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 穩紮穩打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2143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安邑(今山西夏縣),爲河東郡治所,距離風陵渡二百八十餘裏。

    早在桓熙尚未回到北方,而鄧羌有所異動的時候,虞國河東太守呂婆樓就已經心生警覺,派人快馬向晉陽報信。

    晉陽的回信也來得很快,領軍將軍李威已經率軍南下,只是路途遙遠,距離安邑足足七百餘裏,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抵達。

    呂婆羅也曾經考慮過是否要向風陵渡增兵,但最終還是作罷。

    畢竟龍門、蒲津、風陵三個渡口中,蒲津渡已經被樑國控制,堅守風陵渡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鄧羌麾下的三萬精銳步卒,其戰鬥力不需贅述,慕容恪就是因爲面對這支重裝步兵無從下口,才不得已退出了爭奪洛陽的戰爭。

    呂婆樓如果要堅守風陵渡,則必須將主力調去,可一旦沈勁由蒲阪、高王東出,安邑則危在旦夕。

    一如楚漢之爭時,韓信攻魏,就是佯裝要在風陵渡過河,吸引了魏豹的注意力,最終卻是從龍門渡登陸,揮師直取安邑。

    風陵渡的失陷,並不能算是壞消息,這本就是在呂婆樓的預料之中,他根本就不指望風陵渡的守軍能夠阻擋鄧羌渡河。

    但桓熙出現在風陵渡,卻足以讓呂婆樓感覺到頭疼。

    呂婆樓經營河東郡多年,在風陵渡口埋下了不少的暗子。

    有那麼多雙眼睛盯着,桓熙帶着大量的戰馬、軍馬渡河,又怎麼可能瞞得過呂婆樓的耳目。

    消息已經證實,太守府內,僻靜的廂房只有父子二人,呂婆樓滿臉愁容道:

    “如此一來,事情可就棘手了。”

    鄧羌掛帥與桓熙掛帥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且不說二人在能力上孰優孰劣,如今桓熙親征,對於樑軍這一次入侵的規模,呂婆樓就已經摸不準了,誰知道桓熙還會從關中徵調多少的增援部隊。

    或許是年輕氣盛,相較於父親的悲觀,呂光反倒是躍躍欲試:

    “桓熙從江南奔喪而回,來得倉促,或許準備不足。

    “父親只需堅守城池,待建寧公(李威)南下,樑軍勢必疲軟,父親可與建寧公夾擊樑軍,如若能勝,自當名揚天下。”

    呂婆樓搖頭道:

    “你可還記得張遇的前車之鑑?”

    當年桓熙進攻洛陽,張遇就是選擇留在洛陽城裏固守待援,結果卻讓桓熙將城外的百姓給盡數遷走。

    這件事情呂光當然清楚,他沉吟片刻道:

    “安邑與風陵渡相距不遠,騎兵奔襲一日一夜,即可兵臨安邑城下,父親如今就算是立即組織各地民衆撤離河東郡,時間上只怕也已經來不及了。

    “懇請父親將騎兵交給孩兒,孩兒藏身於城外,一旦桓熙分兵擄民,我自可率衆逐個擊破。”

    呂婆樓並沒有拒絕呂光的提議在,只是叮囑道:

    “桓熙如今北上,近衛義從必定跟隨,光兒不可掉以輕心,以防中了桓熙的埋伏。”

    論及天下強兵,近衛義從一定榜上有名,他們作爲曾經的槍騎,跟隨桓熙四處征伐,立下不知多少功勳。

    而桓熙用兵,更是以狡詐聞名,呂婆樓實在擔心呂光等到的戰機,卻是桓熙特意設下的陷阱。

    呂光不由笑道:

    “桓熙享有盛名,威震華夏,只有他輕視孩兒的份,孩兒又怎會小覷了他。

    “父親儘管放心,孩兒必會慎重行事,不會給到桓熙可乘之機。”

    呂婆樓聞言,這才放下心來。

    知子莫如父,他當然清楚呂光的軍事才能,也相信呂光在戰場上的嗅覺,能夠區分清楚眼前的究竟是戰機,還是陷阱。

    “倘若桓熙輕敵,我等未嘗不能取得一場大勝!”

    呂婆樓朗聲笑道。

    然而,事情的發展註定是要出乎呂婆樓父子的預料,桓熙知道他們父子的能耐,又怎麼會輕敵。

    自風陵渡登陸以後,桓熙就選擇了穩紮穩打。

    儘管正如呂光所言,風陵渡與安邑僅僅二百八十裏的距離,對於騎兵來說,一天一夜的時間足以兵臨城下。

    可是騎兵奔襲,必須得是對方沒有警覺,才有成功的可能。

    否則一旦對方早有防備,總不能驅使精疲力竭的騎兵們強行下馬攻城。

    因此,桓熙捨棄了直接奔襲安邑的誘惑,而是派人翻越風陵渡北側的中條山脈,傳令沈勁進攻解縣(今山西運城鹽湖區),策應他在河東的攻勢。

    至於桓熙自己,則統率精銳步騎,揮師向東,進攻河北(今山西運城芮城縣)、大陽(今山西運城平陸縣)二縣。

    就在苻堅在銀川城外與謝艾對峙,而桓熙又在進攻河東郡的時候,遠在江東的桓溫也終於決定班師。

    殷浩的死訊已經傳到了新亭大營,他積勞成疾,終究還是死在了永和十二年。

    當然,殷浩之死並非桓熙班師的主要原因,畢竟有郗超留守襄陽,殷浩的死,不足以讓桓溫像劉裕失去劉穆之一樣,匆忙班師。

    桓溫離開,一是因爲結交大臣的目的已經達到,其二則是聽說了桓熙抽調弘農的精兵,進攻河東,改以州郡兵駐紮弘農郡的消息。

    樑國的州郡兵,桓溫也曾見識過,當初王猛率兵東出,就帶了上萬的州郡兵隨行,這些人除了守城,就只能乾點民夫的工作,派不上大用。

    桓溫擔心洛陽有失,只得回師襄陽,並往洛陽增兵,牽制燕國。

    畢竟關西與河東發生大戰,燕國即使需要休養生息,也一定會有所動作,尤其是當關西一方在這場戰爭中佔據了優勢的時候,慕容儁不可能坐視桓熙蠶食河東。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三月末,春夏之交。

    桓溫率領楚軍步騎再度來到朱雀門外,向太後、小皇帝辭行。

    朱雀城樓上,慕容儁望着楚軍漸行漸遠,好似送走了瘟神,只覺得心頭輕鬆了許多。

    雖然明知道桓溫不敢興兵犯闕,可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楚軍駐紮在新亭一日不走,忠於晉室的公卿大臣們也都睡不踏實。

    而此時,在銀川城外僵持已久的苻堅也終於收到了河東的急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