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會戰鴻池(一)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釣魚能手字數:3269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203章 會戰鴻池(一)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許多人將所謂的奇,曲解爲奇謀。
實際上,以正合的正,指的是用兵的常法,而以奇勝的奇,指的是用兵的變法,即根據戰場上的變化,靈活的改變戰術。
至於奇謀,一般情況下,只有在雙方統帥的能力存在巨大差距,一方自覺站在了智商高地的時候,或者自覺正面會戰沒有勝算的時候,才會寄希望於此。
畢竟奇謀通常與風險爲伴,一旦不成,則會身陷險境。
鴻池陂之戰的雙方,無論是桓溫、王猛,還是慕容恪、慕容垂,這四人,無一不是名聲在外,堪稱當世最頂尖的人物。
楚樑聯軍與燕軍的兵力相近,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但誰都有取得勝利的可能,自然不會主動求險,把勝負的希望寄託在對方的愚蠢之上。
時維八月,秋高氣爽,鴻池陂西側,兩軍對壘。
慕容恪以步兵四萬爲方陣,兩翼斜向佈陣,各置騎兵二萬,又留出一萬騎兵爲後備,全軍結爲雁行陣,隊列如大雁飛行,作人字形。
《孫臏兵法》曰:雁形之陣者,所以接射也。
雁行陣的優勢,便是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
戰時,兩翼騎兵左射右,右射左,形成交叉火力,箭矢的射入角度更多,也能起到更爲顯著的壓制效果。
而楚樑聯軍則呈品字形結陣,桓溫以王猛督率三萬樑軍在前,作爲防禦支撐點。
以鄧羌統率楚國僅有的兩萬騎兵位於右後方,自己則親率三萬楚國步兵列陣於左後方。
雙方尚未開戰,肅殺的氣息已經瀰漫在了鴻池陂。
慕容恪、慕容垂,桓溫、王猛、鄧羌,都在陣前遙望對方的陣型。
桓溫對王猛道:
“今日之勝負,皆仰仗於先生。”
桓溫很清楚,這一戰能否取得勝利,關鍵在於王猛的三萬樑軍,能否在燕軍的凌厲攻勢下穩住陣腳。
王猛正色道:
“樑國三萬將士唯有死戰不退,方能回報桓氏的恩德。”
此戰無論勝負,直面燕軍進攻的樑軍必然遭受不小的傷亡。
當然,王猛並不畏懼傷亡,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權翼建議王猛保存實力,也是在桓溫剛愎自用的情況下,不願樑軍精銳白白赴死。
如今並非沒有勝算,自當拼死奮戰。
桓溫如果能夠控擊敗燕國,佔據洛陽,穩固經營。
等桓溫未來專制朝廷的時候,桓熙同樣也將因此受益。
與此同時,慕容恪也清楚,這一戰的重點,就在於擊潰王猛的步兵方陣,只要王猛退了,必然會衝擊到後方桓溫與鄧羌的陣型。
待敵軍陣腳大亂的時候,便是近戰騎兵掩殺之時。
桓溫在戰鬥中天然處於被動一方,究其原因,還是因爲騎兵的差距。
燕軍五萬鮮卑騎兵,而楚軍騎兵僅有二萬,而且都是江南騎兵,無論戰馬的質量、還是騎卒的戰鬥力,都要明顯弱於燕國。
哪怕有鄧羌作爲騎兵主將,也難以在鴻池陂與燕軍對攻。
觀察過敵軍陣型後,桓溫、慕容恪等人各回本陣。
不多時,燕軍陣中率先擂響了戰鼓,步兵方陣與兩翼騎兵一同壓上。
行至百餘步的距離,隨着慕容恪一聲令下,令旗揮舞,燕軍就此止步。
“下馬,換步弓!”
慕容恪大喝道。
距離桓熙於永和七年年初,在狼山一戰中,以騎兵步射的戰法打了苻雄一個猝不及防,取得河套地區的控制權以來,已經有了三四年的時間。
這一戰法並不深奧,關鍵點在於本方騎兵必須佔據絕對的優勢。
否則下馬步射,等對方騎兵發起衝鋒,再想上馬,調轉方向,這一系列操作也會浪費許多時間,讓對方拉近距離。
恰巧,慕容恪的弓騎兵就有一支強於楚軍騎卒的近戰騎兵保護。
王猛遠遠望見燕軍下馬換取步弓,並不感到意外,他對此從容不迫。
三萬樑軍中,有兩萬的重甲步兵,以及一萬披甲的步弓手。
樑軍結半月陣,以重甲步兵持盾在前,保護陣中的弓手。
由於灌鋼法的運用,樑軍皆以灌鋼打造制式裝備,因此,在並沒有對財政造成巨大負擔的情況下,擁有了這麼一支兩萬人的重甲步兵,就連步弓手,今日也臨時換上了甲冑。
當然,步弓手的甲冑並非重甲,因此,需要重甲步兵持盾保護。
桓溫對於樑軍這支重甲步兵,可謂垂涎三尺。
他不明白,就桓熙的財政情況,怎麼可能維持得了這樣規模的重步兵,以傳統的炒鋼法、百鍊法,光是打製這些重鎧,都足以使關隴地區財政破產。
桓熙並非有意向桓溫隱瞞灌鋼法,只是桓溫麾下魚龍混雜,難保不會泄密,因此,桓熙可以獻出曲轅犁,但是對於灌鋼法,桓熙敝帚自珍,將桓溫也給蒙在了鼓裏。
王猛必不急於反擊,他清楚,燕軍縱使結雁行陣,形成極爲強大的火力交叉網,但是面對樑軍陣前密不透風的大盾,只能採用拋射。
衆所周知,使用拋射,固然射程遠,但是殺傷力着實有限,尤其是大陣後方,站着一羣身穿鎧甲的重步兵。
“放箭!”
隨着慕容恪的命令被傳達,霎時間,就有烏雲從燕軍兩翼的騎兵方陣升空,無盡的箭矢如雨點一般傾瀉在樑軍的方陣之中。
王猛身前,早有十餘名手持大盾的親衛將他護好。
任憑燕軍的箭雨如何密集,箭矢落在樑軍的鎧甲上,只聽叮叮噹噹,清脆的聲響此起彼伏,但根本就不能破防,盡數被重甲輕易彈開。
而步弓手則藏身於大盾之下,有大盾與重裝步兵的人肉保護,燕軍的箭矢同樣難以傷害到樑軍步弓手。
慕容恪被前排的大盾阻擋視線,瞧不清楚樑軍大陣內的具體情況,但身後的桓溫卻看得一清二楚。
那些樑軍全身覆甲,就連臉上都戴着面鎧,只剩兩個眼睛和鼻孔露在外邊,燕軍的從百步遠的距離,拋射而來的箭矢,又怎麼可能對樑軍重裝步兵造成有效殺傷。
這也是桓溫爲何要將樑軍重步兵安排在最前排的原因。
燕軍的箭雨剛剛落下,正是齊射的空隙,王猛大聲呼喊着讓步弓手予以還擊。
只是樑軍步弓手剛剛離開大盾的保護,對方新的一輪箭矢已經升空,根本沒有時間讓樑軍進行齊射,樑軍步弓手只能隨意朝着燕軍的方向零星回擊,而後匆匆躲回大盾之下。
從戰場形勢來看,樑軍似乎已經陷入了完全的被動之中,被燕軍的交叉火力給單方面的壓制了。
哪怕相隔僅百步之遙,但面對從兩側射來的箭矢,樑軍似乎也無法頂着箭雨發動衝鋒,對燕軍步兵方陣造成殺傷。
燕軍見樑軍始終處於防禦狀態之下,根本無力還擊,不由士氣大振。
按照他們過往的戰爭經驗,只要多射幾輪,哪怕不能對敵軍造成重大的傷亡,也能有效打擊敵軍士氣,使其軍心動搖,自亂陣腳。
果不其然,當燕軍齊射十六輪後,看似在燕軍密集箭雨的打擊之下,樑軍無法繼續堅持。
在原地留下千餘具屍體之後,樑軍陣型終於開始徐徐後撤,
悉羅騰見狀大喜,進言道:
“太原王!敵軍已退,正該隨後掩殺,敵軍必敗無疑!”
衆人也紛紛附和,請求慕容恪追殺樑軍。
對於這一套戰術,他們實在太熟悉了。
然而慕容恪並沒有答應衆人的請求,他道:
“敵軍呈品字型佈陣,我此前眺望敵軍陣型,發現前軍與身後兩軍之間,存在着極大的空隙。
“這分明是桓溫、王猛有意爲之,就是爲了給前軍留下後撤的餘地,引誘我等進攻,待我軍靠近,敵軍必然回身迎戰!”
慕容恪力排衆議,禁止追擊。
果不其然,樑軍見燕軍不曾追來,竟然真的停下了後撤的腳步,而此前匍匐在地的千餘具屍體,也盡數復活。
看着那些復活的‘屍體’,燕軍將領無不倒吸一口涼氣,後背直冒冷汗。
如果不是慕容恪阻止追擊,燕軍冒然掩殺上去,待樑軍回身而戰,這些僞裝成屍體的樑軍又突然暴起發難,猝不及防之下,只怕還真讓敵軍的陰謀得逞。
而樑軍陣中的王猛,以及在後方帥臺觀戰的桓溫也無不扼腕嘆息。
桓溫不無遺憾道:
“慕容恪,果真當世之名將。”
桓溫相信,燕軍但凡是另一個能力稍差的主帥,必然會中計。
這是樑軍重步兵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敵人不可能會有防備,在經歷過十六輪的齊射之後,將士們士氣衰減,陣型後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爲此,王猛還特意分出千餘名敢戰之士僞裝成屍體,以取信敵將,同時兼作伏兵。
但還是讓慕容恪看出了破綻。
桓溫清楚,必定是因爲前軍與後軍之間留下了太大的空隙,但這也是無奈之舉。
如果不能保持足夠的距離,一旦樑軍後撤,必然衝擊楚軍陣型,到那時,自亂陣腳,可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下一章在晚上九點之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