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獻城歸附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釣魚能手字數:4463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144章 獻城歸附
榆中城頭,謝艾眉頭緊皺。
城中守軍固然堅信謝艾能夠帶領他們取得勝利,但謝艾自己心裏清楚,桓熙並非麻秋,而是能夠被視爲旗鼓相當的對手。
此時,一騎向城頭奔來,將佐問道:
“是否要下令放箭?”
謝艾搖頭道:
“且觀其來意。”
騎卒見城牆上並沒有箭矢射來,壯着膽子,又靠近了些,來到城下,他仰望城頭,高聲喊道:
“大將軍知道張祚想要加害福祿伯,特意遠道而來,阻止福祿伯北上,並非興兵犯境,今日誠邀福祿伯出城一敘!”
騎卒喊了三遍,這才打馬而回。
城頭上的衆人聽得清楚,都望向了謝艾,無不動容。
誰也想不到,桓熙率兵北上,不是爲了攻打榆中,只是想要阻止謝艾前往武威。
而謝艾更是深受感動,他吩咐道:
“爲我備馬。”
生在涼州,謝艾又怎麼可能真的不會騎馬。
將佐們沒有阻攔,但提議希望謝艾能夠帶上護衛隨行,以防萬一。
謝艾搖頭道:
“桓公待我以誠,必然不會加害。”
畢竟桓熙真要害他,斷然不會急匆匆的趕來,將謝艾留在榆中。
榆中城門緩緩打開,謝艾單騎出城。
權翼爲桓熙指着前方策馬而來之人,介紹道:
“主公,此人就是謝艾。”
謝艾並沒有穿戎裝,冬衣外邊套着一身白色的孝服。
桓熙正要出陣相迎,衆將紛紛阻攔,希望他能以自身安危爲重,桓熙拗不過衆人,只得讓權翼代替自己迎接謝艾。
權翼策馬上前,與謝艾道出桓熙的苦衷,希望謝艾能與自己入陣相見。
謝艾點頭道: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本就是應有之理。
“桓公不遠千里自長安而來,我又怎會在意多走幾步。”
權翼大喜,趕忙引着謝艾入陣。
桓熙看着他越走越近,面容越發清晰,不由感慨:
“真儒將也。”
而謝艾也在注視着被衆人簇擁着的桓熙,心中讚道:
“真英雄也。”
雖然他們彼此仰慕許久,但這確實是二人的第一次見面。
尚有一段距離,桓熙便朗聲笑道:
“想要與福祿伯見上一面,着實不易。”
謝艾近前,翻身下馬向桓熙行禮:
“涼州謝艾,拜見桓公。”
桓熙亦翻下馬背,將他扶起道:
“福祿伯無需多禮,桓某可一直在盼望着你呀。”
一番話說得情真意切,謝艾動容道:
“公務在身,不敢擅離職守,未能早日與桓公相見。”
桓熙點點頭,問道:
“我聽人說,福祿伯準備前往武威?”
謝艾沒有隱瞞,坦誠道:
“吾主相召,自當成行。”
桓熙的臉色板了起來,說道:
“這定然是出自張祚之意,福祿伯爲何還要前往?
“你有匡扶天下的才能,豈可授首一獨夫。”
謝艾長嘆道:
“好教桓公知曉,先主待我恩遇深厚,謝艾不敢生有二心,此行雖無生還可能,但也願意用自己的性命,讓涼州百姓認清奸佞。”
“糊塗!”
桓熙訓斥道:
“在我看來,你若是去了武威,那才是不忠不義之舉!”
謝艾愕然。
桓熙繼續斥責道:
“張祚之所以不敢加害張重華的子嗣,正是因爲還有伱謝艾在!
“如今張祚穢亂宮闈,欺凌幼主,你更應該高舉義旗,聯絡忠義之士,與你共同討賊,怎可輕言放棄!
“你若被害,張祚肆無忌憚,必會自立爲涼州之主!
“其人兇狠毒辣,又怎會養虎爲患,張曜靈、張玄靚定會遭其毒手!
“莫非你就是這樣回報張重華的恩情!
“九泉之下,你還有什麼面目再見舊主!”
謝艾慚愧,無言以對。
可實際上,謝艾之所以甘願赴死,正是因爲有桓熙三萬步騎在側,不願舉起義旗,引起前涼內亂。
桓熙能夠明白對方的顧慮,他當頭棒喝道:
“謝艾!對你有知遇之恩者,張重華也,而非張氏!
“你當真想要爲了保住張氏基業,而使張重華的子嗣遭遇厄難!”
謝艾猛然驚醒,他肅容問道:
“桓公若得涼州,將會如何安置先主子嗣?”
桓熙正色道:
“如何對待張曜靈、張玄靚,不在於我,而在於你。
“福祿伯若是能爲我盡心竭力,我必能使他們安享富貴,子子孫孫,無窮盡矣。”
這是桓熙給謝艾的最後機會,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還不答應,自己再是愛惜人才,喜愛忠義之士,也必須將他除去。
謝艾沒有猶豫,他當即拜倒在雪地上,說道:
“桓公不棄,艾願效犬馬之勞,只求桓公能爲舊主照顧子嗣,使其香火不絕。”
桓熙大喜,他扶起謝艾,笑道:
“今日能得子秀(謝艾字),奪取涼州,指日可待!”
衆人聞言,無不大笑。
包括此前曾對謝艾不識擡舉而感到不滿的將佐,比如鄧遐。
世人皆愛忠義之人,願意與他爲伍,尤其是得知謝艾此前甘願赴死,誰又不爲他的忠義而感動。
“還請主公稍候,艾這就爲主公獻上城池。”
謝艾拜別桓熙,單馬回到榆中。
城中將佐紛紛圍攏上來,都想要知道謝艾究竟與桓熙交談了些什麼。
謝艾對衆人道:
“桓公,當世之明主,我已投之。
“諸君倘若願意與我一同輔佐桓公,請隨我往南門拜謁。
“不願歸附者,亦不強求,請走北門離開。”
將佐們沒人離開,紛紛高呼:
“我等願隨福祿伯侍奉桓公!”
他們本就是仰慕謝艾而聚集在他的麾下,同樣不恥張祚的行爲,如今謝艾願擇明主而事,衆人自是滿心歡喜。
許久,在桓熙的注視之下,榆中城門再度打開,謝艾統率只着冬衣,不帶甲仗的守軍魚貫而出,爲桓熙獻上了城池。
桓熙對着身旁的權翼笑道:
“謝艾已降,至於張祚,不過奴僕下才,我視之如豚犬!”
隨即,領軍進駐榆中城,又分派兵力接管金城郡剩餘的金城、白土、浩亹、允街四縣。
涼州八郡之一的金城郡就此易幟。
不久,落在後頭的兩萬步卒也終於趕來榆中匯合,桓熙在榆中縣發佈檄文,將張祚的罪惡公諸於衆,聲言討賊。
檄文傳至武威,張祚驚恐不已,他最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謝艾果真引狼入室。
但張祚也不可能束手就擒,他很快將謝艾定性爲叛逆,勾結外賊,同時駁斥桓熙在檄文中對自己的指責。
張祚在武威周邊集結了三萬步騎,但並不準備主動進攻。
他很清楚,真要在正面會戰自己怎麼可能是桓熙、謝艾的對手。
尤其是謝艾,張祚可是親眼見證了對方是如何將一衆後趙大將當成經驗寶寶來刷。
張祚與他的異姓兄弟趙長、尉緝等人商議道:
“桓熙、謝艾善於用兵,形勢難以預測,爲今之際,只得堅守城池,待桓熙糧盡退兵。”
尉緝聞言,獻上一計:
“我聽說苻健與桓熙有殺子之仇,兄長可以派遣使者經由漠南東出,說服苻健襲其身後,桓熙必定引兵回援。”
張祚大喜,當即遵照尉緝所言行事。
就在涼州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桓溫的彈劾奏章也送到了建康。
臺城,正殿。
滿殿官員,噤若寒蟬。
桓溫在奏疏中歷數殷浩的罪狀,聲明,即使不殺殷浩,也得將他貶爲庶人,發配邊遠之地。
如果只是針對殷浩,衆人也無需恐懼,但桓溫聲稱將率五萬步騎東出勤王,實在讓人頭皮發麻。
在殷浩北伐失敗後,雖然逃回來了三萬餘人,但這些受到過驚嚇的潰兵,沒有一段時間來撫平心理創傷,難堪大用。
朝廷哪還有力量去抵抗桓溫順流而下。
此時桓溫已經進軍夏口,就在羣臣六神無主的時候,王坦之站了出來,主動請纓,願意作爲使者說服桓溫罷兵。
司馬昱大喜,先請褚太后下詔,將殷浩貶爲庶人,流放東陽郡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希望能夠平息桓溫的怒火。
又親自將王坦之送出建康,臨別之際,執手相告:
“晉室安危,皆繫於此行,盼君努力。”
王坦之正色道:
“卑職必使晉室社稷危而復安,不負大王之託。”
王坦之是在江州豫章郡拜謁的桓溫。
舊人重逢,王坦之恭敬行禮,桓溫面色平靜道:
“文度此行,可是要爲深源(殷浩)作說客?”
王坦之回答道:
“大將軍有所不知,太后已經下詔,將深源廢爲庶人,遠配信安。”
桓溫好不容易等到這個機會,又怎麼會就此滿足,他冷哼道:
“北方紛亂,正是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老夫常懷北伐之志,可朝廷始終不許,料想,從中作梗之輩,並非殷浩一人。”
王坦之聞言,反問道:
“此前姚襄幡然悔悟,上表請罪,太后體諒他被殷浩迫害,已經下詔寬赦。
“建康周邊如今並無賊寇,敢問大將軍東出,究竟是要勤王,還是興兵犯闕?”
桓溫勃然大怒:
“數年積累,毀於一旦,三萬將士,屍橫遍野,皆是殷浩與姚襄的罪過!
“如今殷浩被遠配,而姚襄又豈能輕縱!”
王坦之並不驚慌,他從容道:
“既如此,還請大將軍移師江北,討伐姚襄。”
桓溫啞然,他這一次只是爲了逼迫朝廷,爲自己更多撈取權力與好處,而不是真的要與姚襄在淮南決一死戰。
當然,姚襄早晚都要收拾,卻不是現在。
實際上,王坦之就是看穿了這一點,才主動請求擔任使者,前來與桓溫談判。
王坦之見桓溫語塞,繼續道:
“大將軍若能退兵,王某以身家性命擔保,必爲大將軍請督交、廣二州軍事。”
桓溫搖頭道:
“老夫無意交、廣,但願身兼江州刺史、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
王坦之臉色大變,江州是防禦西藩的門戶,而揚州更是京畿所在,怎能輕易讓給桓氏,尤其是揚州牧一職,萬萬不能許他。
更別提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職,北伐的步騎雖然折損過半,但江東水軍猶在,也正是有這支水軍的威脅,姚襄才不敢冒然渡江。
王坦之當然不可能答應這些條件,他憤然道:
“如此,大將軍儘可長驅直入,我等也只能引羌人渡江勤王!”
面對王坦之破罐子破摔,桓溫遲疑了。
實際上,現在的桓溫,早就不是當年在桓熙、袁喬的慫恿之下,敢於統率一萬精兵滅國的伐蜀英雄。
如今家大業大,桓溫想贏又怕輸,顧慮也就多了。
原時空中,桓溫第一次北伐,長安近在眼前,他卻在灞上徘徊,屯兵不前,未曾不是因爲這種心理。
當然,他也清楚,王坦之只是在危言聳聽,真要敢引姚襄渡江,無論是誰,必將承擔千載罵名。
但投鼠忌器之下,桓溫也終於改變了條件:
“江州刺史,加督交、廣二州軍事,朝廷今後不得干涉西藩軍事,你回去告訴會稽王,如果願意答應,老夫就此罷兵。
“如若不願,盡可引羌人渡江,老夫與姚襄在建康城外一決雌雄。”
如果只是交州、廣州的兵權,王坦之可以代爲許諾,畢竟現在的嶺南地區開發程度並不高,並非東晉的核心區域。
而朝廷今後不得干涉桓熙的軍事行動,這同樣可以答應,畢竟在殷浩被流配之後,朝中目前已經沒有人能對抗桓溫。
但江州刺史的歸屬並非王坦之能夠做主。
江州地處荊州與揚州之間,下轄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武昌、桂陽、安城等十郡。
若被荊州控制,西藩可以直接威脅到建康。
若被江東控制,荊州方鎮也將受制於朝廷。
桓溫此前數次企圖出兵北伐,卻被朝廷召回,之所以不敢不遵號令,就是害怕自己北上之後,朝廷以此爲由,從江州出兵,襲取荊州。
只要江州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心腹鎮守,桓溫今後也不會再被朝廷約束。
這也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正是爲了奪取江州,剪除朝廷對荊州的威脅,從此如蛟龍入海,再也不受羈絆。
畢竟桓溫也沒有失心瘋,因爲殷浩北伐失敗,就真的興兵犯闕,進攻朝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