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騎兵構想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釣魚能手字數:3267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桓熙之所以選擇擴充步兵,而非騎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二者的成本天差地別。
一名騎兵三匹馬,且不說桓熙能否騰出這麼多的軍馬。
無論戰馬還是代步馬,都要比人吃得更精細。
實際上,桓熙並非負擔不起一萬精騎,三萬軍馬的常備軍規模。
但考慮到目前的財政狀況,只得作罷。
畢竟桓熙擄來三萬餘戶河南郡百姓,也給財政帶來了負擔。
由於他徵用百姓的糧食,就有義務給他們提供口糧,一直養到明年秋收。
三萬餘戶,以每戶五口人來計算,就是十五萬人。
十五萬人嗷嗷待哺,桓熙哪來的閒錢再養五千騎兵,況且他也沒有那麼多的軍馬。
再者說了,如今桓熙的戰兵之中,看似只有五千騎兵,但還有八千匈奴弓騎聽命於他。
狼山、洛陽兩戰,已經證明匈奴弓騎足堪驅使,桓熙對於擴充騎兵,也沒有那麼迫切的需求。
正當桓熙準備離開的時候,王猛突然提議道:
“主公,依下官愚見,是否應該對騎兵的日常訓練做出調整。”
桓熙挑了挑眉,問道:
“先生有何高見?”
王猛解釋道:
“軍中目前共有三千槍騎,又有兩千騎兵兼顧騎射與近戰,在過去,這種安排自然無可厚非。
“但既然主公已經降服匈奴,有八千弓騎隨時聽候調用,下官以爲,是否應該適當的削減那兩千將士的騎射訓練,而讓他們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近戰訓練之中。”
桓熙聞言,不由頷首表示認同。
一個人的精力往往有限,在大多數情況下,全能也意味着在各方面都不夠突出。
當然,不是沒有例外,比如桓熙眼前的王猛。
軍事、政治、智謀三方面,都能躋身這個時代最出色的那一小撮人的行列,也就武力值差了點意思。
但這樣的人物終究是鳳毛麟角。
桓熙麾下這兩千騎兵,說是兼顧騎射與近戰,可單論騎射,他們不如匈奴弓騎,單論近身肉搏,又與槍騎相去甚遠。
在桓熙指揮匈奴弓騎與晉軍騎兵配合的兩場大戰中,這些全能型騎兵定位模糊且尷尬,往往在遠程打擊時,有匈奴弓騎就夠了,輪不到他們發揮作用。
而摧鋒陷陣之時,又只能跟在槍騎身後廝殺,充當不了攻堅的箭頭。
王猛之所以提議要調整他們的訓練內容,降低騎射在訓練中所佔的比重,就是認爲在有了匈奴弓騎之後,桓熙麾下並不缺乏遠程打擊力量。
反倒是光靠三千槍騎,不足以在戰場上保護匈奴弓騎。
因此,必須要加強那些全能騎兵們的近戰能力。
今日如果王猛不提,桓熙還一直疏忽了這件事情,只是他比王猛的觀點更爲激進,桓熙準允道:
“這件事情就交由先生來安排,騎射就不用再練了,今後的訓練內容,與槍騎看齊。”
王猛還只是提議削減騎射訓練量,而桓熙索性要將他們編作槍騎。
畢竟以他如今僅有三千近戰槍騎的規模,也不應該再分出本就不多的騎兵去往全能型的方向發展。
當初讓他們兼練騎射,只是因爲那時候還沒有降服鐵弗匈奴。
今時不同往日,相信有了五千精銳槍騎,必能對戰局產生更大的影響。
王猛欣然領命。
至於從州郡兵中選拔五千健壯敢戰之士,桓熙當然不會假手於人,非得自己親自主持,這是王猛也不能觸碰的禁忌。
既然王猛給騎兵規劃開了個頭,桓熙便與他說起了自己的打算:
“先生,你我都知道,將來能與桓某爭奪天下者,僅燕、虞而已。
“燕國蠶食冀州,必將虎踞河北,成爲我的心腹大患。
“我欲成就霸業,早晚都將與慕容氏開戰。
“我聽說慕容氏有一支具裝甲騎,往來所向披靡,我欲效仿,方能在東出之後與其抗衡。”
所謂具裝,指馬的鎧甲,甲騎,則是披甲的騎兵,也就是人馬皆披鎧甲的重騎兵。
具裝甲騎興起於東漢,並且將在不久之後的南北朝邁入鼎盛時期。
而桓熙的槍騎,只能算是輕甲騎兵,戰馬也並未覆甲。
一名具裝甲騎,往往需要有一至兩名輔兵或者民夫配合,幫助他們拖運人馬的鎧甲與武器。
要想成爲一名具裝甲騎,不僅對騎兵自身有着極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具備出衆的體力,以及能夠熟練使用馬槊,對於戰馬來說,也必須具有出衆的承重能力與耐力。
前燕在逐鹿中原前,曾長期與高句麗爭奪領土,而高句麗的騎兵極度重視迭甲,因此,在與高句麗的戰鬥中,前燕也建立了一支重甲騎兵。
當然,想要對抗具裝甲騎,還有其他的辦法,比如組建重步兵,以及讓人專砍馬腿。
但想要在騎兵的交鋒中取得勝利,就必須要有一支能與前燕抗衡的重甲騎兵。
王猛聞言笑道:
“主公所言,猛又如何不知,但如今涼州張氏未滅,又有苻氏在側,何必急於一時。
“倒不如等收取涼州,得其駿馬,再來組建具裝甲騎,時猶未晚。”
桓熙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點頭道:
“具裝甲騎可以在平定涼州之後組建,但機巧院的匠人們可不能讓他們閒着,我欲使他們設計新式鎧甲,務求在減輕重量的同時,又不失其防禦。”
桓熙說是這麼說,但他自己對於鎧甲的發展也沒有太多的認知,不過,這不妨礙他下達命令,讓那些機巧院的匠人們爲此絞盡腦汁。
說着,桓熙又道:
“我聽說漢末時,有一冶鐵之法,名爲灌鋼法,我願求之。
“若能如願,可在渭水之畔,設置冶鐵爐,引水鼓風以此法鍛鍊兵器,這件事情還需先生費心。”
雖然灌鋼法早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出現,但因爲戰亂的原因,使得各行各業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灌鋼法始終未曾普及。
如今在鍛造武器時,大多還是沿用西漢末年出現,而在東漢中期普及的炒鋼法。
當然,炒鋼法只是用來打製底層將士所用甲冑兵器,軍中將領的甲仗則是在炒鋼法的基礎上,以百煉法制成。
百鍊法是在炒鋼法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對鋼鐵進行反覆加熱鍛打,需要熱鍛百餘火,能夠更好的去除其中的雜質。
但費時費力,難以在軍中推廣,即便真的推廣,也只能用在具裝甲騎身上。
因此,即使是慕容鮮卑,所擁有的具裝甲騎也不過千餘人。
北宋科學家沈括將灌鋼視爲僞鋼,視百煉鋼爲真鋼,這是因爲當時民間灌鋼,往往只是熱鍛二三火,其質量自然要遜色於熱鍛百餘火的百煉鋼。
實際上,灌鋼法相較於炒鋼法,對去除雜質,提高金屬質量有着顯著的優勢。
而它所耗費的工時,又遠遠少於百鍊法,畢竟只需要二三火,就能得到質量不俗的鋼鐵,因此當灌鋼法普及之後,炒鋼法也隨之沒落。
桓熙求取灌鋼法,自然是爲底層士兵而準備。
當晉軍使用灌鋼甲仗,對上敵軍的炒鋼甲仗,也將因爲裝備精良而佔得優勢。
至於軍中將領與具裝甲騎們的鎧甲、兵器,自然是要在灌鋼的基礎上,用百煉法反覆鍛打。
由於灌鋼的品質勝於炒鋼,也將節省更多的工時,鍛造出更多的優質甲仗。
王猛對灌鋼法也有耳聞,他曾將做過貨郎,走南闖北,當然是見多識廣。
只是具體工藝和效果卻不甚了解。
不過既然桓熙將事情吩咐給了他,王猛自然不會推脫。
他不怕桓熙給自己佈置太多的任務,怕的是有朝一日,桓熙不再信任自己,讓他整日賦閒在家,空有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
與王猛商量過這些事情後,桓熙去了一趟長安府庫,從中調出十萬匹絹布送往城外大營,此時,無論是晉軍步騎,還是匈奴弓騎都在等待着領賞。
桓熙是不缺絹布的,去年入庫的二十餘萬匹還有部分剩餘。
今年的戶調,二十五萬匹絹布,也已經送來了大部分,說是秋稅,但真正收繳賦稅的截止日期卻是在十一月,因此,秦、樑二州的布絹尚未送達。
匈奴弓騎雖然不需要桓熙撥付軍餉,但徵調他們作戰,該有的賞賜不能少,否則這些匈奴人又怎麼會心甘情願的替他賣命。
這十萬匹布將由將士們一同瓜分,但凡參與洛陽之戰的,人皆得布一匹,桓熙總計徵調一萬五千晉軍,五千匈奴弓騎前往洛陽,共計兩萬匹布,而剩餘的八萬匹布,則又將領與士兵們按照各自的戰功進行賞賜。
當然,跟隨鄧羌前往蒲阪的七千將士雖然沒有投入到戰爭中,但桓熙還是爲他們準備了七千匹布。
畢竟離開長安,與家人分別,長途跋涉前往蒲阪聽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至於高王城裏的三千戰兵,他們已經安家於桓熙設立的河東郡,並未被調動,自然是不存在苦勞這一說的。
桓熙目前也有想法,計劃在擴軍之後,抽調兩千戰兵常駐蒲阪,讓他們在蒲阪安家,以隨時協防高王城。
感謝書友呵rankon的打賞,下一章在晚上十二點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