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天人感應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300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166章 天人感應

    時維四月,歲在甲寅,即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四月下旬。

    桓熙早在一開始得知桓溫即將北伐之後,就不得不做出決定,放棄自己巡視涼州,會盟河西各部的計劃。

    當桓溫來信告知他,自己將在六月出兵,桓熙也趕忙回信一封,表示自己會配合東出。

    然而桓溫並不領情,他收好了桓熙的來信,對郗超說道:

    “熙兒說要出兵助我一臂之力。”

    說着,桓溫佯怒道:

    “周成並非強敵,破之易如反掌,沒想到老夫蟄伏多年,今日卻被一個孺子輕視,以爲沒了他的幫助,老夫就收不得許昌、洛陽。”

    郗超聞言笑道:

    “世子將楚公的北伐大計,放在自己的事情之前,能有這片孝心,楚公應該高興才是。”

    此前一直繃着臉的桓溫也終於忍不住,他笑着搖頭道:

    “終究瞞不過你的眼睛。”

    桓溫當然高興,但他並不準備接受桓熙的這份好意。

    事實上,江南已經有一種離譜的論調流傳,認爲桓溫能有今日,離不開桓熙的攙扶與幫助。

    這種說法並非沒有依據,當年伐蜀,桓熙就是與袁喬並列的首功。

    笮橋一戰,也是桓熙勸說桓溫堅持下來,穩定住了軍心。

    而桓溫在滅亡成漢之後,並沒有能夠繼續建立功業,只是趁着北方大亂的空隙,收取了南陽、義陽二郡,體現不出真實能力。

    隨着桓熙在北方不斷地攻城略地,這種論調也越來越有市場,甚至有人笑稱,如果自己能有桓熙這樣的兒子,只怕成就要比桓溫更高。

    桓溫素來驕傲,又怎麼能夠忍受得了這種論調。

    他籌備光復舊都,未嘗沒有藉此揚眉吐氣的想法,又怎麼願意讓桓熙摻和其中。

    否則,就算是成功收取了洛陽,世人還是會說:瞧,桓溫還是離不開他的兒子。

    郗超侍奉桓溫多年,當然明白他的想法,知道自己不可能勸他回心轉意,但還是提醒道:

    “楚公,攻取洛陽不難,如何守住洛陽才是難事。”

    桓溫並非不知道,佔據洛陽,等同於直面虞國與燕國的危險。

    河東自不必多說,而燕國,以他們的騎兵速度,不出四天就能從鄴城奔赴洛陽。

    北魏末年,爾朱聯軍敗於鄴城城外的韓陵山,斛斯椿只用了四天時間,率領部衆提前一步趕回了洛陽,血洗爾朱氏,爲高歡獻上了城池。

    當然,這一段故事桓溫並不知曉,但他清楚,如果燕國要攻打洛陽,苻健肯定樂意給慕容氏借道。

    可桓溫並沒有放在心上,他道:

    “慕容恪享有盛名,但我聽說他以五萬精騎交手冉閔一萬步卒,十戰十敗,最後實在束手無策,只得想了一個笨辦法,讓五千精騎以性命去拖住魏兵,方能取得勝利。

    “以衆凌寡,魏兵甚至食不果腹,居然打出這樣的仗來,慕容恪有名無實,並非我的對手。”

    倒也不怪桓溫小瞧了慕容恪,那一戰,打得實在醜陋。

    至於苻健、苻雄兄弟二人,桓溫倒是知道,他們兄弟,一個領軍五萬,卻奈何不了區區一座城池。

    另一個甚至被桓熙帶着一羣沒有進行過整編,臨時接手的匈奴人迎頭痛擊,狼狽而走。

    桓溫一想到自己北伐,將要面對這種對手,不由感慨道:

    “北境無英雄,遂使小兒輩(桓熙)成名。”

    畢竟他桓溫憑着一萬精兵就能滅亡成漢,如今早已準備了五萬精銳步騎,就等着夏秋之際出兵北伐,按理說,就應該橫掃中原,如今只是把目標放在許、洛,已經算是在求穩了。

    然而桓溫並不清楚,慕容恪面對的一萬冉魏精銳步卒,都是在經歷過一場場廝殺,而練就起來的強兵,又在林地作戰,佔據了地利。

    他也不知道,苻健面對的高王城,又究竟是怎樣的險峻。

    桓溫從未去過北方,如果可以親眼看一看高王城所在的山川地勢,恐怕能夠收起輕視之心。

    至於匈奴弓騎,桓溫對於騎兵的應用,自然比不過桓熙。

    在沒有見識過騎兵步射戰法之前,他確實很難想象苻雄當時的無力感。

    實際上,桓溫能以一萬精銳輕兵疾進,攻取成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漢無英雄,遂使他成就這場豐功偉業。

    桓溫爲桓熙回了一封信,信中讓桓熙專注自己的事情,當然,言辭比較委婉,比較正如郗超所說,桓熙能有這份孝心,始終是好的。

    桓熙收到回信,一直愁眉不展,原因是他從郗超的私信中聽說了桓溫對待北方敵人的態度。

    正所謂驕兵必敗,更何況慕容恪、慕容垂、苻健、苻雄等人並非桓溫以爲的那樣不堪。

    如果是抱着這樣的心態北伐,只怕攻取了洛陽,也會凶多吉少。

    因此,桓熙還是準備在桓溫北伐期間,移師弘農,做好虞國、燕國一旦襲擊洛陽,自己隨時東出,救援桓溫的準備。

    只是,事情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展。

    過去幾年,上天庇佑,桓熙的治下雖然常有小旱,但並沒有造成嚴重的災情,以關隴地區的氣候來說,還算是風調雨順。

    然而,樑國剛剛建立不久,天災就悄無聲息的來臨。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五月。

    涼州武威郡等地的田野間,民衆無不哀嚎哭泣。

    分明正值盛夏季節,但是一場大霜突如其來,降臨在涼州,將田裏的禾苗、果實盡數凍死,今年武威、金城、西北三郡註定顆粒無收。

    涼州長史,武威郡太守趙俱親自視察城外的田地,目睹災情,不由眉頭緊鎖。

    他擔心的倒不是災情,畢竟涼州不同於江南、中原等地,相較於農耕,畜牧業才是涼州地區的主要農業方式。

    但問題就出在五月降霜這件事情上。

    在古人的認知裏,五月飛霜,六月飛雪,這都是上天在示警。

    早在竇娥冤之前,《淮南子》就曾記載:

    戰國時,鄒衍盡忠於燕惠王,而被人陷害入獄。

    鄒衍在獄中仰天大哭,時正炎夏,卻忽然降霜。

    如今涼州發生了什麼事情需要上天示警,民衆很容易聯想到桓熙將涼州刺史張曜靈軟禁在長安。

    前涼基業傳到張曜靈的手上,歷經六代,哪怕桓熙將張軌的後裔全都帶去了關中,但想要消除張氏在涼州的影響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的事情。

    一時間,流言四起,都說是桓熙強行將張氏滿門遷走,所以才釀成了這場災禍。

    這是上天在警示衆人,必須將張曜靈迎回涼州,否則天神一定會再度降下災難,以懲戒衆人。

    早在五月大霜的奇異天災出現之後,趙俱就以六百裏加急的速度,向長安送信。

    這也是桓熙設立加急通道以來,第一次啓用六百裏加急。

    趙俱見事情果然在向自己所預料的方向發展,不得不搬進了武威大營,又派遣涼州主薄牛夷前往金城郡,坐鎮金城大營,約束營中將士。

    牛夷出自隴西牛氏,也是當年桓熙進攻秦州,與趙俱一同投奔桓熙之人。

    楊安見流言愈演愈烈,也不得不住進了西平大營。

    三人與將士們一同生活,隔絕軍營與外界往來的同時,不吝賞賜酒肉,以穩定軍心。

    他們都清楚,一旦被桓熙安排在武威、金城、西平三郡的一萬騎卒也被流言影響,發生暴亂,局勢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三人也在努力想要控制流言在外地的傳播,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他們伸不了這麼長的手,只能盡力穩住軍中將士。

    姑臧與長安相距一千八百裏,以六百裏加急的速度,桓熙在涼州受災後的第四天,終於得知了整件事情的經過。

    雍州,長安。

    大將軍府內,氣氛有些詭異。

    得益於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不僅是那些升斗小民,就連桓熙麾下將佐,都有不少人認爲這是上天在示警,建議桓熙將張曜靈暫時送回涼州。

    反正只是傀儡,在哪裏當都一樣,張曜靈如今年紀還小,將來等他稍微長大些,是重新送回長安,還是讓他死得不明不白,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桓熙陰沉着臉,他無法跟衆人解釋,所謂五月飛霜,六月飛雪,都只不過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那些科學知識,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能夠理解的。

    正在衆人進言的時候,王猛站了出來,他駁斥衆人道:

    “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懼!今日若因五月降霜,而將張曜靈送回涼州,豈不是認可了張氏受命於天,統治涼州的說法!”

    說着,王猛向桓熙躬身道:

    “樑公,臣以爲,爲今之計,不應該商量是否送走張曜靈,而是要緊急調動軍隊,護衛主公西巡,趁着趙俱等人尚能控制局面,震懾宵小,穩定人心。”

    權翼出言贊同道:

    “荀子雲: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堯舜爲古之聖賢,何以黃河在舜的治下屢屢氾濫,倘若真有天人感應,難道是舜的過失觸怒了上天!

    “臣請出兵涼州,若有叛逆,正可藉此機會,一舉掃清!”

    感謝書友德克貓、書友20200111095608114的打賞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其(張祚)國中五月霜降,殺苗稼果實。

    凌晨三點還有一章,三千字,今天先補一千,後面的慢慢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