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見故人
類別:
武俠仙俠
作者:
葉知風字數:2013更新時間:24/06/27 02:50:25
“逐日龍鯨壽數悠長,卻數量稀少,且喜歡獨居,以追逐大日爲畢生之願,居無定所。”
方公道:“壽數悠長,卻孤獨無伴,追逐大日,卻日有升落,自會傷感,亦會孤獨。所以,讓生靈棲居於背,或是爲了排解孤寂。”
“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言,隨口一,不足爲信。”
葉青則拱了拱手:“方公高見。”
對於方公的猜測,他倒是覺得有幾分可信度。
“對了,方公、李先生你們怎麼會居於簇?”
風傾幽好奇道:“當然,我只是好奇,如有不便,方公和先生可不用回答。”
方公與李賢相視一眼,由方公開口道:“也沒什麼不方便的。我原是南疆人,祖上也曾顯赫,只是到我這一輩就落魄了。南疆之地混亂,常年戰爭不休,不得已,我和家人逃亡海外,本想尋一島嶼安居下來,卻未曾想又被海盜盯上。”
“我的家人都被海盜殺戮一空,我亦被海盜扔進海中,本以爲會葬身大海,了此殘生,卻未想苟活了下來,隨波逐流,來到了逐日後。後來,便居住在了此處。”
聞言,風傾幽向方公道了聲歉:“是我冒昧,勾起了方公的傷心事。”
“沒事,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兒了,我也早已放下了。”
方公擺了擺手,示意無事,繼而看向李賢:“書生,你的事兒吧。書生當年的名氣很大,沒準兒你們還聽過呢?”
“哪兒有什麼名氣,別聽方公胡。”
李賢笑道:“李某乃是齊國人,祖居樂崖,曾在齊國也算有薄名,只可惜時運不濟,屢第不中,後又遭奸佞陷害,爲人厭棄,心灰意冷之下,便投海自盡,卻未曾想漂泊至此,爲方公所救。”
“人皆貪生畏死,我已死了一次,再想死時,已無當時的膽魄氣力,又覺簇神奇,便在此處定居了下來。”
“李賢?樂崖?”
風傾幽思索片刻,忽道:“先生可是號稱一筆文章書千古、一言計策定時局的李千古、李時局?”
“哈哈哈……書生,看來你被人認出來了。”方公笑呵呵打趣道。
“看來真是先生了。”風傾幽仍略顯震驚,起身向李賢拱手行禮道:“先前未能認出先生,有所怠慢,還望先生見諒?”
而葉青亦是如此。
倒不是他們題大做,着實是李賢的聲名,太大了。
李賢曾是齊國第一神童,自幼熟讀百家典籍,七步能成詩,十步可成文,長大成年之後更是腹有錦繡,胸有乾坤,曾作下無數膾炙人口詩詞歌賦,亦曾寫下《除弊十疏》《利民九法》《民生萬字言》等千古文章,痛陳詩局利弊、興國利民之法,只可惜當時齊國皇帝昏聵,奸佞當道,這些文章不僅沒能受到重視,更爲帝王、當權所厭惡,故導致李賢屢第不中,難以入朝爲官。
然則李賢並未氣餒,而是改名換姓,折節下士,成爲當時齊國皇帝第十三子燕王的一個幕僚。
當是時,燕王年幼,羽翼不豐,所有人都不認爲燕王有成爲齊國帝王的資格與能力。
然則,李賢憑藉一己之力,排除萬難,以弱冠之齡,輔佐燕王登上帝位。
燕王登上帝位之後,封李賢爲相。
當時,齊國幼主當國,內部朝局混亂,民生凋敝,外則他國虎視眈眈,圖謀不軌。
而身爲丞相的李賢,對內誅除奸佞,改革吏治,富民強兵,對外遠交近攻,止戈弭禍,安穩邊疆,短短十數載,就使岌岌可危的齊國搖身一變,成爲兵強馬壯、國富民盛的繁盛之國。
可以,齊國現如今的強盛與繁榮,都是當初李賢之功績,李賢之名,自是傳於下四海,受人敬仰、擁戴,甚至時人只知李千古、李時局,而不知齊帝爲誰!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雖然李賢憑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可功高震主,縱然李賢沒有不臣不忠之心,亦受到皇帝的猜疑忌憚,再加上奸佞構陷誣害,齊帝震怒之下,欲斬殺李賢,可下百姓不允,上萬民血書,替李賢求情。
齊帝雖然不願,卻也無奈,只能改殺爲貶,罷黜李賢的官職,貶爲庶民,流放海外,永不得迴歸齊國。
李賢流放途中,所行之地,百姓夾道歡迎,所至之處,萬民歡呼雀躍,然則當時李賢已然心灰意冷,在行至望海郡時,爲證清白,悲泣高歌,投海而亡。
李賢死後,萬民悲痛,羣情激奮,痛罵齊帝昏庸,聽信讒言,殘害忠良,高罵奸臣當道,構陷忠臣,不仁不義,甚至一度激起民變。
無奈之下,齊帝只能向下頒佈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錯,並將當初構陷、誣害李賢的所有人都下獄處死,而後追封李賢爲衛國公,諡號賢烈,方纔平息了民怨民憤。
便是李賢已故去多年,可每逢忌日,都會有百姓、官員自發去往李賢的衣冠冢,或是投海自盡的地方,進行祭拜。
可見李賢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人,又怎能不受人敬佩、仰慕?
縱然,他與風傾幽,都不是齊國人。
“葉公子和風姑娘無需如此。”
李賢伸手,示意兩人坐下:“李千古也好,李時局也罷,早都已經死了,現在在你們面前的,只是書生李賢而已。”
方公則好奇道:“既然風姑娘認出了書生,那書生投海之後,發生了什麼事兒,書生的冤屈有沒有被洗刷,可有人還書生一個清白?”
風傾幽看向李賢,李賢則平靜淡然,灑脫道:“姑娘但無妨,李某也想聽聽。”
“好。”風傾幽微微一笑,道:“李先生死後,萬民痛苦,羣情激奮……”
風傾幽將李賢投海之後,百姓激憤,齊帝認錯,誅殺奸佞,追封李賢之事,給兩人講述了一遍。
聽完之後,方公唏噓不已,亦有些憤憤不平,人死方知忠良,人去方還清白,無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更何況,這種清白還是在百姓的逼迫下才還的,齊國那位是否真的認錯,是否真的有悔意?
恐怕多半是沒有,這才是更令人氣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