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出兵河東(六)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2257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司州,河南郡,洛陽。

    慕容儁發兵十五萬,進駐河內,儘管洛陽並非其兵鋒所指,但與河內郡僅一河之隔,鎮守洛陽的桓豁已經感受到了危險。

    他連忙將洛陽周邊的民衆盡數遷往潁川、襄城二郡,只留下城中的居民可以協助守城。

    免得遭遇當年張遇的窘迫,只能在城中坐視燕軍將洛陽周邊搜刮一空。

    桓豁根本就沒想過要沿河佈防,他的麾下只有三萬將士,都是桓溫當年收編的周成、呂護二人的部衆,怎麼可能阻攔得了燕軍渡河,倒不如一心固守。

    桓豁當然知道慕容儁的目標在河東郡,此番大費周章,只不過是防着慕容儁順道南下罷了。

    洛陽雖然是盆地地形,東、南、西三面都有關卡阻隔道路,但偏偏在北面卻只有一條不足以稱爲天塹的黃河。

    既然面對燕軍,不可能守得住黃河防線,索性想方設法,讓燕人生不出渡河的心思。

    他將周邊人口盡數遷走,只剩洛陽軍民守着一座孤城,城中糧草充足,燕人見無利可圖,自然不會大費周章的渡河圍攻城池。

    畢竟慕容儁此戰的目的,是要將桓熙逐出河東,而不是奪取洛陽,又怎會分不清楚主次。

    洛陽對於桓家,更多是政治層面上的價值,而河東郡卻能爲桓熙在經濟層面上帶來巨大的利益。

    桓豁遷走了民衆,卻沒有堅壁清野,他還留着田裏的青苗。

    慕容儁如果只是單純的派兵南下燒燬莊稼。

    人數少了,桓豁便可以出城交戰。

    如果派的兵多了,由於城外的民衆都被遷走,擄掠不到人口,大費周章只爲毀掉城外的青苗,猶如殺雞用牛刀,不僅得不到什麼收益,還會延誤燕軍在河東郡的軍事行動,智者不爲。

    桓豁與大將毛穆之來到了北邙山上,注視着遠處的黃河。

    雖然各地的官府都已經遵照桓豁的吩咐,提前遷走了當地得到民衆,但桓豁仍然高興不起來,他苦笑着對毛穆之道:

    “經此一事,天下人或許會以爲桓某畏敵如虎。”

    站着說話當然不腰疼,此番慕容儁出兵十五萬,幾乎是舉傾國之力,沒有直面燕國的這支軍隊,自然感受不到那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桓豁自認爲如果能有足夠的兵力,只需十萬將士即可,他也敢於出城與慕容儁一戰,而不是遷走治下的民衆之後,躲在洛陽城裏當縮頭烏龜。

    毛穆之聞言寬慰道:

    “去年苻堅入侵河套,敦煌郡公(謝艾)也是提前將婦孺遷往高平川,誰又能夠譏諷他。”

    然而,他的安慰並沒有起到作用,桓豁搖頭道:

    “二者豈能相提並論,當時苻堅的兵鋒直指銀川,至於今日,世人皆知,慕容儁意在河東,而非洛陽。

    “只怕外人便要議論,熙兒與苻堅、慕容儁三人戰於河東,倒是我這個坐山觀虎鬥的猴子,還未開戰,便已受驚。”

    說着,桓豁忍不住長嘆一聲,心中的鬱結一時無法排解。

    他雖然嫉恨王猛,曾向兄長桓溫進過讒言,但桓豁絕非酒囊飯袋,他同樣心存遠志,想要建功立業。

    正因如此,他才會在原時空中,爲了應下那條‘誰謂爾堅?石打碎!’的童謠,替桓虔等人的名字當中加入一個石字,勉勵他們奮勇作戰,抵抗前秦。

    如果他是個軟骨頭,以前秦在另一個時空中的強盛,桓豁可不敢給兒子們改名字。

    毛穆之聽桓豁自嘲爲受驚的猴子,想笑卻又不敢笑,只得辛苦憋着。

    上樑不正下樑歪,桓溫沒個正行,連帶着將桓豁也給帶偏了。

    至於桓熙,他是本性如此,穿越之前他就不是一個太過嚴肅的人,在這個時代,有桓溫當幌子,桓熙自可盡情放飛自我,無需拘束。

    桓豁坐鎮洛陽,除了鼓勵生產以外,也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在燕國、虞國發展出了楚國的情報網。

    情報這種東西,最好是能夠相互驗證,因此,楚國不能全指望桓熙在燕、虞兩國的密探,自己也得出力。

    桓豁此時,已經清楚了燕、虞兩國爲了這一戰所動員的兵力,其中,虞國十萬,燕國十五萬,而桓熙也將在河東投入十五萬大軍。

    這讓桓豁不由爲三方會戰的兵力而瞠目結舌。

    當年桓溫伐蜀,甚至只帶了一萬將士。

    而在積累多年之後揮師北伐,桓溫也只出動了五萬步騎。

    現在卻有三十五萬大軍將在河東郡展開廝殺,而這,甚至不是桓熙、慕容儁的全部軍事力量。

    慕容儁留下了可觀的軍隊,駐守中原,防止桓溫趁機出兵收取徐、兗、青三州。

    至於桓熙,如果他咬咬牙,甚至還能再從河西、河套徵召十萬胡人東出。

    當然,按照桓熙原本的打算,他是只計劃徵召五萬胡人參戰,畢竟無論是從涼州趕赴河東,還是從河套地區取道關中前往幷州,路途實在太遠,徵召的將士太多的話,財政實在負擔不起。

    是王猛認爲不能在兵力上陷入太過巨大的劣勢,於是說服了桓熙,讓他又添了五萬將士,才有如今十三萬將士東出,將與駐守河東郡的二萬戰兵匯合。

    王猛曾向桓熙承諾,他會出手解決財政問題,事實上,他也並沒有食言,在桓熙離開長安後,王猛於家中休息了兩日,便着手開源節流。

    所謂節流,自然是要縮減官府的開支,但再怎麼節省,也省不出五萬人馬東出後的吃喝用度,關鍵還在於開源。

    王猛一旦下決心要做某件事情,誰也不能阻止,原時空痛失愛子慕容令的慕容垂對此深有體會。

    在桓熙離開後,王猛主導了關西的軍政大事,他爲了徹底禁絕私鹽貿易,居然頒佈一條法令,宣佈買賣同罪。

    此前桓熙就已經規定了販賣私鹽,將被處以極刑,如今買賣同罪,便是要連夠買私鹽的人也一併殺死。

    至於區分是否是私鹽,倒也簡單,每個地方,都有官府劃定的貿易區,在貿易區裏便有出售官鹽的商鋪,而各地官府也會組織隊伍下鄉販鹽。

    王猛的這一條政令一出,輿論譁然,無數人指責他殘暴不仁,但王猛不爲所動。

    因爲桓熙在食鹽方面制定的是薄利多銷的策略,民衆完全買得起官鹽。

    除非是王猛將官鹽的價格訂得極高,又限制百姓只能購買官鹽,逼迫他們鋌而走險,才應該遭受衆人的口誅筆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