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加官進爵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242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161章 加官進爵

    權翼雖然比桓熙更晚離開涼州,但是乘坐馬車,沿途更換驛馬,倒也只比桓熙晚了三天回到長安。

    此時,鄧羌已經將州郡兵帶了回來,就地解散,而王猛也與桓熙定下了爲麾下將佐求賞的奏疏。

    其中伐涼功勞最大的謝艾,將由福祿縣開國伯進爲開國縣侯。

    晉朝以開國郡公、縣公爲一品,開國縣侯、伯、子、男爲二品,沒有開國前綴的縣侯爲三品,鄉侯四品,亭侯五品,關內名號侯六品,關外侯七品。

    桓熙麾下爵位最高的則是鄧遐,依舊是宜城縣開國公。

    鄧遐在其父鄧嶽死後,襲爵宜城縣開國伯,這麼多年追隨桓熙南征北,立下許多的功勳,放在其他朝代,只怕早已位列開國郡公。

    但自東晉立國以來,對於爵位的封賞,尤其是郡公的封賞較爲慎重。

    開國君主晉元帝時,只冊封了遼東郡公慕容廆、武昌郡公王敦。

    晉明帝時,僅冊封始興郡公王導。

    晉成帝時,僅冊封長沙郡公陶侃、始安郡公溫嶠。

    當朝天子冊封最多,有臨賀郡公桓溫、京兆郡公桓熙、廣川郡公苻洪、高陵郡公姚弋仲等四人。

    從這份名單就能看出,除了慕容廆、苻洪、姚弋仲三人是出於拉攏胡人的目的以外,其餘幾人,王敦、桓溫、桓熙屬於朝廷難以挾制的一方諸侯,但求安撫、羈縻。

    荊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溫嶠是平定了蘇峻、祖約之亂,匡扶社稷。

    而王導自不必多說,以他對東晉的功勞,也是在王敦之亂被平定後,才在第二任君主晉明帝的統治期間,進位始興郡公。

    至於曾經權傾一時的庾亮、庾冰、庾翼兄弟三人,庾亮爲亭侯,庾冰爲鄉侯,庾翼更是沒有爵位。

    當然,作爲庾氏基業的開創者,庾亮死後,晉成帝曾爲舅父追贈永昌郡開國公,但被其弟庾冰、庾翼上表推辭。

    而庾冰自身也曾推辭過朝廷的縣侯賞賜,庾翼也是如此。

    綜上可知,想在東晉做郡公,除王導以外,身爲一方諸侯是最基本的條件,要麼你的勢力大到讓朝廷畏懼,要麼你有平定叛亂,匡扶社稷之功。

    還不能是一般的叛亂,需得是面對蘇峻這樣佔據建康,控制朝廷的反賊。

    這幾點,鄧遐都不能滿足,因此,在東晉,他頂了天也就能走到縣公這一步。

    桓熙麾下的其餘將佐也各有爵位賞賜,比如沈勁就因爲擊退虞國的進攻,由北伐後的六品關內侯,升爲了五品亭侯。

    只是衆人並不在乎東晉給的爵位,而是關注桓熙自己能夠獲得什麼樣的封賞。

    畢竟只要桓熙一直進步,大家遲早能拋開東晉的那一套,根據在桓熙麾下的功勞、苦勞,獲得相應的爵位。

    比如王猛一直坐鎮長安,機會沒有戰功,也得不到爵位晉升的機會。

    僅僅因爲追隨桓熙奪取關中有功,而受封關內侯。

    可一旦桓氏建國,毫無疑問,王猛將由關內侯,一躍成爲開國郡公,畢竟他治理關隴的功勞,誰也不能忽視。

    因此,當王猛、權翼出面,聯絡衆人,爲桓熙請封的時候,將佐們都表現得很積極。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二十五日,長安。

    權翼、王猛領着軍府一衆將佐,來到未央宮外請願。

    桓熙聞訊大驚,趕忙出宮,問道:

    “諸君不在軍府當差,爲何聚於此處?”

    王猛進言道:

    “昔日臨賀公伐蜀,以主公與湘西簡伯(袁喬)並爲首功,此後主公出鎮漢中,厲兵秣馬,克復關隴,如今又興義師,收取涼州。

    “我等皆以爲,非加官進爵,不足以賞賜主公的功勞!”

    桓熙聞言大怒,時隔多年,再一次揮起拳頭。

    只聽砰地一聲,一拳權翼臉上,將他打翻在地。

    衆人無不驚愕,但見桓熙指着權翼怒斥:

    “不要以爲我不知道,這一切定是你在背後慫恿!

    “蒙陛下恩寵,使我與家父官爵相當,如今我何德何能,竟敢奢望加官進爵,伱是要陷我於不忠不孝嗎!”

    權翼對此倒早有心理準備,哪怕是王猛率先進言,桓熙又怎麼捨得去打他,到頭來,還不是要自己承受這一切。

    好在一拳兩千匹布,也算沒有白挨。

    權翼順勢拜倒,苦諫道:

    “主公!這並非是權翼一個人的主意,而是北方士民共同的願望呀!主公爲何還要推辭!

    “有功當賞,有過則罰,主公平涼,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都不肯向朝廷請求封賞,軍中將士又如何期待能夠得到應有的賞賜。

    “賞罰不公,遲早是要衆叛親離的呀!

    “主公今日若是執意推辭,權翼寧願一頭撞死在未央宮前,也好過活着見到那一幕。”

    說着,權翼從地上爬起,作勢就要撞向宮牆。

    桓熙大驚,趕忙抱住權翼,急道:

    “子良!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其餘將佐無不下跪請願,希望桓熙不要再推辭,哪怕朝廷不許,也該效仿劉備自稱漢中王的故事。

    阿滿牽着妹妹洛娘,饒有興致的在宮門內看着這場大戲。

    桓熙左右爲難,無奈道:

    “非是桓某不願,只是我的爵位怎能在父親之上。”

    在古代,君臣、父子之間,都要遵循禮儀制度,鮮少有兒子官爵在父親之上的情況。

    尤其是桓溫、桓熙這樣的父子權臣,更應該注意。

    如果桓熙的官爵高於桓溫,父子二人見面,是桓溫先向長官桓熙行禮,還是桓熙先向父親桓溫行禮。

    總不能桓熙穿着官府,桓溫向他行禮,桓熙脫了官服,再去向桓溫行禮。

    後周、北宋時的宰相王溥就是因爲官爵高於父親王祚,因此父子關系鬧得很僵。

    當然,兒子的官爵要高出父親太多,就沒有這種忌諱了。

    對此,王猛拿出了辦法,他進言道:

    “主公平定涼州,臨賀公又怎能說是沒有功勞,若非臨賀公撫育成才,主公安能立此功業。

    “猛以爲,臨賀公應當一同受到封賞。”

    衆人紛紛附和,桓熙藉口自己要考慮考慮,讓衆人暫且回去軍府當差。

    離開前,他特意叮囑權翼,往後不許輕視生命。

    當晚,就有兩千匹布被祕密送到了權翼的府上。

    權翼大受鼓舞,對於推動此事也更爲積極。

    翌日,曾經守備森嚴的西漢皇城如今門戶大開,長安百姓在權翼等人的帶領下紛紛涌入,伏跪在未央宮前,請求桓熙順應民意。

    桓熙見羣情洶涌,無奈只得答應下來。

    衆人見狀,無不舉手歡呼。

    桓熙連夜與王猛、權翼商量該如何爲自己與父親桓溫請封。

    最終決定,表桓溫爲大司馬,自己則進位大將軍。

    自漢魏以來,時而大司馬的地位高於大將軍,時而大將軍的地位高於大司馬,但可以肯定的是,二者同爲最高軍事統帥的官職,掌握兵權,位在三司,即司空、司徒、司馬之上。

    通常情況下,不會同時出現。

    但桓溫、桓熙父子的情況較爲特殊,真要破例,也能說得過去。

    至於爵位,現在還不是稱王的時候,畢竟自曹操、曹丕、孫權、司馬昭、司馬炎以來,異姓稱王所釋放的信號還是太明顯,目前還沒有控制建康,也不應該把朝廷逼得太急,倒不如先稱公。

    這裏的公,並非郡公、縣公,或者北周以後的國公。

    而是具有封國的公,譬如魏公曹操、晉公司馬昭。

    桓溫的封號倒是不需要多想,他常駐荊州,沒有比楚公更適合桓溫的封號了。

    唯獨桓熙的封號,到時讓王猛、權翼有了不同的意見。

    權翼以爲,桓熙如今佔據關隴,當以秦爲封國國號,稱秦公。

    當然,權翼自己是秦州人,希望桓熙稱秦公,多少也帶着點私心。

    但王猛卻認爲,秦朝苛政深入人心,名聲太差,倒不如以樑爲封國國號,稱樑公。

    王猛的理由有二,其一,樑國本就是春秋時的關中諸侯國。

    西周周宣王時,秦國國君領兵勤王,立下功勞,周宣王將秦國國君沒有繼承權的小兒子封在河西,這就是樑國的由來。

    此河西並非如今的河西走廊,而是緊鄰河東,在戰國時期,被秦國與魏國反覆爭奪的河西之地。

    第二個原因則是梁州,雖然桓熙如今的統治中心在長安,但他真正成爲一方諸侯,還是因爲當上了梁州刺史。

    也是出鎮梁州之後,桓熙才能夠脫離父親桓溫的掌控,獨自開創出一片基業。

    桓溫的龍興之地自然是荊州,而桓熙卻是在梁州。

    因此,在王猛看來,樑公是比秦公更合適的封號。

    桓熙沉吟許久,最終傾向於王猛的建議。

    畢竟將來桓氏篡位稱帝,無論是定國號爲楚,還是定國號爲樑,都要好過定國號爲秦。

    自古以來的大一統王朝,就沒有重名的說法。

    如果定國號爲秦,後人必定稱呼桓秦爲後秦,再將贏秦稱呼爲前秦。

    桓熙不希望被冠以後秦的稱呼,總的來說,還是楚與樑更適合。

    下一章在晚上七點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