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明鏡法師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司馬白衫字數:2369更新時間:24/06/27 04:17:12
    財務科帶着人在院裏就支起了板凳和桌子,保衛科的人就護住了這幾麻袋的國庫券。

    “於院……”行政科的老馬高聲道,“於院一千五的國庫券。”

    哦,於是之院長購買了一千五百塊的國庫券,其他院長差不多也是這個數。

    林兆華院長自己也是一千五的國庫券,“這國庫券,其實就是存入銀行的現金啊,這都是有利息的。”他朝職工一揮手,大家就都樂了,這聲音虛心得很,自己說了都不信那種。

    果然,林兆華自己說完就笑了。

    “林院,要不您全買了得了,這利息就當大家夥送您的。”樑冠華笑得一臉憨厚。

    “我倒是想啊,”林兆華起初還一臉嚴肅,撲哧一聲,自己倒又樂了,“大家繼續……”

    “朱旭老師,一千……”老馬又大聲喊着,“一千啊……”

    “鄭榕老師,八百……”

    ……

    整個人藝一片熱鬧,大家看着手中花花綠綠的票子,有人對着太陽就瞅開了。

    “真的,假不了,剛從銀行取回來的,麻袋口都沒打開,還能是假的?”

    “一千的國庫券,一年,光利息就一百塊錢……值,真值……”

    “國庫券啊,比現在的任何一種債券或存款都合算。”

    江潯倒沒有什麼壓力,他現在雖然有女朋友,可是女朋友的工資不低,平時拍戲拍廣告他的收入也很高。

    丁志誠也沒有壓力,他與江潯合夥倒騰裝修公司,又搞了一家劇裝廠,雖然還沒起步,可是進展也很順利。

    “都保存好了,別忘了兌換,……比存銀行裏合適……實在捨不得兌換,將來也可以當古董賣……”

    “這是好事啊,有利國家,也有利自己,你得高興……”

    兩人在人堆裏穿梭,還說着閒話,這多招人恨哪。

    “那你們倆也得貢獻一份力量。”宋丹丹一把就抓住了兩人,“說吧,你們買多少。”

    “對,我那份算潯子頭上……”吳剛在在一旁助威。

    “那我們可不能比老師們高,是不是,”江潯反應很快,“這樣,我們倆再看看……”

    “對,再看看。”丁志誠也嚷道,人藝就是這樣,全憑自願,沒有強制命令。

    眼瞅着大家都差不多了,林兆華還是一臉的愁容,“大導,我再認購五百塊的。”濮存晰走過來,他跟林院關係不錯。

    “這杯水車薪哪……”林兆華仰天長嘆。

    “大導,剩下的我們哥倆包圓了。”就在林兆華爲難的空當,這兩人終於給擠了過來。

    哦,聽說這兩小子掙了錢,可是能夠如此豪富麼?

    “潯子,誠子,你們知道,還剩下多少?”林兆華想讓財務科統計一下到底剩下多少國庫券。

    “不必。”江潯趕緊阻止。

    “對,”丁志誠拍着胸脯,“院裏都知道我們倆掙了兩臭錢,就算我們做貢獻……呵呵……”

    得,這貢獻可大了去了。

    “誠子,潯子,你們可幫我大忙了,”林兆華一手一位,“晚上別回家了,一會晚上吃羊肉餃子去……”

    ……

    久違的上海之行,終於開始了。

    江潯,楊哲,丁志誠,蔣歡歡,自打火車從北平城出來,四人的笑聲就沒斷過。

    “潯子,你對股票感興趣嗎?”火車進站了,丁志誠突然拋出這樣一個話題。

    去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浦江飯店孔雀廳正式掛牌成立……

    也就是這一年,深圳證交所與上海證交所先後掛牌,形成了中國資本市場獨有的“雙市格局”。

    兩地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成立,帶來中國股票市場的大發展,中國老百姓在經過對股票這一事物的短暫“恐懼”之後,瞬間迸發出集體的狂熱,投資意識也從這時候開始出現。

    “知道一些……你不研究國庫券,研究上股票了?”江潯看着窗外的上海。

    這個城市,是自己的福地。

    當然,他知道,上交所成立,由於股票嚴重供不應求,所有股票基本上是無量空漲,大家都買不到。

    後來,爲緩解供求關系,上海發行一些新股,每次都引起排長隊,但還是人山人海。

    並且,由於股票數量過少導致了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

    “現在,深圳和上海的股票市場就一個字,火!”丁志誠道,“那我們去上交所看看去?”

    “看看去。”蔣歡歡馬上道。

    “行啊,我沒意見。”江潯看看楊哲,楊哲笑了,他沒意見就是自己沒意見。

    上交所,人山人海。

    自從取消了股票交易價格的限制,所有的股票那是全面爆漲,買股票,都跟瘋了一樣似的。

    “我們上海,有人把生意停下來,所有的資金都壓在股票上,這一進一出掙的錢,可比作生意強多了……”

    找到一位上海寧,江潯就打聽了一句,丁志誠立馬提起了興趣。

    乾脆,黃浦江不去了,城隍廟也不逛了,買股票去啊。

    可是,江潯心裏惦記着事呢,他還要找謝晉導演。

    謝晉導演對於江潯的到來很是高興,立馬拉着江潯喝酒,暢聊電影。

    “江潯,你怎麼看待這個本子?”上影廠招待所裏,兩人相對而坐,幾樣小菜,兩瓶老酒。

    這酒喝得有滋味。

    嗯,謝晉被譽爲當代中國電影導演第一人,從《紅色娘子軍》到《牧馬人》,再到《芙蓉鎮》,他的電影總是在用寫實手法來表達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他的電影作品幾乎都充滿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會面臨到家國的選擇,但最終電影的主人公們都做出了最爲理想主義的選擇。

    “就如影片中的明鏡一樣,日本有他的生母,可中國有他的恩師與親人。一番權衡下,他還是選擇迴歸了養育他的故鄉……

    是人就總會有追祖溯源的想法,就會有一份對落葉歸根的執念,可當血緣關係和故鄉發生錯位後,人就會無可避免地去經歷到

    一系列複雜的身份認同……”

    “你接着說。”謝晉導演沒有說對也沒有說不對,可是卻給江潯倒上一杯酒,自己一飲而盡。

    “明鏡是師傅給他起的法號,狗娃是羊角奶奶給他取的名字。一個人對於身份的認同感就在這些稱呼裏慢慢建立,而每一個稱呼背後都緊跟着豐滿鮮活的記憶。

    當它是明鏡時,那段記憶是師傅的諄諄教導,是一段經文,是香爐念珠……

    而當他是狗娃時,那段記憶是羊角奶奶在他受到欺辱時叫他學會反擊,是葫蘆爸爸才給他一懷抱木頭卷後滿懷寵溺的帶他離開,也是姑姑在出嫁前提前爲他備好的一大摞衣服和鞋子……”

    這些感情以一種不可言說的姿態蔓延在一個人成長中的各個角落。在記憶裏生了根,又在未來裏發了芽。

    “潯子,”謝晉導演大笑,“我相信,你是下了功夫的,我相信你,你能夠演得好明鏡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