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英雄雖老,寶刀未老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字數:4052更新時間:24/06/28 05:34:33
    張儀初到秦國時,公孫衍擔任大良造。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人(今陝西華陰縣東),人稱犀首。大改革家商鞅曾經擔任大良造,秦惠王讓公孫衍擔任,可見對公孫衍十分倚重。

    但是公孫衍主張合縱,而張儀宣揚連橫,他們在政治上存在不同見解。張儀入秦後,他的學說獲得了秦王的認可,公孫衍則遭到排斥。

    被排斥的公孫衍十分痛恨張儀,開始找機會報復他。

    其實張儀的一生是孤獨的,他除了身邊的幾個隨從外,沒有真正的知交,每次做事都是孤軍奮戰,而他的政敵們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甚至不惜利用合縱策略,只求排擠他。

    世上英雄惺惺相惜,那樣的感情很珍貴。但是,如果沒有英雄般豁達,兩個人在同一個舞臺上相逢,等待他們的只有戰鬥。陳軫與張儀同朝爲官,都爲秦國的利益奔波,可是他們的關係卻不好,互不相容。如果他倆是文人,就有些文人相輕的意味。

    然而,他倆只能算是半個文人,真正身份是同行,他們相鬥就是同行相輕。張儀使公孫衍賦閒在家喝悶酒,又傾軋陳軫,可見他們之間的政治 鬥爭很激烈。

    初入官場的張儀,憑着年輕人的激情,想打拼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要開創新天地,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做事,一種是排除阻礙自己做事的人。

    商鞅的改革破壞了現存秩序,老臣自然反對商鞅。老臣維護現存秩序的目的就是維護自身的利益。作爲新人,張儀明目張膽地搶老臣的飯碗,老臣自然不能容忍。因此,張儀整治老臣,老臣也要反過來整治張儀。

    張儀對他人的攻擊也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

    入秦後,張儀發現陳軫的才幹不比自己差,擔心時日一久,秦王會冷落他而偏愛陳軫,於是他就找機會在秦王面前進讒言。

    有一天,張儀對秦惠王說道:“您時常讓陳軫在秦國和楚國之間往來,現今,秦楚關係已今非昔比,楚對秦已不如以前友好,但對陳軫卻一如既往的好。可見陳軫的所作所爲並不是誠心爲秦國謀利益,而是爲他自己。我聽說陳軫已經將秦國的機密泄露給楚國。作爲大王的臣子,他這樣做完全損害了您及秦國的利益。與此人一起共事是我所不願的。最近我又聽說,他打算去楚國。要是果真這樣,大王還不如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秦王聽後很是生氣,接着馬上將陳軫叫來。一見面,他就對着陳軫直說:“聽說你想離開這兒,告訴我你準備去哪兒,我好爲你準備好車馬。”

    陳軫聽秦王問得突兀,很是莫名其妙,於是不知所措地盯着秦王。但他很快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於是鎮定地回答:“我打算去楚國。”

    聽到陳軫的回答,秦王對張儀的話更加深信不疑,“這麼說來,張儀的話是真的?”

    陳軫立刻明白原來是張儀在背後 進了讒言,他不慌不忙地解釋說:“此事不僅張儀知道,過路者人人知道。我正是忠於您,楚王才要我做他的臣子。”

    “那你也不應該將秦國的機密告訴楚國啊?”

    陳軫接着對秦王說:“我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爲了迎合張儀之計,以證明我並非楚國的同黨呀。”秦王聽得很糊塗。

    陳軫接着說:“我聽說,有個楚國人有兩個妾,一個年紀大些,一個年輕些。一天,一個人去勾引那個年紀大一些的妾,結果遭到一頓大罵。不甘心的他又去勾引那個年輕的妾,結果得逞。那個楚國人死後,好事者就問那個勾引者:‘如果從那兩個妾中選一個做妻子,你會選哪一個呢?’他回答說:‘當然是那個年紀大些的。’好事者不解地問道:‘年紀大的罵你,年紀輕的喜歡你,你爲何要娶一個曾經罵你的人?’他說:‘當時我當然希望她答應我。但處在她那個位置,她罵我說明她忠於丈夫。我當然也希望我娶到的妻子對勾引她的人破口大罵,對我忠貞不二。’大王,您仔細想想,身爲秦國臣子的我如果常把本國的機密泄露給他國,楚國真的會信任和重用我嗎?我會不會去楚國,大王您該想清楚了吧?”

    秦惠王聽陳軫說後,消除了疑慮,更加信任他。

    即使所有人都說姜還是老的辣,張儀仍然不同意,因爲他不怕陳軫。張儀拜的是名師,他受過地獄般的磨鍊,辦事果斷堅決,總的來看,張儀確實略勝陳軫一籌。兩人較上勁兒一年多後,秦惠王封張儀爲相。

    勞累大半生,陳軫一無所獲,好處全被張儀享受了。心懷憤恨的陳軫決定聯合公孫衍,與張儀大斗一場。

    張儀在秦國掌權後,公孫衍自知不是張儀的對手,所以退而求其次,請求出使魏國。

    這些年公孫衍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在魏國仍舊被冷落,整天窩在家喝悶酒。由於仕途失意,公孫衍閉門謝客,連陳軫都不見。陳軫命人告訴公孫衍,說他有要事,如果公孫衍不見他,他不會等到第二天。

    英雄雖然老了,寶刀還是鋒利的。公孫衍曾與陳軫共事,他知道陳軫精明能幹。一聽陳軫說有要事,公孫衍立刻接見他。陳軫看見公孫衍的身邊堆着無數酒罈,想到是張儀將公孫衍害成這個樣子,十分傷心。

    爲了激發公孫衍的雄心,陳軫明明知道其中原因,卻故意問公孫衍爲什麼在家喝悶酒。面對陳軫的詢問,公孫衍有冤無處訴,他只能推說因爲無事可做。

    公孫衍怒氣勃勃,很合陳軫的心意。陳軫保證只要公孫衍按他的計策行事,公孫衍能立刻騰飛,身居高位。

    在楚國的這些年,陳軫探聽到不少楚國的機密,其中一件就是合縱。陳軫告訴公孫衍,魏相田需約集各國合縱共同抗擊秦國,可惜楚國猶豫不決,致使大事不成。

    如果公孫衍肯出力促使各國合縱,張儀必然被秦惠王責備。張儀失寵,公孫衍不但可以身居高位,還能報仇。

    賦閒在家的公孫衍正愁沒事幹,陳軫爲他指出一條明路,公孫衍欣然接受。

    獲得陳軫的計策後,公孫衍開始全力以赴地執行。公孫衍告訴魏王說他與燕國和趙國的國君交好。這兩位國君見他沒事幹,曾多次派人接他去玩,所以希望魏王能夠派他出使燕、趙兩國。

    魏王心想既然魏相田需遊說楚國那麼長的時間,只是空自浪費時間、人力和金錢,並沒有談成合縱之事,爲什麼不讓公孫衍嘗試一下。說不定憑藉公孫衍與燕國和趙國國君的關係,無心插柳真能柳成蔭。

    沒想到更好辦法的魏王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他派公孫衍出使燕、趙,藉此機會增進與幾國的感情。被秦國打怕了的魏國,最希望實現合縱,聯合其他國家的力量,共同抵禦秦國。

    魏國此刻的局勢,早被孟子無心地預言說中了。孟子曾經說,如果國君只求對國家有利的事,大夫也只會尋求對自己有利的事,那麼百姓也只會尋求對自己有利的事。

    現在的魏國就是這樣的,國君只求保全國家,大夫只顧自己的利益,百姓只盯住自己的油米柴鹽。

    人心不齊致使魏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困境。公孫衍向魏王要了30輛馬車招搖過市,最後他又大張旗鼓地將馬車陳列在自家的院子裏。仔細想想,如果公孫衍真想爲魏國謀利,他早就走了,不會再在魏國浪費時間。

    那時的局勢很緊張,各國都如繃緊的弦,聽到哪個國家風吹草動,馬上就有反應。燕、趙的使臣聽說公孫衍將要出使自己的國家,火速通知國君,讓他們做好迎接工作。

    幾個國家一起運動,聲勢浩大,消息很快傳到楚國。

    楚王聽說公孫衍將代表魏國出使燕、趙,嫉妒之心大作。楚王說魏相田需表面和他結交,實際上魏國卻另有打算,對此他十分憤怒,他決定徹底拒絕田需的合縱計劃。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陳軫的計謀已經實現了。陳軫用計精明,連楚王都不知道自己中計,田需更不明白公孫衍聲稱要出使燕、趙,卻遲遲不行的原因。

    下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下雨之前的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公孫衍光打雷不下雨,目的只有一個——大造聲勢。

    聲勢,用正面的政治術語講是輿論,用反面的政治術語說就是謠言。謠言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相信它,甚至甘願爲它而獻身。

    在公孫衍大造聲勢下,爲了自己利益的齊國抓住第一時間行動,將相印交給公孫衍。歷史之所以沒有理性,因爲人都不相信自己,而是以他人的行爲爲準則辦事。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趨之若鶩”,就用來形容這種現象。齊國當了第一只野鴨子,燕國和趙國不服氣,也趕緊送相印給公孫衍。

    都說“有名自然有利”,公孫衍坐在家裏什麼都沒做,最後卻身居高位,這一切恰好印證了這句話。陳軫略施一計,就讓公孫衍拿到齊、燕、趙三國的相印,又被魏國重用,這一招實在是高明。

    大造聲勢下,公孫衍重新位高權重,見多了一個外援的陳軫安心回去秦國。

    魏國已經和齊、燕、趙這三個國家聯盟了,可以不在乎楚國。楚國孤立無援,陳軫就可以從中獲利,遊說楚國依附秦國。

    陳軫由楚國返回秦國這一年,正值韓、魏大戰。這兩個小國家雖然國力不強,但求勝心切。兩國打了一年多,互有死傷,但爲了決出最終的勝負,兩國繼續再戰。

    都說合縱難是因爲人心詭詐,各國都只爲自己存活,韓、魏交戰的例子就很明顯。韓、魏大戰,互相削弱對方,秦國窺伺間隙,必然趁火打劫。然而,朝臣意見不統一,有的提議出兵,有的不同意。秦惠王委決不下,陳軫恰好回到秦國。

    如果是往常,秦惠王會諮詢陳軫的意見,現在卻有些猶豫,因爲他不知道陳軫的心向着誰。

    俗語言,長久不見感情必疏,秦惠王也是這麼想。秦惠王召見陳軫,脫口就問陳軫:“你在楚國待了那麼久,想念過秦國嗎?”(《史記·張儀列傳》)秦惠王的言外之意是,你陳軫還是秦國的臣子嗎?

    最大的懷疑莫過於秦惠王這句話,最大的試探也莫過於這句話。這句話很靈活,秦惠王爲自己留了退路。秦惠王用一句很棘手的話試探,陳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一個小小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越人莊舄。

    故事是這樣的,莊舄是越國一個地位卑微的人,卻很有能力,他輔助楚國做官做到執珪的爵位。莊舄生病了,楚王想知道他是否想念家鄉。中謝說,大凡思念家鄉的人,如果生病了,他一定會操家鄉的口音。只要派人前往探聽,看莊舄說話是什麼口音就行了。借這個小故事,陳軫想說他操秦國的口音,對秦國忠心不二。

    唐人賀知章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陳軫已經說了一個故事,鄉音變沒變,秦惠王自然知道。

    排除疑慮的秦惠王於是向陳軫諮詢韓、魏的戰事,陳軫接着又說了一個卞莊子刺虎的故事。

    有兩隻大老虎,一大一小,正在吃一頭牛。卞莊子看到後,操起大刀要殺老虎。旅館裏一個小子阻止卞莊子說:兩隻老虎正在吃牛,吃出滋味後,爲了獨佔牛肉,一定會爭鬥。兩隻老虎打架,十分殘忍,兇的會被打傷,弱的會被打死。等到它們一死一傷的時候,你抓住時機,很容易就能刺死受傷的老虎。兩隻老虎都死了,外人不知道其中的過程,一定會誇讚你,說你殺死兩隻老虎。

    老虎是假的,老虎所代表的象徵意義才是真的。秦惠王問國家大事,陳軫所指的這兩隻老虎,一隻代表韓國,另一只代表魏國。陳軫以兩隻老虎的爭鬥影射韓、魏之戰,藉此告訴秦惠王應該等韓、魏兩敗俱傷,甚至一死一傷時才插手干預,此時的利益才最大。

    諸侯國自相殘殺,秦國正需要這樣的“好事”。凡是敵人的壞事,對秦國來說就是好事。秦惠王欣然採納了陳軫的建議,靜靜地看着兩隻老虎相鬥,他也因此而厚遇陳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