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趕赴戰場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207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桓熙從來不是一個古板的人,與石苞一戰,他採用騎兵、步兵、戰車相結合的陣型,也就是他自己口中鞏固防禦之道,而非取勝之法。

    是因爲當時他麾下就只有一千騎兵,面對後趙步騎,只能從防守做起。

    而後趙將士家眷陷落在他的手中,軍心渙散,桓熙只需保證防守,對方見不到勝利的希望,必將自潰。

    可如今的情況有了不同,桓熙攜帶二萬步騎北上,麾下有五千精騎,另有一萬匈奴弓騎聽用。

    如果將匈奴弓騎佈置在陣型之中,無疑限制他們的機動能力。

    沒有了靈活優勢的弓騎,射程又不如步弓手,等同於是在自斷一臂。

    而單獨將弓騎擺放在陣型外,讓他們遊鬥騷擾,沒有槍騎的保護,一旦被對方騎兵近身,迎接弓騎的也將是一場潰敗。

    畢竟騎射的本質,就是缺乏護甲防禦的非接觸性戰鬥。

    自古以來,中原騎兵與遊牧騎兵的戰鬥,從來都是冒着對方的箭矢近身肉搏。

    單純比拼騎射,除了那些天賦異稟之人外,無論中原騎兵怎麼練,恐怕也比不過自小長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桓熙確定了在會戰中採取主動進攻的姿態,正準備遣使前往沃野縣,與苻雄約定會戰日期、地點,不曾想,苻雄的使者率先來了。

    實際上,苻雄對於會戰的意圖更爲急迫,畢竟桓熙一方,頂着壓力的是劉務桓他們兄弟。

    而苻雄是真的有感受到隨着時間的流逝,本方高昂的士氣正在漸漸下行,而桓熙僅僅在一天之內,就初步掌控了匈奴弓騎,再拖延下去,苻雄毫不懷疑他能否徹底收服匈奴弓騎。

    來使依舊是王淵,雖然上一次當衆出了醜,但此番前來,只是約定會戰的時間、地點,並非是讓他在晉營舌戰衆人,苻雄覺得王淵熟門熟路,便許他再跑一趟。

    桓熙對於王淵,談不上喜憎,他聽王淵說明來意,淡淡道:

    “既然苻雄急於求戰,便讓他渡河前來,我在狼山之下佈陣等他。”

    王淵當然不希望戰場設在黃河以北,臨近晉軍大營的地方,否則,桓熙在戰場上見局勢不利,隨時可以退回大營。

    “在狼山之下決戰,是否有失公平。”

    桓熙聞言冷笑道:

    “兩軍對壘,哪有公平可言。

    “你回去告訴苻雄,若是答應,明日午後,我自會率軍出陣,與他以堂堂之陣,一決雌雄。

    “若是不願接受,也莫要再來約戰,且繼續僵持,直到一方糧盡退兵。”

    桓熙與匈奴聯合,相當於是在主場作戰,有鐵弗匈奴提供的牲畜,自然是不用擔心糧草的問題。

    說罷,桓熙命人送客。

    王淵渡河回到營中,將桓熙的條件告知苻雄。

    苻雄還未說話,苻萇倒也按捺不住了:

    “實在是欺人太甚!”

    桓熙不僅選在狼山附近決戰,還將時間定在午後。

    到時太陽出現在西邊,而狼山位於後套平原西北側,晉匈聯軍自然是背向太陽下陣。

    顯然,桓熙是要把會戰的時間、地點兩大優勢全都佔盡。

    正當苻萇憤憤不平的時候,苻雄卻道:

    “王淵,你再跑一趟,告訴桓熙,我答應了,明日午後,我將與他在狼山附近會戰。”

    苻萇大驚:

    “叔父!爲何要答應他!”

    苻雄沒有急於回答,只是先讓王淵離開,才與苻萇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萇兒,我們拖不起,且不說桓熙是否會在僵持期間徹底馴服匈奴人,我們還得注意拓跋鮮卑的反應。

    “遲則生變,一旦拓跋什翼犍真的下定決心,拋開國內的矛盾,出兵河套,我們遭遇前後夾擊,必將遭致滅頂之災。

    “今日答應桓熙,雖說讓他佔了些優勢,但不足以影響大局。

    “哪怕他見勢不妙退回大營,那些匈奴貴族眼看他失敗,也會倒戈相向,沒有了匈奴人的支持,桓熙退守大營,等同於身陷死地。”

    苻萇聽了叔父一番分析,終於不再反對。

    再說王淵,他再次來到晉軍大營的時候,已經臨近黃昏,在馬背上顛簸這麼多趟,險些拆了他這把老骨頭。

    桓熙聽說苻雄答應了自己的條件,便也同意明日午後出戰,王淵又只得快馬加鞭,趕回黃河南岸。

    當天夜裏,桓熙將劉閼陋頭喚來自己的帥帳,與他當面叮囑明日在戰場上,匈奴弓騎應該如何行事。

    翌日,清晨,天剛矇矇亮,狼山腳下三座大營都在生火造飯。

    弓騎大營的營門外,猙獰的頭顱還懸掛在上頭,一車車的長弓就從晉軍大營運了過來。

    匈奴弓騎們面面相覷,不知是何意,還是劉閼陋頭得知消息,出面爲衆人釋疑:

    “今日會戰,弓騎皆負雙弓,一爲騎弓,一爲步弓。”

    衆人譁然,步弓的拉力遠大於騎弓,他們之中許多人騎在馬背上,根本就開不了這麼重的弓,實在不知道爲何還得讓他們將步弓帶上。

    然而,劉閼陋頭只是用了一句話,就平息了議論:

    “這是桓公的軍令。”

    經歷過之前的事情,匈奴弓騎們都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甭管桓熙的命令有多離譜,只管照做就是。

    桓熙此番北上,攜帶了三萬張弓,其中大部分都是留作備用。

    因爲他事先也不知道自己會在河套平原與苻雄經歷多少場戰鬥,總得留足了備用的武器。

    否則步兵砍斷了刀,弓手拉斷了弓,就得赤手空拳上去與人撕咬。

    這種沒有武器儲備的戰鬥,只存在之中。

    用過早膳後,劉閼陋頭遵照桓熙的叮囑,都在讓匈奴弓騎適應晉軍步弓的拉力。

    桓熙送來的步弓皆爲一石二斗,比唐朝軍隊的制式步弓要重了兩鬥,與宋朝禁軍步弓手在考覈時所使用的步弓相同。

    宋朝軍事雖然拉胯,但宋代的弓兵還是值得稱道,由於北宋缺馬,面對遼、夏的遊牧騎兵,也逼得他們必須重視弓箭手在戰場上的作用。

    桓熙麾下戰兵,屬於脫產的職業軍人,他們不僅是吃米,每天還有肉食,衆所周知,吃肉長勁。

    雖然這麼說有點絕對,但吃肉的兵,就是比吃菜的兵來得力氣大。

    而匈奴人也是以肉食爲主,他們只是在馬背上拉不開步弓,可如果兩腳踩實了地面,一石二斗的步弓自然難不倒他們。

    時間來到正午,晉匈聯軍盡數來到桓熙麾下聽命,不僅有桓熙自己的兩萬步騎,以及劉閼陋頭統率的一萬弓騎,劉務桓也帶來了一萬匈奴步卒。

    鐵弗匈奴之中,其實也存在有許多的步卒,畢竟歸根結底,軍馬的作用集中體現在軍事價值,經濟價值遠不如牛羊。

    只有極盛時期的匈奴,才能在冒頓的帶領下,以四十萬精騎將劉邦圍困在白登。

    在哨騎回報,氐軍已經過河的情況下,桓熙趕赴戰場前的第一道命令,卻是將本方三座大營盡數拆毀。

    只留下劉務桓率領一萬匈奴步卒營造一個小營地,用以看管物資。

    桓熙邀苻雄前來狼山附近會戰,是因爲他熟悉這裏的地形,而並非是真的想要在局勢不利時,退守營寨。

    如今下令拆毀三座大營,就是要斷絕將士們的退路,免得他們在戰場上分心。

    想着就算打不過,還可以撤回營中防守。

    至於劉務桓那一萬匈奴步卒,桓熙是真的看不上眼,紀律沒有整頓不說,這些遊牧民族的步兵戰鬥力實在不堪入目,帶去戰場,提供不了幫助不說,可能還會添亂,索性留他看守物資。

    劉務桓對此並沒有異議,顯然,他也瞭解自家情況。

    桓熙在將臺之上,與此番出戰的三萬步騎作戰前的最後動員,主要還是激勵匈奴弓騎的士氣。

    對此,桓熙不吝嗇的向衆人許諾,將在戰後予以重賞,反正賞賜將士也不是他桓熙一個人應該煩心的事情,劉務桓也得幫忙想點辦法。

    將士們聞言,無不振臂歡呼,眼見軍心可用,桓熙當即率領三萬步騎東行,前往與苻雄提前約定好的會戰地點。

    當然,在大軍抵達之前,先得是哨騎探路。

    在與前涼的戰鬥中,佯裝投降張重華,致使張重華深信桓熙撤軍的張石生與郭振翅,並沒有錯過狼山之戰,他們依舊在做斥候這種刀口舔血的活計。

    只不過二人的身份與過去不同,如今也成了軍官,各自麾下有二十名哨騎。

    這也不過是桓熙派出去的數十股探路哨騎中的兩支而已。

    苻雄並沒有在戰場上預先設伏,他知道,以桓熙的才智,又怎麼可能不派遣哨騎事先探查,真要犯了這種低級失誤,那自己這些天的慎重,也顯得尤爲可笑。

    桓熙統率三萬步騎來到預定的戰場,兩軍相距二里設陣,前往觀察的氐軍哨騎回報,晉匈聯軍擺開了攻擊陣型。

    苻雄在確定這一情報的真實性後,與苻萇商量幾句,隨即命人揮舞令旗,將原本的攻擊陣型轉變爲防守陣型,想要等着晉、匈聯軍前來衝陣。

    下一章在下午六點,第三章在晚上十二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