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桓熙班師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372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在將鐵弗匈奴一分爲三後,最聽不得別人稱呼他爲大單于的桓熙終於決定班師。

    “大單于,此行一路保重!”

    劉閼陋頭不捨道。

    他被安排在前套平原,統率當地的匈奴部落,自然是最先與桓熙道別的。

    桓熙握着劉閼陋頭的手,動容道:

    “右賢王也要保重自己的身體,桓某期待與大王重逢。”

    劉閼陋頭趕忙搖頭道:

    “未受冊封,劉某豈敢自號名王。”

    桓熙笑道:

    “早晚的事情罷了,莫非右賢王信不過我桓熙?”

    劉閼陋頭欣喜道:

    “豈敢,小王多謝大單于。”

    桓熙無奈道:

    “你呀!都說了多少遍,不要稱呼我爲大單于,你說我一個晉人,怎麼能當匈奴人的大單于。”

    一旁的劉務桓看不下去了,自己這兄弟實在太過諂媚,簡直丟盡了匈奴人的臉。

    劉務桓帶着妻兒走了過來,插話道:

    “大單于,小王的兩個兒子仰慕大單于的威德,昨夜糾纏於我,想要拜大單于爲義父,小王不敢自作主張,特來請示大單于。”

    劉悉勿祈與劉衛辰兄弟二人面面相覷,不知道自己何時與父親提過這事。

    實際上,劉務桓並不排斥如今臣服於桓熙的現狀,他都已經依附代國十年,習慣了侍奉宗主國。

    如今能給桓熙當狗,也要比聽命於拓跋什翼犍更爲體面。

    至少鐵弗匈奴遭受欺凌時,桓熙會出面主持公道,而拓跋什翼犍只會說着他的難處,希望劉務桓能夠體諒。

    桓熙此前從未想過要收義子,劉務桓突然提出此事,讓桓熙有些猝不及防,正猶豫是否要拒絕的時候,左賢王妃拓跋氏開口勸道: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情真意切的想要認大單于爲父,還請大單于莫要推辭。”

    實際上,劉務桓的兩個兒子都不是拓跋氏所生,但作爲王妃、嫡母,這二人自然也是她的兒子。

    桓熙稍作考慮,點頭道:

    “大王、王妃盛情難卻,桓某答應就是。”

    劉悉勿祈與劉衛辰聞言,無需父母的催促,趕忙下拜,尊稱桓熙爲義父。

    桓熙自己其實也才二十歲,就收了兩個義子。

    尤其是劉悉勿祈,如今都已十四歲,只是比他小了六歲而已。

    劉閼陋頭見狀,也連忙請求桓熙能收他的長子爲義子。

    桓熙既然答應了劉務桓,又怎會拒絕劉閼陋頭,自然是一視同仁。

    沒曾想,此行還有額外的收穫,得了三個義子。

    在與劉閼陋頭道別後,桓熙騎上馬背,越想越覺得晦氣。

    此地名爲五原,正是漢末猛將呂布的故鄉。

    自己居然在這裏收義子,還一收就是三人,只希望他們能是自己的小鳳仙,而非小奉先。

    桓熙在臨行前,已經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爲所有能夠使用漢話溝通的匈奴將士賞賜一隻羊、一匹布。

    劉閼陋頭麾下的三千弓騎,三千步卒依依不捨的看着桓熙遠去,也不知何時才能繼續爲大單于效力。

    鐵弗匈奴的軍事力量,如今也被分成了三份,桓熙將會帶走四千匈奴弓騎,四千匈奴步卒。

    而劉務桓則會留下三千匈奴弓騎,三千匈奴步卒。

    後續自然會有一些將士的家屬被遷移,分別安置在三處平原上。

    桓熙沒打算留下匈奴步卒的編制,而是計劃將他們盡數劃爲弓騎。

    雖然說,不是所有的湖南、四川人都能吃辣,也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會騎馬。

    但這樣的人終究只是少數。

    匈奴步卒之所以被劃歸爲步卒,只不過是缺少軍馬罷了,鐵弗匈奴在劉務桓繼位後,主打一個和平外交,輕視了武備。

    桓熙如今是不缺馬的,在狼山之戰中,他擊潰氐族精騎,留下鄧遐打掃戰場,得了不少的戰馬,而收復沃野縣時,也繳獲了部分用於代步的軍馬。

    相信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麾下的四千匈奴步卒必能轉化爲匈奴弓騎。

    桓熙馳援鐵弗匈奴一戰,可謂滿載而歸,不僅收復鐵弗匈奴,得到了西套平原,更帶回了超過兩萬頭牛,對於關隴地區的農業來說,也將是巨大的提升。

    而新增加的八千匈奴將士,也極大的提升了桓熙的軍事力量。

    這些匈奴弓騎,並非脫產戰兵,無需發放軍餉,不會帶來太大的財政壓力。

    只要運用得當,在戰場上是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

    不像州郡兵,由於缺乏足夠的訓練量,即使帶出來,也只能作爲戰場氣氛組。

    屯田屯不出來精兵,而遊牧不同於農耕,牧民騎馬放牧,用箭矢驅趕野獸,這本就是在鍛鍊他們的騎射能力。

    在桓熙的設想裏,匈奴弓騎將會繼續專注於遠程打擊。

    而不需要他們像晉軍的兩千弓騎一樣,兼顧遠程打擊與近身肉搏的能力。

    這些匈奴弓騎上馬爲兵,下馬爲民,平時還是以放牧爲主,只是在戰時響應號召,往銀川聚集,聽候調用。

    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桓熙又何嘗不希望匈奴弓騎能具備不俗的近戰能力。

    可沒有相應的訓練量,實在不可能達到這一要求。

    況且關隴地區的財政也不足以支持桓熙再養八千脫產戰兵。

    西套平原上的匈奴人自然也是要繳納賦稅的。

    與關隴百姓繳納穀物、布匹不同,桓熙參照漢成帝時的制度,擬定牲畜稅爲百分之二,不分牛、馬、羊,一律按數量折價,每千錢交稅二十。

    爲了能讓匈奴牧民有錢納稅,單于臺每年都會在銀川派出官吏,以合理的市價收購牲畜。

    而戶調同樣是不能免的,只不過不是徵收布絹,而是收取皮革。

    遊牧民族也有繳納賦稅的傳統。

    對於西套平原上的匈奴人而言,區別只是過去給劉務桓納稅,如今是在給桓熙奉獻。

    與劉務桓等人同行十餘日,桓熙也即將離開後套平原。

    眼看已經走到了後套草原的邊界,桓熙站住腳,對劉務桓道: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大王莫要再相送了。”

    劉務桓很是惆悵:

    “今日別過,不知何時才能聆聽大單于的教誨。”

    桓熙笑道:

    “大王若是有興致,往後亦可來長安小住,桓某必當掃榻相迎。”

    劉務桓強笑着說道: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他雖然臣服於桓熙,可還是不願意離開部落,去往長安。

    一旁的左賢王妃拓跋氏出來打圓場,招呼兩個兒子向他們的義父拜別。

    劉悉勿祈與劉衛辰這對兄弟含淚與桓熙道別,旁人不知道的,還真以爲他們之間父子情深。

    在與劉務桓部分開後,桓熙率衆南下,同行的除了隨他出征的晉軍步騎,還有八千匈奴將士,以及部分被遷往西套平原的將士家眷。

    來到西套草原時,銀川城已經在修築之中,如今已是夏季,春耕早就結束,正是農閒的時候。

    此前,王猛得到桓熙的指示,便着手徵發民夫,北上築城。

    桓熙看着正在如火如荼建造的銀川城,詢問權翼道:

    “子良以爲,何人能坐鎮此地,爲我管轄周邊部落。”

    桓熙不可能長期留在銀川,畢竟長安才是他的老巢,只要委派心腹,主持單于臺的運轉。

    實際上,權翼自己就是最好的人選,但桓熙可不會讓他留下來。

    倒不是信不過權翼,而是這麼一個貼心的下屬,甚至願意放下身段爲他尋訪美女,桓熙又怎麼捨得讓他離開自己身邊。

    往後需要演戲的時候,權翼不在,自己總不能舉起拳頭,朝着王猛的臉上招呼吧。

    權翼舉薦道:

    “主薄趙俱,忠厚純良,有施政治民之能,主公若以趙俱治理西套,必能大治。”

    桓熙微微頷首,他也覺得趙俱是個不錯的人選。

    回到西套草原,桓熙也得知了中原的一些消息,包括冉閔大敗,以及張遇叛晉。

    桓熙問起權翼對於張遇的看法。

    權翼沉吟道:

    “張遇能夠搶佔倉垣,致使謝尚不能北進,說明此人頗有眼光。

    “下官與他不曾有過接觸,但想來,也是厲害得緊,主公不可小覷。”

    桓熙心道:

    ‘緊不緊,別人說了不算,要試過才知道。’

    腦子裏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張遇家的年輕繼母韓氏。

    他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婦人,才使苻健不顧一切,也要將她納爲昭儀。

    桓熙當然知道鄧羌將韓氏帶回了長安,準備進獻給自己。

    王猛早就在與他的來往書信中通報了此事,韓氏也在王猛的安排下,住進了一間別院,只有婢女侍奉,嚴禁男子登門,就連王猛、鄧羌,也不曾踏入別院一步。

    桓熙搖搖頭,將對韓氏的好奇從頭腦中趕走。

    等到回了長安,有的是機會讓自己好好結識那位年輕的繼母,又何必急於一時。

    桓熙的心思回到了張遇的身上。

    他並不重視張遇,但張遇治下,洛陽、許昌等地五萬戶百姓,卻讓桓熙垂涎三尺。

    如果能夠打敗張遇,將許、洛地區的百姓遷入關中,無疑會爲關隴的復興注入一針強心劑。

    當然,時間不是現在。

    一場長途跋涉的大戰之後,麾下將士必須要休養一陣,也得給出時間,讓軍馬多養些膘。

    下一章在下午六點,第三章還是晚上十二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