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坐收江州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274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145章 坐收江州

    王坦之離開桓溫大營,乘坐快船,順流而下,匆匆返回建康,滿朝公卿無不對他望眼欲穿,就想知道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結果。

    臺城,正殿。

    衆人屏息以待,而王坦之也道出了桓溫的條件。

    都督交廣二州軍事倒還好,但當公卿們得知桓溫索要江州,一時間,人羣炸開了鍋。

    “江州拱衛京畿,怎可許他!”

    “沒錯!江州若失,朝廷必將受制於西藩!”

    “不可!萬萬不可!”

    衆人七嘴八舌,吵得褚太后心煩意亂,又不知該如何平息爭議。

    正不知所措時,王坦之再度開口,他提高了音量,大聲道:

    “桓徵西有言,若是不能如願,縱使我等引羌人南下,也將與姚襄戰於建康!”

    此話一出,殿內鴉雀無聲。

    桓溫的態度已經表現的很明確了,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要興兵犯闕,藉口有很多,比如打起清君側的旗號。

    當然,桓溫不一定敢這麼做。

    他的勢力構成與桓熙不同,桓熙是自己打下了關隴,通過籠絡將士,邀買民心,贏得百姓的擁護,實現對關隴的穩固統治。

    桓熙麾下將佐、治下民衆並不在乎他是否對晉室恭順,大家只認桓熙這位桓公。

    而桓溫的統治則是建立在與荊州士族合作的基礎上,因此,他的顧慮也就更多。

    無論司馬氏怎樣的闇弱無能,總會有士人心存忠義。

    否則桓溫的心腹幕僚習鑿齒也不可能被他貶職、疏遠。

    習鑿齒正是襄陽人,荊州士族。

    桓溫不知道荊州還有多少習鑿齒,但他如果真的興兵犯闕,誰又能保證身後的荊州不會出亂子。

    因此,桓溫是以攥取利益作爲東出目標,而非與晉室撕破臉皮,入主建康。

    原時空中,晚年的他佔據整個江南,就連建康所在的揚州都被桓溫所控制,若不是存在那麼多的顧慮,也不至於被謝安、王坦之等人拖死。

    畢竟只要直接派兵進入建康,別說九錫,皇位都已經到手了,而桓溫重病之時,都火燒眉毛了,還是只能不斷的派人催促,至死也沒有等到九錫之禮。

    不過,桓溫有自己的顧慮,朝堂上的公卿們卻也害怕他真的不管不顧,興兵犯闕。

    在北伐主力被重創之後,單靠朝廷手上那點可憐的軍事力量,抵擋不住桓溫,而引羌人南下,無論桓溫與姚襄之間,是誰獲得了勝利,都將乘勝入主建康。

    甚至不能排除桓溫與姚襄言和的可能,效仿李傕、郭汜故事,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

    無論桓溫、姚襄是戰是和,都是不可接受的。

    會稽王司馬昱向褚太后進言道:

    “陛下,眼下之事,當以穩住桓徵西爲先,江州.不如許之。”

    羣臣聞言,紛紛附和。

    給了吧,給了吧,當年王敦坐擁荊、江二州,不也沒有成事麼,今後再想辦法收回來便是。

    褚太后見公卿們都已服軟,她一個婦人又如何硬氣,哪怕知道江州的重要性,也只能無奈嘆息道:

    “就依衆卿所請。”

    褚太后頒下詔書,因爲有了桓熙身兼雍、秦、樑三州刺史的先例,桓溫得以身兼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江、益、寧、廣、交六州諸軍事。

    至此,在長江以南地區,僅有江東的軍事力量不受桓溫的調派。

    至於是否能夠馴服廣州、交州刺史,使他們和周撫一般對自己俯首聽命,還得看桓溫自己的本事。

    王坦之將冊封詔書帶來豫章郡,送至桓溫大營,桓溫心滿意足,拜受恩旨之後,桓溫立即引兵前往位於豫章郡的江州治所尋陽縣(今湖北黃梅縣西南)。

    因爲荊揚之爭,江州治所屢有變更,東晉鹹康六年(340年),也就是十三年前,江州治所被遷徙到了尋陽縣。

    此前王羲之因爲政治立場的問題,被迫辭去江州刺史一職,而接替之人,自然是會稽王司馬昱的黨羽,桓溫陳兵豫章郡,早就讓他寢食難安。

    如今得了朝廷徵召,江州刺史不敢抗旨,當天就收拾行裝離開,入朝爲官去了。

    桓溫就此入主江州,他登上尋陽城頭,對一旁的五弟桓衝道:

    “爲兄將上表朝廷,表奏你爲豫章太守,都督十郡諸軍事,今後,江州就託付給幼子(桓衝字)了。”

    江陵才是桓溫的老巢,他註定不可能離開荊州,親自鎮守江州,只能派遣心腹留守。

    環顧麾下將佐,無論是能力,還是與自己的關係,誰又能比桓衝更合適。

    桓衝雖然在出生以後,就被桓溫拿去換了一頭羊。

    但自從將他接回家後,兄弟之中,也只有桓衝最受桓溫的喜愛與器重。

    桓溫對於桓衝的信任無需多提,否則也不會在臨終之際,見嫡子無能,把家業託付給了桓衝。

    當然,在這個時空,有桓熙的存在,桓溫註定不會再起這種心思,而桓衝也更不可能有這種妄想。

    桓衝明白江州的重要性,兄長蟄伏這麼多年,無所作爲,就是因爲江州被朝廷掌控。

    苦等數年,終於藉着殷浩北伐失敗的機會,要來了江州,無論如何,也不容有失。

    桓衝深感肩負重任,他肅容道:

    “衝必殫精竭慮,不敢懈怠。”

    桓溫欣慰的拍着五弟的肩膀,桓衝的才能,他是清楚的,否則也不會委以重任。

    收回了手,桓溫望向北方,嘆息道:

    “也不知道熙兒進攻涼州,是否順利。”

    桓熙出兵之前,就曾遣使知會桓溫,倒不是爲了向父親請示,求得允許。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父子二人但凡有什麼軍事行動,總要提前知會對方,一旦遭遇緊急情況,另一方也能有所準備。

    桓衝聞言寬慰道:

    “熙兒乃當世名將,又有王猛、權翼等人爲之運籌帷幄,鄧遐、鄧羌等人爲之衝鋒陷陣,區區涼州,自能手到擒來。”

    桓熙如今確實當得起名將的稱呼,畢竟,真要細論的話,他也曾經打敗過名將質檢員麻秋。

    長安一戰,麻秋就在石苞的軍中,最終眼見局勢不利,劫持石苞,棄軍而走。

    聽桓衝提起王猛,桓溫嘆道:

    “我聽說熙兒很少過問政事,皆由王猛爲他處置,如今關隴欣欣向榮,王猛功不可沒。

    “如此人才,我亦嚮往。

    “幼子,你說,如果我向熙兒開口索要,他是否願意忍痛割愛?”

    桓衝聞言,強忍笑意道:

    “兄長大可一試,只是我擔心熙兒到時候會向嫂嫂哭訴兄長橫刀奪愛。”

    桓溫漲紅了臉,他辯解道:

    “我並非懼內,只是她見識淺薄,平日裏,我懶得與她爭辯罷了。”

    桓衝終於忍不住,笑出了聲,桓溫狠狠瞪他一眼,桓衝只得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經地點頭道:

    “兄長所言有理。”

    只是桓溫註定不敢去打王猛的主意了,他又想起了謝艾,喃喃自語道:

    “也不知謝艾究竟能否爲熙兒所用。”

    桓熙想要收服謝艾,可謂人盡皆知。

    當然了,以謝艾的才能與名聲,哪怕是桓溫坐在桓熙的位子上,也得想盡辦法將他收爲己用。

    畢竟像謝艾這樣的儒將,本身就是被當下風氣所推崇的。

    想一想,戰場上,謝艾坐在交椅上,鎮定自若的指揮作戰,談笑間,摧枯拉朽,舉手投足之間的從容與氣度,哪怕是桓溫,也得爲之傾倒。

    魏晉士人就好這一口,但也不是誰都學得來的。

    桓衝不清楚涼州的局勢,因此不敢妄加論斷。

    正當桓溫不費弓矢,坐收江州,爲此得意之際,桓熙也在金城郡做好了西征的準備。

    桓熙自從收服謝艾,入主榆中城後,因爲風雪大作,道路難行,而士兵也多有凍傷,不得以只能在金城郡稍作休整。

    當然,桓熙敢於在榆中休整,而不是冒着惡劣天氣,不顧傷情,進攻武威,也是對王猛、鄧羌、沈勁等人有着絕對的信任。

    以王猛、鄧羌、沈勁的才能與忠誠,憑藉五千戰兵、三千弓騎、以及雍州不下十萬的州郡兵,依險固守,必能替自己看顧好關中。

    今時不同往日,當初桓熙攻取秦州,卻因爲姚襄進攻潼關,不得不急急忙忙回援,爲此跑廢許多軍馬。

    那時候關中也才剛剛平定不久,人心未定。

    而現在,正如苻雄所言,關中地險而民附,桓熙所要做的,就是打好涼州之戰,莫要錯失這一次的機會。

    此時已經接近年底,氣候不再像之前那般寒冷,就連風雪也小了許多,將士們的傷情陸續好轉。

    桓熙見狀,終於在榆中誓師,出兵討伐張祚。

    進攻武威郡的不僅有桓熙麾下三萬步騎,還有謝艾麾下的三千將士。

    桓熙在榆中時,也並非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在與謝艾親近關係,同時讓謝艾融入自己的親信圈子的同時,也整編了金城郡五縣的守軍,從中挑選出三千步騎。

    這些人都是跟隨謝艾屢破後趙的精銳,桓熙暫時交由謝艾統領。

    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等大戰之後,還是要把他們編爲戰兵,而不是讓他們成爲謝艾的部曲。

    下午還有,但是今天的更新可能會少一些,因爲今晚跨年有活動,所以沒那麼多時間碼字,少的字數會在之後補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