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交

類別:科幻靈異 作者:嘯寂字數:1947更新時間:24/06/27 04:08:58
    和向府相比,老府顯得有些寒酸了,畢竟向戌是國之重臣,而李聃母親住在陳國,身份上也只不過是他國名將之後、寄人籬下的一介布衣遺民而矣。

    不過,在向重眼中,房子裝修豪闊與否並不重要,他看重的是那位俊郎的青年老子,真真正正地就在面前了:傳言中他“相貌非凡,頭大身細,眉寬耳闊,鼻樑中含如雙轍”,如今真人看上去,並非如此啊!

    身高約1米8左右,按照普通人“立七坐五盤三半”的頭身比例來說,他的頭是有些偏大,似乎算起來像是六頭半身;腰身是真細,細到本不該用在男子身上的“盈盈可握”這個詞拿出來形容他,都不過分;皮膚白皙,兩道箭眉,幾乎所有的“俊朗”之初印象,全靠這兩道角度超帥的濃黑眉毛撐起來了!眉毛之間的間距,似乎是有些偏大,可見當他還在胎中的時候,最後一次細胞合攏形成面部時,有些偷懶了,沒到位就停止了生長;鼻樑不是高挺的山根,確切來講,也就算是蒙古人種的“塌鼻樑”,如果硬說是兩道車轍,還真是牽強,實是只是低了點,並看不出有兩道啊!年輕人的臉上,哪有那麼多奇怪的多餘線條?好在鼻樑的後半段還算爭氣,有一個可愛的漫畫“滑雪跳臺”式高起,鼻翼略大,配合起思考的表情,很有節奏感,讓呼吸的節奏變得肉眼可見。一笑起來,微露鼻孔———其實,從向重的視角看上去,那是全部鼻孔都能看到,更添漫畫喜感。

    沒錯,這位小哥哥,還真是“相貌非凡”呢!總分不算高的顏值,但各個部位搭配巧妙,雖然五官每個部分單獨拆開來看,是有些衝突,可全放在一張臉上,又有着無可辯駁的和諧。

    五官之中,最吸引向重目光的,是那並不深的眼窩下,那雙少見在男子面孔上的瑞鳳眼,低垂微眨之間,可愛的弧度,實在和小朋友最擅長的手繪兩道彎彎曲線很合拍。那眼神裏露出的,是無比自信與純真,似乎有沒有十八歲的年齡並不重要,在他的眼中,盛滿了真理,和比他更先瞭解真理的人,不管這個人是耄耋老者,還是三歲頑童。

    正因爲這個原因,他的目光是落在向重臉上的,也是一副“慕名已久”、迫切相見的樣子,看樣子,商酉兄妹的廣告是做到位了。那神情,與向重差不多,都是在與自己先入爲主想象力中那個對方的樣子,在做對比。

    兩人的目光一碰,就似乎有一些心電感應了,雖然都沒有說話,卻在眼神之中,已經互致問候幾個來回了。

    “原來,是這樣的!”

    讀懂了這些眼神,向重興致盎然,不由得衝着聃兄點了點頭,那是一種高人之間秒懂的語言:“我準備好了,我來了!”

    正式的宴席上,總是少不了美食。

    而在向重的同案前,他的大頭聃兄爲他多準備了份特別的禮物:一盤桔子。

    在中秋佳宴之上,應季的桔子,自然不會缺席。

    但向重的盤子裏,不僅有新鮮、完整的桔子;還有幾粒桔子籽;幾個經過一番撕扯後的經過一番撕扯後的各種奇怪造型的桔子皮;還有已經風乾了的這種異型桔子皮,,就變成了一各種異型,不僅乾枯,而且質地變得硬而脆;還有最後一碟子由這些乾枯桔子皮經過搗碎、碾壓,全爲齏粉的桔子皮粉沫。

    聃兄首先對向重提問:“聽聞向公子有見與吾頗類,今見,特設一問求教,茲有一桔,自幼籽至齏粉,皆呈於前,初原本爲一微粒,緣合變化萬端?敢問何因?”

    向重看了看,心想:“一隻完整的桔,從籽長起,本來是圓潤、水靈;桔皮經過一番撕扯、風乾,就變成了一各種異型,可條、可塊、可各種曲展,可以因爲變形,觸到原來根本碰不到的地方,並且質地隨着時間流逝、水份蒸發變得乾枯,硬而脆;再經過一番碾壓,全爲齏粉,此時的形,可以入萬境,順萬形,成萬物,連形都不要了,更拋棄了‘軟、硬’的概念———少了水,便失了形,所以答案是‘水塑萬形’。”

    於是,向重拿起几案上的水杯,把水倒在案面之上,然後用手指點蘸着水,寫了一個大篆的“水”字。

    然後,他又從懷中掏出了隨身攜帶的“氣吞”,開始了他的“背景音”:

    “1——2——3——4——5——6———”

    從低到高吹了一遍,又反過來降回到1

    “6——5——4——3——2——1———”

    向重故意只是吹純音階,而不是任何一首曲子,就是想向聃兄表明:“大道至簡,水潤萬物而不爭,卻成萬物”的“道”家之常識。

    李聃雙眼微微一眨,笑了起來,因爲在他心中的答案,與向重所答,不謀而合。

    “向公子高見!與吾所思類同,實乃三生有幸!”

    能得到聃兄的認可,向重當然也很開心,不過,人家畢竟是老子,喜歡把科學鑽研的精神“進行到底”。

    只見他向家僕要過自己的心愛樂器篪竹,示意向重把他的土壎再吹響,而他將以篪和奏。

    向重明白這個意思,就再次吹響了簡單純升純降的四四拍音階練習曲,而李聃則是閉目撮脣,恰在向重的“氣吞”剛剛吐出後,拖着餘韻尾音的地方,加入了與其調相協調的和絃高三度管竹之音,兩種音色的疊加,兩種聲調的共鳴,使人無盡回味,尤其是李聃所配之調,如隨嘴一吹,似無旋律可言,卻於單調中,出波瀾,像是一日之程,從微弱的升出地平線,再漸次升高,如日中天,後又漸漸溫暖,漸弱,於絕之前,又有最爲燦爛、溫和的一次照耀。

    兩人的合奏,事先並無排練,只爲初和,就如此和諧、美妙,引得堂上衆人一陣驚詫與豔羨。

    一曲終了,餘音繞樑,李府客廳堂上的燕子,都似乎聽迷了似的,呼啦啦的幾個從外面又飛了回來,用它們的“嘰嘰喳喳”聲配合着,也加入了鼓掌叫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