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戰國策》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字數:1939更新時間:24/06/28 05:34:33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莊子·內篇·大宗師》裏的一句話。世間的感情不過兩種,相濡以沫或者相忘於江湖。我們都被魚相濡以沫的情誼所感動,但是在莊子看來,魚在絕境中的相濡以沫,遠遠不如各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暢泳,兩兩相忘於江湖。

    戰國時代的散文如一朵豔麗的奇葩,開放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這一時期由於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很多,而且政治環境比較寬鬆,所以文化思想異常活躍,“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戰國散文,雖然注重理論性,有很多論辯,但是由於表達方式生動形象,充滿生活和時代的氣息,所以讀起來卻並不枯燥。

    戰國時代的散文主要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這兩大類。諸子散文一般以論述爲主,這一時期成書的主要有《孟子》、《莊子》、《荀子》、《呂氏春秋》等;而歷史散文則主要是以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爲主,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就是《戰國策》。

    《莊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也是諸子散文的代表。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莊子著書10萬餘言。但是現今流行的《莊子》僅有33篇,6.5萬多字,可能是後來散佚了一部分。現存的《莊子》分爲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以前普遍認爲整本書都是莊子所著,從宋代起,人們開始懷疑這個問題,並且普遍開始認爲僅內篇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都是後人寫的。但外篇和雜篇在思想和文風上與內篇基本一致,除了《雜篇·說劍》有點像縱橫家寫的以外,其餘篇目均與莊子思想統一。莊子爲人想象力豐富,文筆優美,具有很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他的著作《藝概·文概》中形容莊子爲“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莊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採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利用手中的生花妙筆寫出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融入到這些故事之中,借主人公之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爲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爲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爲!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堯希望讓位於許由,但是許由卻拒絕了他。坐擁天下,名利雙收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但是許由卻覺得名是實的賓位,不願意爲了追逐虛名而入仕。這正與莊子“清靜無爲”的思想不謀而合。莊子借許由之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人生不過大夢一場,再偉大的功名也不可能永垂不朽,無論偉大還是渺小,高貴還是卑賤,都最終只能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裏。所以追求浮名還不如好好地享受當下。

    在莊子的筆下,世間萬物,無論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有形的、無形的都能成爲他思想和精神的載體。《秋水》中,河伯一開始以爲天下之美都在自己這裏,後來,看到大海之後望洋興嘆,明白了自己的狹隘和無知。由此引申到人身上,莊子認爲孔子的知識也有限,伯夷的仁義也不足。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將神話寓言結合在一起,既充滿了趣味,又非常有教育意義,同時也充分顯示了莊子卓越的語言能力。他的寓言深深影響了後世很多的詩人、作家。

    談到歷史散文,人們馬上會想到《戰國策》。《戰國策》是戰國時期歷史散文的代表,屬國別體史書,又名《國策》。《戰國策》主要記載了發生戰國時期各國擅長遊說的謀士身上的故事。

    作爲一本史書,《戰國策》可謂文採斐然。即便與以文采而著稱的《左傳》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無論在敘事上還是在說理上,《戰國策》經常運用誇張、排比的手法,呈現出一派酣暢淋漓的氣勢。而且這本書裏,語言不僅用來說理,也用來以情來打動人。例如裏面的名篇《蘇秦始將連橫說秦》,記載了合縱派的代表人物蘇秦遊說秦惠王的故事。整個故事非常簡單,但是在語言上卻辭藻華麗,感情真摯,大氣磅礴。

    除了文采上極具特點外,《戰國策》在對人物的刻畫上也非常有特點。它對人物的刻畫比一般史書更加具體細緻。《左傳》中對人物的描寫,大都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簡單的形態。而《戰國策》會通過很多的側面去描寫一個人。例如在《馮諼客孟嘗君》中描寫馮諼的時候,一開始描繪他倚柱彈劍,初步刻畫出他故弄玄虛的一面,明明有意索求更高的報酬,卻又不願直說。接着講述了“焚燬債券”、“覆命”、“爲孟嘗君謀相位”、“請求孟嘗君建立宗廟”等一系列情節,將這位恃才自傲但是又確實非常有膽識、善謀略的策士的風采描繪得淋漓盡致。

    另外,《戰國策》裏面的謀士在遊說各君主的時候,也經常引用一些非常生動的寓言故事來說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寓言都能在裏面找到,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狡兔三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亡羊補牢”,等等。

    《戰國策》除了體現出了戰國時代思想的活躍之外,在語言藝術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後來很多史書都受到它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在描述人物形象的方面就借鑑了它的很多描述方法。

    戰國時代的散文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之所以這一的時期文學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實很大一方面是得益於當時寬鬆的社會輿論環境。無論哪個時代,只有社會風氣開化,人們的思想才能活躍,文化才能獲得快速、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