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以人爲鏡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279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第134章 以人爲鏡

    中秋前夕,桓熙回到長安,與王猛在城外相見。

    自桓熙出巡,已有半年,桓熙見王猛面色有異,欲言又止,知道他有話要對自己說,但不方便當衆直言。

    回城時,桓熙邀王猛同乘,讓謝道韞抱着阿滿去了另一輛馬車。

    車廂內,桓熙問道:

    “先生可有心事?”

    王猛深吸一口氣,直言道:

    “猛嘗聞,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主公既然有志於涼州,縱使人才難得,也不該向謝艾許諾,將來受制於一紙和約。”

    此前桓熙派遣張石生向謝艾傳話,許諾絕不會違背與張重華的和約。

    桓熙聞言恍然大悟,原來王猛是爲了這件事情生氣。

    他並未放在心上,不以爲意地笑道:

    “先生多慮了。”

    然而王猛卻不會就此被糊弄過去,他神情嚴肅道:

    “主公欲得涼州,必將毀諾相攻,若行此事,天下人又如何能夠信服主公!”

    雖然有司馬懿指洛水爲誓,反手又食言滅了曹爽三族,但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有人將信義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王猛並非出於妒忌,桓熙與他的關係,哪是謝艾能夠比較的。

    實際上,王猛也很喜愛謝艾這樣的忠義之士。

    可桓熙的這番許諾,在王猛看來,純屬多此一舉,還給自己帶上了道義上的枷鎖。

    對於王猛的冒犯,桓熙並不生氣,當君主的,就算做不到聞諫而喜,也不該因爲忠言逆耳,而心懷怨恨。

    況且桓熙也明白,王猛今日失態,並不是爲了他自己的利益,終究還是一心在爲主上考慮。

    桓熙正色道:

    “先生應該知道,當年桓某治蜀,欲收獠人爲用,遂有求玉立信一事,豈會枉顧信義。

    “待張重華一死,武威生亂,我出兵相助,又怎能說是違背了道義。

    “屆時,控制涼州,以其幼子爲傀儡,幕後操控,再過數年,假借朝廷號令,徵召涼州刺史入朝爲官,則可名正言順佔據涼州。”

    王猛疑惑道:

    “張重華正當盛年,主公爲何就斷定他命不久矣。”

    桓熙當然不能將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告訴他,只能解釋道:

    “色是刮骨刀,酒是穿腸毒,張重華安於享樂,整日醉生夢死,其壽不永,由此知之。”

    他擔心王猛不信,又道:

    “張重華之兄張祚野心勃勃,若張重華非短壽之人,我自有辦法激起他們兄弟內鬥。

    “至於當日所言,不過是爲了安撫張氏兄弟罷了。

    “否則,桓某在側,張祚又怎敢輕舉妄動。”

    王猛聞言,終於放下心來,他爲此前的冒犯向桓熙道歉。

    桓熙卻握住了他的手,道: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還請先生做我的鏡子,照出我的得失,讓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對錯。”

    王猛爲之動容。

    回到未央宮前,桓熙走下馬車,與謝道韞一左一右牽着阿滿進門。

    阿滿如今將要週歲,已經可以學着走路了,夫妻二人遷就着他,走得很慢。

    而桓熙另一只手則摟抱着洛娘。

    沿途侍衛紛紛行禮,阿滿離開未央宮太久,好奇地打量着這裏的一切,在他眼中,一切都是新奇的。

    洛娘乖巧地摟着父親的脖子,倚在他的肩膀上,未央宮裏陌生人太多,似乎有點畏生。

    桓熙安頓好家人,又從宮中調出五千匹布,作爲給士兵們隨行護衛的賞賜。

    翌日,休息一夜過後,桓熙出城去了一趟機巧院,新式鎧甲至今沒有進展,但改良後的四輪馬車與印刷術已經捯飭出來。

    遠遠看着匠人駕駛改良後的四輪馬車在原野上演示,見其能夠自由轉向,桓熙心中大慰。

    匠人將馬車停到了面前,爲桓熙講解其原理,實際就是將前輪固定在一個獨立的活動軸上,實現自由偏轉。

    而後輪依舊固定在主車架上,用以承擔更多的重量。

    只不過無論怎麼調節,以古代的技術,四個輪子就是不如兩個輪子轉向靈活,但對於桓熙來說,這種程度已經可以接受。

    至少不用一羣人在前頭拉,一羣人在後頭推,來幫助四輪馬車轉向。

    又因爲後輪承擔承擔了更多的重量,也能夠延長前輪轉軸的使用壽命。

    桓熙迫不及待的坐上了馬車,自己親自駕駛,頗爲滿意,他當場讓人取來十萬錢,讓參與研製四輪馬車,並作出了貢獻的匠人瓜分。

    隨即又往印刷廠視察。

    此前,王猛在審視過印刷術之後,就已經在城外辦廠,印刷書籍。

    只不過在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之中,主要還是在採用雕版印刷。

    畢竟無論是木活字,還是泥活字,都存在明顯的缺陷,而鉛活字,受限於現在的工藝水平,也實在搓不出來。

    而桓熙的初衷,也只是爲了推廣教育,印刷書籍,雕版印刷已經能夠滿足他的需求。

    但桓熙還是拿出二十萬錢,用以賞賜分別研發雕版與活字,並作出貢獻的匠人。

    視察過後,桓熙迫不及待的換上了新式的馬車回到長安,由於他在出巡時,深受道路不平所困擾,於是傳信王猛,讓他在春耕之後,徵發徭役,以修繕道路爲主要工程。

    尤其是桓熙特意提到的長安往潼關、蒲阪、天水、漢中、南陽等五條路線,更是重中之重。

    在春耕以後,秋收之前,王猛在雍、秦、樑三州先後徵發二十五萬人,不分男女,全撲在修整道路上。

    工期爲三個月,由於百姓每年只要服一個月的徭役、勞役,因此二十五萬人被分爲了三個批次,在官道上幹滿一個月,才能返家。

    雖然桓熙允許輸庸代役,也就是繳納絹布,以免除徭役、勞役。

    但總會有人捨不得再多繳一筆錢,寧願來官道上幹一個月的活,畢竟給桓熙服徭役、勞役,他也不會把民衆往死裏用。

    況且,各地百姓,修的、鋪的,都是自家附近的官道,最終自己也能因此受益。

    當然,也有更多的民衆選擇輸庸代役,空出時間,在農閒之餘,織布做工,或者幹些小買賣。

    否則桓熙治下三十萬戶,又怎麼可能只徵發來了二十五萬成年男女。

    由於桓熙鼓勵生育,尤其是成年男丁,即使你尚未成家,租調都是按照一夫一妻來繳納。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規定,單身男子還是能夠承擔起賦稅,只是盈餘相較來說要少了許多。

    而對於女性來說,漢晉以來的晚婚稅也得到了保留。

    因此,桓熙治下的青年男女在成年之後,結婚意願還是挺高的。

    桓熙回到椒房殿,謝道韞正在等着他。

    見桓熙進門,她把桌上幾張寫滿字的白紙向桓熙推了過去,問道:

    “莫非夫君一直以來,是在臨摹太后的字跡?”

    桓熙暗驚,拾起一看,這不都是自己平日裏臨摹字跡留下的廢紙麼。

    但桓熙終究不是尋常人物,只見他氣定神閒的反問道:

    “我臨摹太后字跡,以作將來矯詔之用,有何不可?”

    一番話說得理直氣壯,只是從未聽說過矯詔還得專門臨摹字跡。

    大部分情況下,詔書都是由人代擬,並不一定非得由皇帝、太后手書,只需他們用印即可。

    當然了,作爲褚太后書法的資深愛好者,桓熙給出的理由足以將謝道韞糊弄過去。

    畢竟謝道韞怎麼也不可能想到,桓熙身爲臣子,居然大逆不道,敢打當朝太后的主意。

    桓熙見謝道韞不再追究,反而問起她是如何找到這些廢紙,攻守之勢易也。

    但這事真不怪謝道韞,而是這些廢紙桓熙自己藏得不深,阿滿在屋子裏滿地爬,從牀下抱着一個箱子,母親替他打開,阿滿從中找出了這些廢紙。

    謝道韞原本就對桓熙練習書法感到好奇,便從阿滿手中拿過廢紙,一眼就認出,這字跡與表姐的頗爲相似,故而疑惑。

    桓熙心中慶幸,好在自己與太后的私信藏在了別處,沒被這個孽子給找出來。

    阿滿還在朝桓熙笑着,並不知道他給父親差點惹了多大的麻煩。

    不過這事也有好處,有了正當理由,將來練字,也不用再揹着妻子。

    與此同時,戴施在獲得傳國玉璽之後,命人馬不停蹄的送往建康。

    重獲至寶,朝堂諸公無不欣喜,戴施因此進位輔國將軍。

    而殷浩的注意力卻不在傳國玉璽之上,近段時間,他一直在籠絡姚襄的五個弟弟,希望將他們收爲己用。

    如今自覺時機成熟,終於袒露心事,希望能通過他們派遣刺客,往彭城刺殺姚襄。

    想來,親弟弟派出的刺客,姚襄定是沒有防備的。

    然而殷浩並不知道,往江南送人質的事情,是出自姚弋仲臨終時的安排。

    姚襄肩負重任,尚能冒險渡河,單騎前往壽陽,他們五人也是自願南下,對兄長並不心存怨恨。

    他們表面上答應下來,但是暗中派遣的刺客,又怎麼可能真的是爲了去刺殺姚襄,反而是給他通風報信,讓姚襄小心提防殷浩罷了。

    唯有殷浩還在等着刺客的好消息。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點之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