呷了一口茶,熱心詢問。

    范進搖搖頭,“費用尚在不敷。”

    別說周學道剛給他拿了兩千兩銀票,就是他中舉之後,有多少人來奉承他?

    有送田產的,有送店鋪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爲僕,圖庇廕的。

    沒幾日,奴僕、丫鬟都有了,米麪錢糧、瓜果蔬菜,自是不在話下。

    範家過慣了苦日子,如今用度上雖然精美一些,可到底不是那等奢靡無度的人家,還不至於短短時日便入不敷出。

    張、周二位鄉紳俱是點頭,又道:“不知範兄可曾到貴老師處一侯?”

    范進以爲二人說的是周學道,下意識點頭,反應過來,當即又連忙搖頭。

    二人口中的貴老師,指的應當是高要城的湯知縣。

    張鄉紳笑道,“若是以前還罷了,現今世先生發達,不曾到貴老師處拜訪一二,實是不妥!”

    周鄉紳也勸道,“張兄說得在理。高要地方肥美,範兄或可秋風一二。”

    范進想起了,自己中舉至今,還不曾拜會高要縣令,暗道失策,看來自己於人情世故這方面,還是不夠老辣。

    於是幾乎沒有猶豫,范進便連連點頭贊同,在心中思忖起此事。

    張鄉紳歡喜道,“在下也有意去世叔處叨擾一番,咱們何不相約同行?”

    “一路上車舟之費,由在下包辦,不須世先生費心。”

    話都說到這種份上,范進自是滿口答應,約定好時日。

    思慮片刻,范進說:“愚兄也曾承蒙老先生厚愛,只是不知該備些什麼厚禮,方纔妥當?”

    說這句話的時候,范進的眼神看向張靜齋。

    張靜齋畢竟做過官,多少知道些官場中的迎來送往之事,等閒不會出差錯。

    自己雖然是新貴,更是入了周學道這位正四品朝廷大員的臉,可於古代仕途官場一道,目前還是兩眼一抹黑。

    張靜齋笑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拘送什麼東西,禮輕情意重嘛!”

    范進得了準信,心中大定。

    聊完正事,幾人又談起了風月。

    周鄉紳不知范進底細,攛掇他吟詩作賦。

    張鄉紳聽說過範進不擅詩詞,以爲是謠傳,又念及是私下閒談,倒也沒當回事,故而也是目不轉睛的看向范進,滿懷期冀,準備洗耳恭聽。

    范進苦笑道,“在下於詩詞一道,實在是不甚擅長。”

    正如祁局長說的,吃不飽飯的窮孩子,哪有什麼資格談戀愛?

    只能靠自己的人,個性對我們來說是奢侈品,真的玩不起。

    中舉之前,范進連習字的草紙都奇缺,四書五經都湊不齊,還是厚着臉皮跟人借來翻閱背誦的,手上虎口都因抄書結了厚厚的老繭。

    範家也不是什麼耕讀傳家,往上數八代都是泥腿子,沒出過什麼讀書人。

    也正因此,白廟村人才盛傳他得了癡心瘋,竟然成爲文曲星老爺,明明沒有那個命,卻偏偏死不悔改。

    說實話,就連範進自己都想不明白原主究竟是怎麼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以及一次次的現實打擊下支撐下來的。

    或許,支撐着他不妥協的,就是沉重的沉沒成本,以及胸中的不甘心吧!

    有些事情,只要堅持得久了,就會成爲肌肉記憶,精神寄託。

    張鄉紳想了想,擺手道,“也不打緊。此爲我等私下娛樂之作,絕對不會傳到外邊,惹得滿城風雨,不拘好壞,隨心而作便是。”

    周鄉紳也是連連贊同,說着還當先吟了一首近日所得的詩詞。

    範進見躲不過,道了聲也罷,旋即便趕鴨子上架,提筆於宣紙上。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方。”

    張鄉紳眼神放光,拽着范進的袖子急忙追問:“不知此詩何名?”

    范進側身望了望園中生長於假山縫隙中的老竹,於宣紙上重重落筆‘竹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