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名震列國的魏武卒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湯加鹽大伯伯字數:2980更新時間:24/06/28 05:34:33
一場改革的興起,必將源於思想的變遷和整合。而正是在一次次的軍事交鋒和政治角逐中,吳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邃的軍事理論。
《漢書·藝文志》一書中就集中著錄了《吳起》48篇,可惜後來佚失,流傳至今還剩下《吳子》6篇,即《圖國》、《治兵》、《論將》、《料敵》、《變化》、《勵士》,這應該是後人藉着吳起的名聲而作。當然,其中也繼承了吳起大量的謀略和思想,吳起注重國家軍事力量的加強,同時還爭取國家和軍隊集團內部的協調與統一,一旦國家出現“四不和”,就只能止戈息武。換一個角度說,就是強調一個國家內部要“和”才可以出兵打仗;打仗之前軍隊內部要“和”才可以出征;出征列陣,每一個環節都要“和”才可以進戰;具體到戰場之上,軍隊作戰相“和”才可以獲勝。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在《吳子兵法》的《國圖篇》中也提到,對於士兵而言,如果知道君王能夠愛其命、惜其死的話,即使碰到危難,將士也會以進死爲榮,以退生爲辱。如此,便能夠上下一心、衆志成城。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早就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被後人引爲軍事上的不朽概論。吳起在其軍事思想中,也繼承了孫武的思想,並在《料敵》篇中提出,瞭解和分析敵情,對整個戰場敵我雙方的優劣進行評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應變》篇中,吳起根據戰場局勢千變萬化,隨時根據實際調整戰略部署的思想,論證了如何應對倉促迎敵,敵衆我寡、敵人斷我後路、敵人憑藉險要殊死頑抗甚至是四面楚歌等戰場情況。
此時的魏國,雖然表面看起來無比的強大,但是在軍士的戰力和勇力上,比之秦國的老弱殘兵尚且有所不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在吳起的眼中,不過是一句大話、空話。面對戰場局勢的千變萬化,再完美的計劃也趕不上變化,一支軍隊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完全依靠數量是不行的。相比於數量,其質量更爲可貴。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必要有優秀的將領和卓越的士卒,二者相輔相成,嚴格賞罰和訓練,統一號令。
於是,訓練魏武卒的思想,便在吳起的心中產生。
吳起認爲,要讓一個士兵安心地離開家園、離開父母、離開妻子兒女,就必須要免除其後顧之憂,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有所依、有所仗,更要讓軍士齊心、奮勇殺敵。所以,吳起將魏軍帳下的士卒家中的徭役賦稅等全部免除,嚴格標準以選拔魏武卒。
正如一匹劣馬無論多麼拼死勞力,也不可能日行千里一樣,一支素質不合格的軍隊,無論其士卒多麼肯拼命,也無法達到戰略目的。所以吳起開始挑選兵士,他要打造一支轉戰天下而不敗的鐵軍。要想入得吳起的法眼,一個士兵的體力必須過硬,他必須在半日內跑完整整一百裏。如果輕裝上路,也許很多人都能進入吳起的軍隊。難就難在參加考試的人必須身着全身鎧甲,另外還要揹負十二石的弩 弓(一石約合今天30千克,十二石就是360千克,不過這只是說弩 弓的拉力,而非其重量,否則恐怕無人能夠達標)、50支箭,還要手上持戈、腰上挎劍,攜帶三日口糧!即使在營養豐富、訓練技術已有很大提高的今天,一個士兵要達成這樣的任務也不容易,可以想見吳起的標準是多麼高,又可見他心中對這支未來的鐵軍抱着多大的希望。
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吳起還是挑選出了一些人。吳起當衆宣佈:“從今日起,你們家裏的徭役和田宅租稅全部免了!”歡聲雷動。但他們也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因爲吳起對他們的要求只會更嚴格,他們執行的任務也只會更危險。千錘百煉,這支隊伍終於可以上戰場初試啼聲了——這就是戰國初期名震列國的魏武卒。
吳起帶兵,不辭辛勞,放着可口的美味不吃,空着華麗的帳篷不睡,而是與貧苦的士卒同吃同住。行軍時,他留着車馬不乘不騎,而他自己的糧食也像普通士兵那樣親身背在身後,兵士們看了,都覺這位將軍與別個不同,他是“自己人”。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殺了自己的妻子來換取爲將帶兵之權的人,他心中不可能有這麼多的溫情,所以這都是吳起收買人心的手段。這些手段都見效了。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瘡,吳起張開嘴巴,親自爲這位兵士吸膿,清理潰爛的傷口。這個兵士當時感動得熱淚直流,而周圍看着的兵士也都願意爲吳起以死效力。
但是,這個長瘡兵士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反而號啕大哭,以頭搶地。旁人不解,就問她:“你兒子不過是一個普通士兵,吳將軍親自爲他吸膿舔瘡,你不覺高興自豪反而哭哭啼啼,這到底是爲什麼?”她哭道:“你有所不知,他父親也曾在吳將軍麾下做兵士,他也曾生瘡流膿,而吳將軍也俯身爲他吸膿舔瘡,於是他作戰時就只知有將軍號令而不知有自己,一往無前地向前衝,最後戰死沙場,連屍首都沒有找到。如今將軍又爲我兒舔瘡,我將來要到哪裏去收我兒的屍骨呢?”
帶着練成不久的魏武卒,吳起出任了西河郡守一職。西河是秦、魏兩國交界處,此前兩國已經在此打了七八年的拉鋸戰,雙方互有攻守,互有勝負。然而吳起來了,情形一下子得到改觀,他不想再與秦人耗下去了,他要的是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將西河之地劃入魏國的版圖,叫秦人永遠不能染指。於是他不再糾纏於具體戰役的枝節,而是首先佈下全面的戰略部署。他從少樑出兵,急行軍,迅速攻佔元裏(今陝西澄城南面)、臨晉(今陝西大荔東面),又守之以重兵,在這一片建立了永久的堡壘工事。而臨晉前面就是秦國重鎮櫟陽(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境內),櫟陽的正前方就是秦國當時的都城涇陽。對於秦人來說,吳起已經達到了他們的家門口,這叫他們如何不心驚?
就在秦人爲自己的生死憂慮糾結之時,吳起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兵直取鄭地。如此,吳起已在秦國土地上狠狠劃了一刀,刀鋒起處在北面的龐繁,收處即是南面的鄭地,兩地之間以東,秦國只剩下洛陰(今陝西大荔東南)、合陽(今陝西合陽)兩個據點,它們當然不久便被吳起輕鬆收入囊中。至此,整個西河與秦人再無干係,而這距吳起戍守西河之日才不過兩年。
失去了西河,也就失去了東進的機會,若不能將之收復,秦國將始終被困在西方貧瘠的土地上,被人視作夷狄而無法翻身。於是不甘心的秦人屢次發動反擊,想要奪回西河,但均被吳起堅守擊破。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秦人捲土重來,這次他們集結了50萬的大軍向東殺來,最後在魏國重鎮陰晉城外列陣布營,情勢危急萬分。不過,自以爲必勝的秦人再次被吳起打個落花流水,輸得非常難看。
原來,吳起不僅始終未曾放鬆魏武卒的訓練,而且爲了保持其高昂的鬥志和士氣,還親自設計出了一整套的激勵機制。每次戰勝後,他都請魏文侯在軍中舉辦慶功宴會。這不是簡單的慶功宴會,而是分成三六九等,正式如宮廷宴飲。首先,在戰場上立了“上功”的兵士給請到第一排就座,他們的桌面上豬、牛、羊三牲俱全,且享用最貴重的金、銀、銅等餐具;而立了“中 功”的兵士則給安排到第二排,只能吃到豬肉,而且只能用銅餐具;最可憐的是那些寸功未立的兵士,他們只能坐在最後一排,而其餐具也不過是些陶罐,他們只能坐在別人看也不看或者投以鄙夷眼色的角落裏,默默地看着那些立功的人滿臉笑容地接受魏文侯的嘉獎,聞着他們觥籌交錯之際酒杯激盪震散出來的酒香,這種感覺就好像自己是給人拋棄的孤兒。這還不算,宴會結束後,還在大門外對兵士的家屬論功行賞,以嘉獎他們對家人投身行伍的支持,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吳起的這種激勵辦法一直持續了三年。三年之後,只要有敵人來入侵,那麼入伍的士兵不待將帥的命令就自發地穿好甲冑,準備好武器,因爲他們的心裏都憋着一股勁兒——希望自己能在下次的慶功大會上做到第一排,站在舞臺的正中央!這次秦國50萬大軍來犯,魏文侯也有些慌了,他問計於吳起。吳起卻胸有成竹,他只是將從未在戰場上立功的士兵裏挑出5萬人,準備用他們來對付城外的秦人。
果然,這5萬渴求立功的士兵上了戰場,就像是餓久了的猛虎突然看到肥肥的羊羣,於是個個以一當十,拼力廝殺。士兵作戰勇猛,吳起又指揮得當,兩個條件加在一起,終於將秦軍擊潰。陰晉之戰也是軍事史上少數以少勝多戰役中的著名例子。此後,吳起在魏國的戰神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由此可見,中國自古以來的第一位兵家大者的謀略是多麼的強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