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改進農具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201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中秋之後,便是忙碌的秋收季節,一年的辛苦耕耘,都指着這段時間的收穫。

    天公作美,這一年裏,關隴地區並沒有遭逢大旱大災,而在王猛的主持下,各地官府指導百姓開挖溝渠,引水灌溉,也很大程度的緩解了西北地區降水量少的問題。

    當然,在大範圍的推廣耕杷耱技術之後,也減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成功起到了保墒防旱的效果。

    總而來說,今年是一個豐年。

    雖然不管百姓收穫多少,桓熙都定死了三石粟米的租稅,但遇上了豐年,怎麼說也是一件好事。

    畢竟民衆有了積蓄,也就有了購買商品的需求,繼而推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真要是大家窮得叮噹響,納了賦稅之後,只夠一家人餬口。

    無論桓熙怎麼鼓勵發展商業、手工業,沒有消費的需求,也是在白費力氣。

    桓熙不曾徵收商稅,就是因爲關隴地區過去的經濟基礎實在太差。

    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在經歷過兩個免稅期,以及一個新的豐年之後,只要賣力耕田,家家戶戶應該都有盈餘,商業、手工業的蓬勃發展也是可以預見的。

    桓熙在與將佐們商議之後,決定在明年開始徵收商稅,當然,最初的稅率不會定得太高,總不能竭澤而漁。

    長安城外,機巧院,治粟校尉張高平一如往常的在廂房裏品着茶。

    去年冬天,爲了推廣耕杷耱技術,他的足跡遍佈秦、雍、樑三州,回到長安之後,又被調來了機巧院當差,說是任職,其實也跟養老差不多,每天固定往廂房裏一坐,也不用他幹太多事情。

    別人都說張高平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但人家的功勞實在太大,足夠他吃一輩子。

    不是所有人都迫切地追求進步,張高平除了耕田,也沒有別的本事,桓熙總不能將他用完就丟,只得打發來了機巧院,養着他。

    同時也是讓給巧院的匠人們好好瞧着,只要你功勞足夠大,就算是今後想要混吃等死,桓熙也能給你一個體面的職位,讓你頤養天年。

    回想着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張高平滿心感慨:

    ‘還是長安的粟米養人呀。’

    所謂富易妻,貴易友,不是所有人都像王猛一般,位高權重,仍然與糟糠之妻相濡以沫,恩愛不減當年。

    張高平發跡以後,家裏的農婦自然是配不上他的,一紙休書後,他迎娶了一位士族女子,又納了一房美妾,生活別提多滋潤了。

    當然,嫁女給他的那家士族腸子如今都悔青了,原以爲他能就此得到桓熙的重用,哪知道爛泥扶不上牆。

    還在上值期間,張高平腦子裏想得都是自家的嬌妻美妾,突然聽得外邊一陣喧譁,張高平心生好奇,出門去看,原來是幾名匠人從試驗田裏跑了回來,正在與人大呼小叫的喊着:

    “成了!將軍吩咐下來的曲轅犁做成了!”

    桓熙聽說消息,第一時間帶着王猛、權翼等人敢去了城外的試驗田。

    田裏一名匠人正在向桓熙演示,按照他的指導,所設計出來的新式農具,曲轅犁。

    在犁出現以前,耒耜是主要的耕種工具,此後,隨着漢代出現直轅犁,耒耜逐漸被人捨棄。

    誠然,直轅犁相較耒耜,據有許多的優點,但其自身也存在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低下等缺陷。

    桓熙爲了展示自己對農耕的重視,曾計劃要在今年春耕時,親自下地犁田。

    當然,此後因爲要救援鐵弗匈奴,桓熙的計劃未能成行。

    但在嘗試使用直轅犁時,桓熙對其缺陷深有體會。

    無論是穿越前,還是穿越後,桓熙都不曾有過務農經歷,但他在歷史課本上聽說過曲轅犁的名字。

    當時,桓熙就交給了機巧院的匠人們一個任務,研發曲轅犁,直到今日,終於拿出了成品。

    正在田裏使用曲轅犁的匠人爲桓熙講解道:

    “將軍,新式犁具由二金九木組成,二金爲犁鑱、犁壁,九木爲犁鏵、犁底、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

    “改長直爲短曲,保留了直轅犁上的犁轅、犁梢、犁箭、犁壁等部件,捨棄了犁衡(肩軛),既縮短了犁轅,又減輕了重量,因而,新式農具克服了直轅犁迴轉相妨的缺陷,操作更爲靈活省力。

    “又在直轅犁基礎上,曲轅犁增裝了犁評和犁建,與原有部件相結合,可以適應深耕、淺耕的不同要求。

    “同時又新增犁底,使其落地平穩,深淺固定,不至於左右搖晃,農人扶犁時,也更爲方便。

    “而正如將軍所言,犁轅變曲,使得犁鏵不會入土過深,起土時,對於牽引農具的牲畜來說,同樣能省許多力氣。”

    桓熙聽他講解,雙目大放光芒,他過去不曾見過曲轅犁的實物,但匠人言之鑿鑿說起這些優點,必然是提前驗證過的。

    雖然不知道這新式農具是否就是唐代出現的曲轅犁,但這絕對是農具層面的一次重大革新。

    桓熙迫不及待的下田,從匠人手中接過新式農具,農具長不足八尺,可以單手操控,因此可以手持八尺鞭驅策耕牛。

    只是這八尺鞭揮舞起來,總感覺沒有當初用馬鞭抽打權翼時順手。

    桓熙使用過後,大感滿意,王猛繼而接手。

    與桓熙不同,王猛是經歷過苦日子的,隱居期間,也曾躬耕於華山。

    正是因爲長期使用過直轅犁,王猛對於曲轅犁的優點有更爲直觀、明顯的感受。

    “主公!此犁可抵十萬軍!下官恭賀主公,得一利器!”

    王猛大笑着說道。

    權翼聞言,也趕忙下田試用,但他不曾使用過直轅犁,也分不清兩者的區別,不過在耕牛的牽引之下,也確實感覺耕起田來,不是特別耗費力氣。

    桓熙高興之餘,又難免泛起愁來。

    就像他推行均田令,居然也被前燕給強行學了過去,在幽州用以招攬流民,恢復生產。

    無論是耕杷耱技術,還是曲轅犁,自己一旦大肆推廣,只要出現效果,周邊鄰里不可能無動於衷。

    這些東西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哪怕是曲轅犁,只要被帶走一架,仿照起來並沒有多少難度。

    既然要把曲轅犁推廣到千家萬戶,也自然不可能控制得了它的流向。

    桓熙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必須大力推廣新式農具,不能因咽廢食。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那句話,桓熙治下始終缺少人口。

    這種能夠解放生產力的新式農具,對於他來說,正好能解燃眉之急,大有裨益。

    桓熙在重賞參與研發曲轅犁的幾名匠人之後,當場下令,大肆打造,爭取在明年春耕以前,在關隴地區徹底取代直轅犁。

    同時派人將圖紙與成品送往江陵,相信桓溫在親自比較過曲轅犁與直轅犁的區別後,也會在荊、益、寧三州進行推廣。

    桓熙回到徵東大將軍府,朝廷的詔書已經送達,太后準了桓熙之請,以劉務桓爲匈奴左賢王、劉閼陋頭爲匈奴右賢王,對於有功的將士,也各有封賞。

    唯獨沒有提對桓熙的賞賜,以及否決了他設立單于臺的請求。

    只是無論朝廷是否同意,都不會影響銀川單于臺的運行。

    畢竟建康朝廷伸不了這麼長的手,干涉不了關隴之事。

    褚太后在詔書裏對桓熙擅自設立單于臺的行爲大加斥責。

    但桓熙並不惱,他知道,這不是太后的字跡。

    上次太后託司馬興男給他送信,桓熙始終留着,那也是他的珍愛之物,時不時拿出來觀賞臨摹。

    果不其然,不久,就有一封密信被從建康送來了長安。

    褚太后在信裏向桓熙解釋她的難處,並言辭懇切的希望桓熙不要往心裏去。

    桓熙注視着信上的內容,不由想道:

    她這般在意我的看法,莫非她心裏有我?

    有些念頭一旦興起,就會根深蒂固。

    桓熙取來一面銅鏡,看着鏡中自己俊美的容顏,心想,也並非沒有這種可能。

    一時間,心猿意馬起來。

    按照慣例,這種閒暇時候,本該抽空去一趟韓嫣的住處,但此刻也沒有了興致。

    桓熙記得褚太后的生辰,念及再過一段時間,將會是太后的壽誕,桓熙想了想,決定再送一份曲轅犁的圖紙與成品往建康,作爲獻給褚太后的壽禮。

    反正當桓溫推過之後,曲轅犁傳入江東也是遲早的事情,倒不如讓自己來做這個人情。

    再說了,江州、揚州百姓因此得了好處,想必也會感激自己。

    既可以討太后的歡心,又能使百姓感恩,這叫雙贏。

    桓熙同樣言辭懇切的給褚太后回了一封信,他坦言自己設立單于臺,也是無奈之舉,但他已經禁止旁人稱呼他爲大單于,所謂單于臺,只是單純用來管理匈奴事務罷了。

    信的末尾,桓熙動情寫道:

    ‘惟願陛下千萬歲,臣將盡力侍奉!’

    桓熙將回信交給來人,讓他祕密送往建康,這才鄭重地將來信珍藏。

    第一章帶到,下一章在下午六點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