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問策王猛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釣魚能手字數:3374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199章 問策王猛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八月十九日,清晨。
代王拓跋寔君正摟着年輕的庶母熟睡,當然,這名婦人如今已經成了他的側室。
父妻子繼,兄亡娶嫂本就是北方遊牧部落的習俗,除了自己的生母以外,拓跋寔君可以收下拓跋什翼犍所有的妻妾。
如果慕容英不曾帶着兩個兒子逃走,她依然會是代國的王后。
“大王!大王!出大事了!”
急促地拍門聲驚醒了拓跋寔君,他怒道:
“究竟何事,居然這般驚慌!”
拍門的親信聽到聲音,趕忙住手,焦急道:
“大王,虞人來了!就在城外!”
拓跋寔君大驚,連忙問道:
“來了多少兵馬?”
親信回答道:
“無邊無際,只怕不下數萬騎兵!”
當拓跋寔君來到城樓,舉目眺望,城外的虞國騎兵果真如親信所言,入目所見,黑壓壓的騎兵,一眼望不到頭。
拓跋寔君急忙下令道:
“快!趁着虞人尚未圍城,立即派人出城,召集各部前來勤王!”
親信應命,趕忙前去安排。
此時,北部大人拓跋斤也聞訊趕來了城牆,他注視着城外的虞國騎兵,進言道:
“大王,虞人定是聽說代國內亂,於是發兵犯境,盛樂與雁門關相距甚遠,敵人遠道而來,必當人困馬乏,若能遣一軍出城迎戰,定能大勝!”
拓跋寔君並沒有答應,他遲疑道:
“在此坐等援軍即可,何必出城浪戰。”
拓跋斤着急道:
“大王,您這王位是如何來的,您忘了嗎!
“城中可有不少先王的老臣,他們只不過是畏懼大王的虎威,而暫時臣服。
“如今虞國入侵,圍困盛樂,大王不敢接戰,那些老臣必然輕視大王。
“城中人心不穩,如何能夠堅守待援。
“倒不如趁着敵人遠來疲憊,立足未穩,出城與之交戰,定能大勝!”
人一急,說話就沒有了分寸。
拓跋寔君最忌諱的就是有人說他弒父奪權,因此才把髒水潑給了慕容英母子。
如今拓跋斤當衆揭開傷疤,衆目睽睽之下,實在讓拓跋寔君下不來臺,他惱怒道:
“我奉先王遺命,受羣臣擁護,即位代王,無需你來挑撥離間!”
說罷,拓跋寔君憤然離開城樓。
拓跋斤見狀,只能氣得幹跺腳。
實際上,城外的虞國騎兵奔襲五百餘裏,已經是強弩之末。
假使拓跋寔君能夠依照拓跋斤的建議,果斷派兵出城,那麼以少擊多,也不能說是全無勝算。
但拓跋寔君的性格就是這樣,不夠果決。
發動政變之前,都已經箭在弦上了,居然心生悔意,想要臨陣退縮,雖說拓跋斤最後說服了他,但二人在入宮前的這次會面,讓慕容英看穿了破綻,險些誤了大事。
如果不是長孫斤成功刺殺了拓跋什翼犍,只怕二人這場政變早就以失敗告終。
由於拓跋寔君執意堅守,錯過了戰機,也讓城外的虞國騎兵得到了喘息之機。
與此同時,洛陽城以南二十二裏,伊闕關外。
桓溫親臨前線督戰,將士們推着昨夜送來的攻城器械,蟻附攻堅。
此前桓溫與王猛豪言,攻取伊闕,易如反掌。
其一是因爲伊闕關年久失修。
其二則是桓溫清楚,慕容恪帶領十萬步騎南下,主要還是衝着他來的。
說到底,慕容恪不是要把桓溫擋在伊闕關外,而是要把桓溫引向洛陽,打一場殲滅戰。
因此,燕軍也並沒有堅守伊闕,寸土不讓的決心。
與之相對的是,聯軍卻有桓溫親自督戰,兩相比較,即使燕軍居高臨下,氣勢反倒被聯軍壓了下去。
聯軍的攻城部隊奮戰一上午,終於冒着滾石、箭矢爬上城牆之後,燕軍並沒有進行激烈的反擊,試圖將對方趕下城牆。
而是紛紛撤離,棄守伊闕關,逃往洛陽。
有幕僚見到這一幕,進言道:
“楚公,敵軍已敗,何不乘勝追擊!”
是否追擊,桓溫心中早有答案,但他將目光放在了王猛的身上,問道:
“先生以爲是否應當追擊?”
王猛笑道:
“楚公自有計較,又何須問我。”
桓溫好奇道:
“先生怎麼知道老夫已經有了決定?”
王猛回答道:
“伊闕距離洛陽僅二十餘裏,燕軍正在敗退,若要追擊,楚公又怎麼會慢條斯理的詢問下官的意見,自當火速派出追兵。”
桓溫聞言笑道:
“先生果然是有一雙洞察人心的慧眼。”
實際上,桓溫、王猛都知道,燕軍本就沒有死守伊闕關的心思,卻還是派遣一軍駐守,並且這麼輕易就棄城而走,必定是在途中設有伏兵。
當初慕容恪與冉閔大戰,就是在十戰十敗之後,利用詐敗之法,將魏軍引出了叢林,最終在平原地區圍剿了冉閔的一萬精銳步卒。
冉閔敗亡的殷鑑不遠,桓溫又怎會沒有提防。
因此,燕軍輕易敗退,哪怕對方丟盔棄甲,桓溫也是無動於衷,禁止追擊。
果不其然,伊闕關以北,慕容垂見聯軍遲遲沒有追出關城,心知對方沒有中計,只能不甘的帶着伏兵現身,返回洛陽。
不多時,聯軍斥候彙報了這一件事。
此前提議追擊的幕僚羞愧難當,但桓溫並沒有責怪他,反而出言安撫。
桓溫不是冉閔,不會因爲你獻策有誤,就要滅人滿門。
歸根結底,將佐們只是獻策,真正做出決定的是統帥。
如果出錯了主意,就要被追責,久而久之,麾下將佐定會噤若寒蟬,往後也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衆人離開後,桓溫留下王猛,問道:
“如今慕容恪想要與我在洛陽會戰,先生可有破敵之策。”
王猛不假思索道:
“欲取洛陽,猛有上、中、下三策獻於楚公。”
實際上,早在新城縣時,王猛就已經在思索破敵之法。
桓溫聽他這麼說,立即來了精神,問道:
“敢問先生,何爲上策?”
王猛吐出一個字:
“拖。”
桓溫帶着疑惑複述道:
“拖?”
王猛頷首道:
“正是,荊州四面沒有外敵,楚公大可駐軍於伊闕,與慕容恪僵持,時日一久,燕人必然退兵,這是必勝之法。”
桓溫在兼任荊、江二州刺史以外,手握益州、寧、廣、交等四州的兵權,正如王猛所言,荊州不會受到外敵的侵擾。
而燕國西鄰虞國,南有佔據青州的段部鮮卑,他們佔據河北不久,統治並不穩固,拖的時間長了,洛陽之戰必然是以燕國退兵而結束。
桓溫的糧食固然要從南陽郡調撥,燕軍的軍糧同樣要從河北運來。
河北固然人口衆多,土壤肥沃,但此時的冀州並沒有完全恢復元氣。
真要是陷入僵持,比拼國力,燕國真的拼不過桓溫在過去七年的積累。
這也是慕容恪爲何要將桓溫放入洛陽盆地,正面會戰,期望速戰速決,而不是將他阻擋在伊闕關外的主要原因。
桓溫聽了王猛的解釋,沉吟不語。
他當然也知道這是必勝之法,但磨劍七年,此番終於亮劍北伐,桓溫還是希望能打一場漂亮仗。
當然,更爲重要的是,此次北伐,出動了五萬楚軍,四萬樑軍,總共九萬將士,同時徵調了數萬民夫隨軍,這麼多的人,每天要消耗的糧食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與燕軍僵持的時間長了,縱使慕容恪率先支撐不住,領軍退回河北,但是耗光了荊州的積蓄,只得到了洛陽一座空城,將來哪還有財力、物力繼續去經營洛陽。
正如慕容恪想要重創桓溫主力,桓溫又何嘗不希望藉着這一戰的機會,打得燕人不敢南下。
王猛注視着桓溫的神情,知道他不會採納拖字決,倒也並不意外。
其實,以拖字訣爲上策,王猛也是存了私心。
畢竟樑軍的軍糧是由楚國提供,他才不怕與燕軍耗在這裏。
果然,沉默許久,桓溫開口道:
“上策雖爲必勝之法,但得不償失,敢問先生中策。”
王猛說道:
“呂護原本佔據河內郡,因爲被慕容恪的大軍逼迫,只得離開野王,南下協防洛陽。
“我聽說桓公進攻潁川時,周成向慕容恪求救,慕容恪拒不出兵,迫使周成不得不放棄潁川,燒燬穀物,辛苦經營,化爲烏有。
“二人必然心存怨恨,楚公何不藉此施以離間計,此爲中策。”
桓溫搖頭道:
“慕容恪必然在洛陽、金墉城中布有耳目,想要在暗中與周成、呂護接觸,談何容易。”
王猛聞言笑道:
“我並不是要楚公派人勸降呂護、周成,而是希望楚公散佈流言,謊稱二人欲反。”
桓溫皺眉道:
“只怕慕容恪不會輕易相信。”
王猛不以爲意道:
“周成、呂護都是反覆往常的小人,《左傳》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縱使慕容恪不信,周成、呂護聽說流言,必會心生恐懼,難以自安。
“而慕容恪又怎麼可能真的相信二人的忠誠,而不作防備。
“大戰之時,哪怕二人不反,慕容恪也不敢全力與楚公交戰。
“必須留下一軍,防備身後的洛陽、金墉二城!”
桓溫聞言豁然開朗,撫掌讚道:
“先生此計甚妙!”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點左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