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趁虛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扶搖微影字數:3151更新時間:24/06/27 02:27:17
    天文十四年(1546)6月24日,三河國吉田城。

    今川義元和太原雪齋此次上洛,幾乎帶走了今川家中大半精銳和重臣,留守的部隊和家臣們面對織田信秀來勢洶洶的入侵,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當然,壽桂尼也早就料到了織田信秀會在京都合戰告一段落後來襲三河,因此已經提前將部隊向吉田城集結。

    然而,爲了防範北條家可能的毀約入侵,壽桂尼本人不得不留在今川館待命,旗本光東備和駿河國人衆也沒辦法調動去三河支援。至於遠江衆——中遠江衆和東遠江衆都已經跟着今川義元上洛,只剩下西遠江衆和旗本安遠備。壽桂尼只能留下安遠備駐守西崎城,維護遠江穩定,同時隨時準備支援駿河。能去三河支援的,也就只有大澤基相擔任筆頭的西遠江衆的2200餘人。

    在三河地區,今川家留着旗本鎮西備的1200人坐鎮吉田城這一東三河的核心。同時,還有牧野家的300人、管沼家的210人、奧平家的100人、西鄉家的300人這些國人衆可供差遣。東鬆平宗家的2100人,東條鬆平家的300人和五井鬆平家的300人則是盟友,其中東條鬆平家如今已經顯示出脫離鬆平家、歸附今川家的狀態。

    換而言之,今川家一方的兵力,一共只有7000餘人。

    而織田家一方,雖然有3000人跟着織田信長上洛了,但依舊能拉出7000人的部隊機動。再加上西松平宗家和西三河其他臣服織田家的國人衆,可以輕鬆集結超過人的部隊。兵力對比上,對今川家非常不利。

    更加糟糕的是,眼下聚集在東三河的今川軍,正面臨羣龍無首、無人指揮的窘境。本來東三河地區的軍務,是由鎮西備備隊長山田景隆負責,而政務則是太原雪齋的親信小原鎮實主導。必要時刻,山田景隆和東三河地區的國人衆都會服從小原鎮實的調遣。但現在小原鎮實被太原雪齋帶走上洛了,而西遠江衆裏不少資歷不遜於甚至高於山田景隆的家臣們也來了,山田景隆的身份很難如驅臂使的指揮這麼多人。而他以區區一個今川家旗本備隊長的身份,更是難以對身爲今川家盟友的東鬆平宗家的發號施令。

    如果沒有統一的指揮,很難想象一盤散沙、兵微將寡的東三河將難以應付織田信秀的攻擊——這也正是織田家當時同意派人跟隨今川軍上洛時的盤算。

    於是,爲了穩定軍心,也爲了統一指揮,今川館向東三河派出了要員——

    年方9歲的今川家少主今川五郎(日後的今川氏真),以及作爲監護人同行的外交僧冷泉爲和。

    ·

    吉田城天守閣內,山田景隆、大澤基相、鵜殿長持等今川家家臣們面露難色地和冷泉爲和交流着。

    「御臺殿來不了嗎?」山田景隆眉頭緊鎖地確認道。

    「北條家已經在邊境集結部隊了,雖然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要撕毀停戰協議,但以那些相模人的秉性……無論如何都要留個心眼。御臺殿得親自留守,不然害怕剛收復不久的河東又生變數。」自今川氏輝遇害後,冷泉爲和對北條家的態度就一直非常糟糕。以至於在和北條家談和時,這個爲今川家操勞半輩子的外交僧竟然不願意出面。指望從他嘴裏聽到北條家的好話,怕是要下輩子了。

    「可是少主他雖然天資聰慧……畢竟年紀還小。」大澤基相看了眼一旁的今川五郎,眉宇間的憂色又重了幾分。9歲,說小也確實小,但在這戰國亂世,不滿10歲就要挑大樑的少年武士也不在少數——但今川五郎顯然不屬於其中一員。雖然從小受着最好的武家教育,但卻是嬌生慣養。無論是今川義元、銀杏夫婦,還是他的老師太原雪齋,都捨不得這寶貝疙瘩吃一點苦。從出生到現在,基本上都沒踏出過今川館幾步。

    此時

    的他,顯然也沒有意識到此行的重要和危機四伏。家臣們在一旁憂心忡忡地議事,他卻毫不在意,也不打算參與其中,依舊自顧自地擺弄着自己從今川館帶出來的一箱子花鳥畫和和歌集——與他父親今川義元簡直一模一樣。

    「自然不會需要少主出面,他只是名義上的總大將。」冷泉爲和向衆人吩咐着壽桂尼的安排,「統籌應敵一事,全部交由右近衛大人(山田景隆)負責。不過明天,貧僧就會讓少主接見諸將和鬆平家來使,告知他們少主抵達的消息。之後的軍令,雖然是由右近衛大人起草,但可以以少主的名義發出,想必可以服衆。」

    「也讓少主觀摩學習一下,如何軍陣調度吧,畢竟是初次經歷這些事情。」鵜殿長持作爲今川家的一門衆,又是今川氏輝的親信出身,對今川家的家務事頗爲上心,自然擔心自己這侄子的成長,「光待在今川館裏學是不夠的,還是要多積累經驗。」

    「那可真是羞愧難當。雪齋大師是軍略名手,家督殿下也是能征慣戰,卻要讓少主的初陣跟着我學習嗎?」山田景隆聞言苦笑起來,「若是雪齋大師和家督殿下在就好了……」

    「尚不知上洛軍要多久才能回來。但是之前雪齋大師說,似乎打算從海路撤退,估計需要不少時間。」冷泉爲和將今川館收到的情報向同僚們共享,「御臺殿說,請諸君做好很長時間內沒有的援軍的準備,就要靠手頭的兵力堅持下去。」

    「讓國人衆們各自籠城死守,我們的旗本和西遠江衆機動支援,堅持下去應該無礙吧?」身爲籠城達人的大澤基相於是提議道。

    「這種局面下,鬆平家和三河的其他國人衆們怕是也沒有那麼靠譜了。」山田景隆在三河戍衛多年,比誰都瞭解情況,「他們向來都是牆頭草。若是知道我們的主力很長時間回不來,戰況又很危險,難保他們會不會動心思倒向織田家那邊去。幸好家督殿下寬厚熱愛,之前對這些國人衆的家督們都有恩義,他們念着情分,可能情況還好些。」

    「不是有人質在嗎?」鵜殿長持問了一句,「我看東三河國人衆的人質都在吉田城的本丸裏看着呢。」

    「那也難保形勢真的糟糕後,他們會不會斷尾求生。無論如何,不能被動挨打。織田家肯定會散佈傳言,說我們主力不在,雪齋大師和家督殿下也不在,國人衆們的戰意必然會動搖。」山田景隆又補充了一句,「不能想着籠城,得想辦法通過反擊也好、野戰也好,擊退織田軍的兵鋒一次,鼓舞軍心。」

    「找找機會吧。」大澤基相點了點頭,「但還是先堅壁清野,把織田軍放入腹地,到我們的主場後再做打算。」

    ·

    另一邊,近江國。

    今川軍和武田軍的聯軍離開京都,搬運着搶來的糧草和軍資,以及公方之弟足利義秋,沿着琵琶湖西岸北上,準備前往若狹國,搭乘事先準備好的船隻。可就在天文十四年(1546)6月25日那一天,太原雪齋卻忽然在深夜裏來到了今川義元和銀杏帳中:

    「承芳,之後就由你率軍坐船回去。爲師先行離開,走山區,一路南下到伊賀,再往東穿越伊賀去伊勢,坐船先回三河。估計十來天就能到。」

    「啊?萬一被襲擊了怎麼辦?」今川義元在腦中大致規劃了一下太原雪齋的路線:山城國、南近江、大和國、伊賀國、伊勢國——當地的勢力有一多半和今川家不對付,怎麼看都是一條危險的路。

    特別是伊賀國,雖然地盤不大、產出不多。但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地形複雜、山區衆多的伊賀國正是忍者和國人衆的天堂,排外性極強,自古以來都以伏擊和獵殺外來武士爲樂。前一世,已經權傾天下的織田家也被小小的伊賀國鬧得灰頭土臉,織田信雄碰了一鼻子灰後,還是織田信長親自調動數

    萬大軍四面圍剿,才終於把伊賀國搞定的。

    帶着少數人孤身穿越伊賀,怎麼看都很危險——前世的德川家康在本能寺之變後從近畿倉皇逃回本領,不得不帶着侍衛們越過伊賀,短短幾天,這段經歷就被一生見過了無數大風大浪的德川家康形容爲「平生最艱難的時刻」,其險惡可見一斑。

    「你想不到,織田家的人更想不到。我們大張旗鼓的北上行軍,他們肯定已經認定了我們要坐船回本領,以爲他們的時間多得很。但其實貧僧已經抄近路直接回三河了,突然現身戰場,親自指揮,織田軍肯定會軍心大亂。」太原雪齋卻彷彿對這些危險並不在意,已經興致勃勃地開始盤算起來如何利用三河的部隊給輕敵冒進的織田信秀上一課:

    「至於路上,爲師已經提前數月就僱傭好了伊賀本地的忍者,安排打點過往路線上的國人,再加上我們今川家自己的忍者,可保無礙。」

    「數月前?老師在京都開打前,就準備好了戰後的事情了?莫非是故意讓織田家以爲我們領內沒有能人坐鎮,引他們出兵的嗎?」今川義元聞言倒也不意外——一步三算,這不正是太原雪齋的風格嗎?

    「沒錯,把織田信秀騙進來打一頓,就是我們此行上洛的最後一手棋。」太原雪齋微微頷首,對今川義元囑咐道:「那大軍就拜託你了,路上靠岸補給淡水和食物什麼的,也是頗爲麻煩。要和很多未曾謀面甚至關係不睦的大名、國人打交道。你能搞定嗎?」

    「搞不定。」今川義元爽快地笑了起來,隨後話鋒一轉道:「所以老師,我倒是有一個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