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任人評議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釣魚能手字數:2229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285章 任人評議
自古以來,搞政治的人,臉皮得厚,身段得軟,還要有一顆強大的心。
所以,在一羣明白人的中間,桓熙才能夠旁若無人的爲自己開脫,說得一本正經,好像加賦於民一事真的與他無關,而是權翼在自作主張。
王猛倒也不驚奇,一切都在按着劇本來走,他正色道:
“樑公,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權翼主張加賦於民,也是爲了儘早終結這個亂世,又何錯之有!
“如今不過是讓關西百姓每年多出兩匹布,樑公便心生不忍,可曾想過,此時此刻,關東千百萬百姓正被胡人奴役,日夜盼着王師!”
桓熙啞口無言,久久沉默不語。
此時,王猛看向大堂內的僚佐們,目光掃過衆人,顯然是在逼着他們表態。
大家當然知道二人是在演戲,畢竟誰會相信王猛、權翼居然會一起站在桓熙的對立面。
“樑公!王令君所言有理呀!”
“權中書一心爲國,還請樑公明察!”
衆人自是毫不遲疑的與王猛站在了一起,大家都知道加賦於民,真正得到實利的人並非王猛、權翼,而是桓熙。
桓熙見到這一幕,彷彿是被抽乾了全身的力氣,他擺手道:
“你們都下去吧,讓我一個人靜一靜。”
王猛聞言,隨即告退,自是回去了尚書臺處置政務,他總攬樑國庶政,如果不是桓熙一定要他來大將軍府演這場戲,王猛還真的不願意爲了這事耽誤時間。
桓熙就是太看重自己在民間的風評。
依王猛看來,加稅就加稅,何至於搞得這般麻煩。
此番加稅,也不過是按照晉制來收取戶調,江南百姓一直以來都是每戶每年納布三匹,綿三斤,他們還不像關西民衆一般,能夠分配公田,這麼多年,日子不也過下來了麼。
不過,也正是東晉的賦稅太高,才會發生淮南的流民劫持地方官員投奔姚襄一事。
當天,桓熙與王猛在大將軍府的一番對話就被有心人傳播了出去,一時間輿論譁然。
當然,幕後主使是誰,不言而喻,沒有桓熙在背後推波助瀾,哪怕當時人多眼雜,也不可能傳得那麼快。
翌日,桓熙下令,在長安城中遍貼告示,讓百姓們自由評議,是否應該爲了收復山河,而適當的增收賦稅。
說是讓輿論來決定這件事情,可在沒有網絡的古代,話語權出現在桓熙手上,出現在百官手上,出現在世家豪族手上,唯獨就是不在民衆的手中。
對於現階段的樑國來說,主張收復山河,便是最大的政治正確。
無論是官員,還是豪族,他們並不在乎桓熙加稅,哪怕戶調向江南看齊,也不過是每年多徵收一點布罷了,爲了這點事情得罪桓熙,這不值當。
而民衆大多都是盲從的,當官僚階級、士人階級都在旗幟鮮明的支持加稅,並爲之賦予崇高的使命的時候,民衆們也只能選擇隨波逐流。
其實,桓熙在背後也做了一點小小的工作,他暗中派人在長安城中不斷的宣講在自己北伐以前,後趙在關中的暴行,勾起民衆對過去的記憶,煽動起他們對關東百姓的同情。
至於有沒有人對加稅不滿,自然是有的,但他們也就只能在家發些牢騷,在背後罵權翼幾句,除此之外,他們什麼也做不了。
因爲他們沒有話語權,想要讓自己的話讓別人聽見,只能發起暴動。
然而,這次加稅且不說事出有因,在長期輕徭薄賦的政策下,一次加稅就要發動起義,也屬實太小看了民衆的忍耐力。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正月初五,桓熙在聽取了民間的輿論與意見之後,終於下達詔令:
自今年起,雍、秦、樑三州民衆的戶調,由每戶納布一匹,綿三兩,提升爲每戶納布三匹,綿三斤,向江南看齊。
涼州作爲西北邊地,按照晉制以規定數目的三分之二繳納。
河西鮮卑、河套鮮卑、鐵弗匈奴每帳繳納布一匹,可用獸皮等價替代。
至於民衆關心的田租、牲畜稅、商稅,暫時並未上調。
詔令一經公佈,各地百姓也算是放下了心來,看似戶調上漲了三倍多,但那是因爲之前定的足夠多,只有晉朝戶調制度規定的三分之一還不夠。
況且只是戶調上漲,民衆還是能夠承受。
在詔書頒佈的當天,桓熙乘坐馬車來到權府。
權翼得到府中管事的通稟,匆匆出門相見。
桓熙板着臉問道:
“除夕時,我在未央宮設宴,你爲何不來?”
權翼回答道:
“樑公讓我歸家反省,草民自問未曾醒悟,因此不敢出門半步。”
桓熙無奈道:
“今日我專程登門拜訪,子良難道不應該請我進門先吃一盞茶?莫非子良還在記恨我免了你的官職?”
權翼戲謔道:
“這不是在等樑公的郎衛先往府中搜尋一番,確保了安全,才能恭請樑公進門麼。”
桓熙聞言,笑着錘了他一拳:
“好啊!如今與我這般生分了是吧,我如果連伱權子良都信不過,也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說着,徑直踏入府中,權翼趕緊跟上,眼角的皺紋都笑了出來。
既然桓熙已經肯定了增加戶調,充實國庫的策略,並爲此發佈詔書,昭告天下,此前首倡此議的權翼自然是有功無罪。
桓熙當場下詔,爲權翼官復原職。
此時,距離權翼被免職,也才過了十天左右的時間。
按理說,桓熙還應該要頒下賞賜,獎賞權翼建言獻策的功勞,但他並沒有這樣做。
桓熙對權翼解釋道:
“如今關西百姓因爲你的提議,而要承擔三倍於過去的戶調,你卻因此得到賞賜,這樣做只會讓你更招人嫉恨。
“你的委屈,我都記在心裏,不會忘懷。”
權翼知道桓熙這是在爲了他着想,感激涕零道:
“爲樑公分憂,本就是臣的職責,又怎會計較自己的榮辱。”
桓熙搖頭道:
“當然得計較榮辱,爲官之人,要麼圖名,要麼圖利,當年你南下投奔我,不也是爲了在史書之中添上一筆。”
說着,桓熙承諾道:
“待天下一統,國史自會還你一個公道。”
今天沒有了,大家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