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孔子的生平事跡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湯加鹽大伯伯字數:5602更新時間:24/06/28 05:34:33
    孔子的影響力使他成爲後世人們尊稱的“至聖”。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又一次把這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推到了歷史的巔峯,各個國家相繼創設孔子學院更是其影響力的體現。

    那麼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出身卻一直以來沒有確切的定論,雖然英雄不問出處,但是作爲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出身也是大家較爲關注的話題。

    第一種說法,孔子就是“私生子”。

    《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樑紇。紇與顏氏女野 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蔡尚思主持編著的《孔子思想體系》一書中提到孔子的母親顏氏一直向孔子隱瞞有關其父的情況。孔子也曾對弟子們說“吾少賤也”,從上面我們可以得出孔子是私生子並不是空穴來風。

    第二種說法,“不合規矩的結合:謂之 野 合”。

    孔子的父親爲叔樑紇(叔樑爲字,紇爲名),母親爲顏徵在。叔樑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人品出衆,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衝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樑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與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

    這個說法中,叔樑紇結了兩次婚,生了九女一男,這樣他的年齡應該已經很大了,但是爲了傳宗接代必須還得生一個健康的兒子,他必須再結一次婚,這樣他就找到了顏氏,然後生下了孔子。司馬貞《史記索引》記載:“今此雲野 合者,蓋謂樑紇老而徵年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雲野 合,謂不合禮儀。”

    第三種說法,“祈求賜子”、“夢孕而生”。

    據《論語撰考讖》稱,孔子是黑帝之後,“叔樑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另外在這本書裏還提到有關顏氏在夢裏懷孕生下孔子的說法。這些說法固然不宜採信,但是也爲孔子的傳奇身世增加了不少神祕色彩。

    無論孔子到底是私生子還是“野 合”而生,他的童年生活都充滿了正常孩子難以想象的坎坷。孔子才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叔樑紇就去世了,孔子的母親十幾歲就嫁給了他的父親,沒過幾年就做了寡婦,夫家因此嫌棄她,不允許她去送葬。孔子長大以後想去父親的墓地祭拜,他的母親也無法指出叔樑紇墓地的確切地點。直到孔子的母親去世後,才有人告訴了他父親墓地的位置,使他得以將父母合葬。

    不過孔子畢竟是魯國這個禮儀之國的大夫之子,受到了一定的薰陶,他小時候做遊戲,不像其他孩子那樣玩些小孩子遊戲,而是模仿大人們的祭祀禮儀,擺上一些祭祀禮器,然後行禮如儀。

    孔子自幼好學,而且聰穎機敏,很快就聲名遠播,魯國的大夫孟釐子,彌留之際囑咐他的繼承人孟懿子說:“孔子是聖人商湯的後裔,祖上有很多名臣賢士,我聽人說聖人的後代即使不能做國君,也必當出現顯達之人。現在孔丘年紀輕輕就精通禮法,豈不是顯達之人嗎?我卒以後,你一定要以他爲師。”孟釐子去世以後,懿子果然帶着弟弟南宮敬叔拜孔子爲師,向他學習禮法,後來南宮敬叔還曾經隨同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遊學。

    孔子年少時雖然家貧而且地位低賤,但是他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各方面的學習。史書上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以‘長人’而異之”,先秦時候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0.66尺,推算下來,孔子的身高至少在2米左右。有了這樣優越的身體條件,孔子廣泛涉獵周代貴族教育中“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其中“射”即是射箭,“御”即是駕馭戰車,這兩樣都是在激烈的戰場廝殺中才會用到的技能,孔子以精擅六藝聞名於天下,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於射箭和駕馭戰車都十分精通。

    除此以外,孔子還精通兵法,他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意思是平時不對老百姓進行軍事訓練,一有事就倉促徵召其上戰場,這無異於叫他們白白送死。所以,雖然主張“仁愛”,倡導和平、反對戰爭,但孔子深知身當亂世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立國立身之本,因此他非常重視“足食足兵”。季氏是魯國大夫,孔門弟子冉有曾爲他將兵打仗。勝利歸來,季氏問冉有:“先生的兵法是跟誰學的?”冉有說:“自然是跟老師學的。”以此看來,孔子很可能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大行家。

    爲了將自己一身所學傳授給更多願意學習的人,孔子打破了貴族對於學校教育的壟斷,創辦了私學,廣招社會各個階層之人入學。在他的弟子中既有孟懿子、南宮敬叔兄弟這樣的貴族公卿,也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甚至有改邪歸正的大盜,其中子路原是不知禮的“野人”,仲弓之父爲“賤人”,子張出身於“魯之鄙家”,顏涿聚原是“樑父之大盜”。

    經過孔子因材施教的悉心教導,這些經歷、資質各不相同的弟子大多都成了才,並且形成了“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這樣蔚爲壯觀的成果。爲了紀念孔子的爲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後人將他尊爲“大成至聖先師”和“萬世師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幾乎所有的士人學子都成了孔門弟子。儒學思想甚至遠播海外,對東亞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當時中原各國的政權被卿大夫佔據,進而又落入大夫的家臣手中,各國因權力爭奪而爆發的內亂此起彼伏。晉國在卿大夫的把持下,常常向東方挑起戰端,而南方又有殘暴好殺的楚靈王屢次北侵。魯國是既小又弱的國家,而且又靠近大國齊國,地位十分尷尬,如果依附楚國則會得罪晉國,如果依附晉國,楚國又會前來討伐,如果稍稍放鬆對齊國的防備,齊國又會侵犯魯國的領土。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踏入了仕途,孔子的第一份職位是委吏,也就是主管倉庫的小吏,後來又做過主管畜牧的小吏,可以說孔子官場生涯的起點並不高。不過,機會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悄然到來。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齊景公與晏嬰到魯國來訪問,此時孔子在魯國已經頗有聲望,還收了不少弟子。齊景公聽說了孔子之名,便特地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並舉出秦國的例子問:“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孔子說:“秦國雖然是小國,但國君胸懷大志,雖然地處偏僻,但行事方正,善用人才。秦穆公與百里奚傾談三日,聽取爲政的道理,有了這樣的國君,取天下也不是不可以,稱霸只是太小的成果了。”齊景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對這個頗有見地、思想深遠的魯國年輕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幾年以後,魯國掌握大權的三家卿大夫聯合起來攻打魯昭公,魯昭公潰敗,於是就逃到了齊國,齊景公便將魯昭公安置在乾侯邑。此時魯國政局一片混亂,孔子也逃到齊國避難,並且投奔在齊國大夫高昭子門下做家臣,希望能通過他面見曾經讚賞自己的齊景公。

    不久之後,齊景公果然召見了孔子,並且向他詢問如何爲政,孔子很爽快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時齊國大權正被大夫田常所把持,齊景公正苦惱於這種君不君臣不臣的情況,聽了孔子此言十分贊同:“您說得是,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食物,我也吃不到啊!”

    過了幾天,齊景公又向孔子問政,孔子說:“爲政之道關鍵在於節財。”齊景公便想以尼溪田封孔子卻被晏嬰勸阻了。晏嬰認爲儒家學說華而不實,既不能教導別人爲臣下的道理,也不適合教化風俗,更不應該用以治國。於是齊景公以後會見孔子,就不再詢問孔子擅長的禮制學問了。

    過了幾天,齊景公對孔子說:“我沒辦法給予你像季氏在魯國那樣尊崇的地位,不過我可以給你像魯國的孟氏那樣的地位。”魯國有三卿,其中季氏是上卿,地位最爲尊貴,而孟氏是下卿,沒有實權。即便如此,孔子身爲初來乍到的異國人,竟然能在齊國得到下卿的地位,還是引起了齊國大夫的嫉妒,他們打算聯合起來陷害孔子,孔子聽說了此事便向齊景公求助。齊景公嘆息了一聲說:“我老了,不能任用您的大才了。”孔子聽了這話,只好離開齊國,返回魯國去了。

    齊國一行雖然沒能讓孔子留在齊國這樣的大國中得到顯赫的地位,但是由於他在齊國很受齊景公的器重,因此他在各國間的名聲也越來越響,魯國的當權者也逐漸注意到了他。幾年以後,魯定公將孔子任命爲中都宰,孔子的工作很有成效,一年以後,各國都來效法他的做法。因此,不久以後孔子就升任了司空,後來又升爲大司寇,此時的孔子已過知天命之年。

    當時南方的吳國實力強盛,有北伐中原,稱霸諸侯之意,爲了抵禦吳國的威脅,齊國聯絡諸侯,並邀請魯定公到齊魯交界的夾谷進行會盟。齊國大夫黎鉏對齊景公說:“魯國重用孔丘,恐怕將要大發展了,到時候一定會威脅到齊國。”於是齊景公便打算在這次會盟上試探魯國的態度。

    會盟時間臨近,魯定公打算乘車前往,並且帶孔子一同與會。孔子說:“臣聽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代諸侯離開自己的國土,必定帶着官員隨從,請您帶上左右司馬,保護您的安全。”魯定公覺得有理,便帶上了左右司馬,讓他們各自率領五百乘戰車遠遠跟隨護衛,同時還讓大夫茲無還率領三百乘戰車埋伏在夾谷附近候命。

    魯定公一行到達齊國以後,雙方依禮相見,共同登上盟臺。齊國的司儀上前奏報:“請奏四方之樂。”於是便有齊國的萊人舞者佩戴羽毛飾品,手執兵刃,敲着鼓大聲喊叫而來。這時齊國大夫犁彌對齊景公說:“孔丘知禮而無勇,如果命萊人趁樂舞之機劫持魯定公,就可以使魯國對我們有求必應了。”齊景公便悄悄命令舞者趁亂劫持魯定公。

    孔子見事態不對,急忙護着魯定公後退,並召來魯國的兵士護衛,然後質問齊國方面說:“如今不是當年齊國稱霸諸侯的時代了,齊魯兩國的國君在此友好會盟,爲什麼奏這樣的夷狄之樂,還派俘虜的夷人攜兵刃亂舞?這樣做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於人爲失禮,這樣做貴國也不能認同吧?”

    齊景公見孔子防護嚴密,舞者不能得手,便命令他們退下。不一會兒,齊國司儀又上前請示:“請奏宮中之樂。”於是又命一羣侏儒和倡優出來演出。孔子憤怒地指責齊國人:“這些人來惑亂視聽、侮辱諸侯,其罪當誅!”於是便命人將一衆表演者處死。齊景公很是害怕,知道自己做事沒有魯國那樣光明磊落,回國以後便責備羣臣:“魯國的大夫以君子之道輔佐國君,而你們卻用夷狄之道來教我,導致我得罪了魯國國君,現在如何是好?”有大臣建議將以前齊國從魯國侵奪的鄆、汶陽、龜陰三處土地還給齊國,作爲賠罪。魯國收回了這些失地之後帶特地在此建城,來表彰孔子的功勞。

    中年以後,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中都宰,後升任司空、司寇等職。當時魯國內部三家專權,爲抑制其勢力,孔子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主張,未果。這一失敗給孔子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此時的魯國,魯君怠政、季氏干政,孔子意識到其政治理想已無法在魯國實現,無奈之下,他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周遊列國的生涯。

    孔子和其弟子們到達的第一站是衛國。此時正是衛靈公在位期間,由於治理得當,衛國頗有些太平景象。孔子見此即發表了他的政治理論,《論語》載:子適衛,冉有僕(駕車)。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在衛國,孔子得到了很高的禮遇。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然而好景不長,衛靈公聽信別人挑撥,派公孫餘假去監視孔子,孔子“恐獲罪焉”,於是在衛國居住十個月後,黯然離開,這也是他第一次離開衛國。

    從衛國出來後,孔子帶着弟子們到達匡地,沒想到在此遇到了麻煩。匡人曾被陽虎侵略過,因爲孔子與陽虎長得有些相似,所以匡人把他當成陽虎圍了起來。被圍困整整五天後,孔子一行人才得以離開匡地。之後,孔子等人到達蒲地,一個多月後,他們再次回到衛國。

    這時衛靈公寵愛的南子夫人派人來轉告孔子,要求他一定要去見見南子夫人。雖然孔子十分不情願,但還是去拜見她了。這一次的見面並不愉快,孔子對南子夫人的印象就更差了。並且,此時的衛靈公貪於享樂,過分寵溺南子夫人,這些都令孔子感到厭惡,因而在衛國呆了一個多月後,孔子再次離開,動身前往曹國,這一年恰逢魯定公去世。

    孔子等人並未在曹國做過多停留,之後他們來到宋國,在這裏孔子又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麻煩。他們剛在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就因舊怨而把樹砍掉了。爲免遭迫害,孔子只好逃往鄭國。在路上,弟子們都催促他快點走,孔子淡定地回答:“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到達鄭國後,孔子不慎與弟子們走散,他只好站在城東門發呆,與此同時,子貢等人正在心急火燎地尋找着孔子。鄭國人就告訴子貢:“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然而自腰以下還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頹廢的樣子好像一條喪家之犬。”子貢到東門一看,果然是自己的老師。子貢將鄭國人的話如實告訴了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寫不一定正確,然而說我像喪家之犬,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從鄭國離開後,孔子等人來到了陳國,一住就是三年。陳國君王非常讚賞博學多識的孔子,並向他請教了許多典故。然而此時陳國兵力微弱,時不時就遭到吳、楚等大國的騷擾和進攻,孔子所宣揚的“仁”、“禮”並不能起到扭轉局勢的作用。因而,孔子只好帶着弟子們離開風雨飄搖的陳國,前往蔡國。

    楚王聽說孔子是個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聽說他已經到了陳、蔡交界處後,便決定派人去聘請孔子。當時楚國是個大國,孔子覺得如果能藉着楚國的影響將自己的學說發揚光大,無疑是件好事,於是,他欣然答應了楚王的邀請。

    就在孔子收拾停當,準備和弟子踏上去楚國的道路之際,陳、蔡兩國的大夫們聚在一起動起了歪腦筋。他們說:“孔子是賢能的人,他在這裏已經住了三年,我們的所作所爲都不合他宣揚的思想,現在楚這樣的大國來聘請他,如果他在楚國得到重用,我們這些大夫就危險了。”

    於是這些人派兵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了前不靠村,後不靠店的山野之中。幾天以後,孔子一行人所攜帶的糧食都已吃完,一些體弱的弟子相繼倒下,面對有些淒涼的場景,孔子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依然絃歌不輟。大家都勸孔子不要再去楚國了,早點打道回府就不會挨餓受凍。子路語帶嘲諷地對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厄的時候嗎?”

    孔子說:“君子窮厄是很正常的事情。難道我們因爲窮厄就放棄我們的理想,就不去推行我們的道嗎?君子能修其道,卻不一定能爲世俗所容。看來你的志向並不遠大呀!”

    孔子又問顏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難道我的道不對嗎?爲什麼我會到這個地步呢?”顏回說:“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麼關係呢?道不修而遇窮途就放棄,就是我的恥辱。”

    孔子爲了宣揚自己的道德理想,雖在陳、蔡之間被困多日,但依然不改其志,沒有放棄去楚國的打算。後來,楚昭王興師來迎孔子,結束了陳蔡之厄。

    到了楚國後,孔子本以爲這回終於能好好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了,並且楚王也“欲以書社之地封孔子”,沒想到卻因令尹子西的反對而擱淺了。受挫後的孔子無奈之下只好再次回到衛國,過了幾年,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被迎回魯國,也由此結束了他爲期十四年的羈旅生涯。

    孔子周遊列國,行程數千裏,歷盡艱難,四處碰壁,但他卻始終能保持自信,不動搖其政治主張。

    回到魯國後的孔子,仍是被執政者敬而不用。孔子也意識到自己年事已高,已無法在政治上有大作爲。因而他在教育學生之餘,還進行古代文獻的整理和刪定。相傳,《詩》、《書》、《禮》、《易》、《春秋》等都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