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父子重逢(3000)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釣魚能手字數:3374更新時間:24/06/27 02:22:59
    許多事情,不能細想,當初桓熙趕走司馬勳,力薦袁喬擔任梁州刺史,如今看來,就像是爲自己鋪路。

    一年的時間,他已經通過在益州做出的成績,向世人證明他能夠主政一州之地,而在益州長史兼蜀郡太守的位置上,也更方便他衝擊梁州刺史一職。

    周撫搖搖頭,將這種荒誕的想法拋在腦後,畢竟袁喬是因病而亡,並非被人毒殺。

    在益州時,也看不出袁喬身體有恙,這世上,怎麼可能有人能夠掐算出他人的壽命。

    周撫覺得,這一切只不過是機緣巧合罷了。

    在離開成都之前,周撫向桓熙承諾,將效仿曹參故事,在益州延續桓熙的政令,上演一出蕭規曹隨。

    世人皆認爲桓溫是當世英雄,尤其是在他滅亡成漢之後,無人再有懷疑,可周撫卻隱隱感覺,桓熙的才能或許更在其父之上。

    哪怕是在待人接物上,也實在挑不出瑕疵。

    畢竟,當時就連郗超都以爲,桓熙面對周撫的提議,會選擇順水推舟,將他留在益州。

    然而,桓熙卻選擇了相信周撫,這讓本就效忠於桓氏的周撫再次感受到了信任,對桓家父子,從此更是死心塌地

    翌日,天朗氣清。

    桓熙即將離開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成都,百姓偕老扶幼,跪在門外,哭求桓熙留下。

    聽着門外的喧譁聲,桓熙狐疑的看向郗超,責怪道:

    “弄出這般陣仗,也要提前與我說一聲。”

    他是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郗超大呼冤枉:

    “此事絕非下官所爲。”

    桓熙知道,郗超不會在這種事情上騙他,隨即又將目光轉向其餘親信,衆人紛紛撇清關係,表示與自己無關。

    郗超笑道:

    “這都是主公治蜀有功,百姓不願主公離去,自發而來。”

    蜀中百姓久經騷亂,好不容易在桓熙的治下過上一年多的安生日子。

    與其說是百姓們捨不得桓熙離開,倒不如說他們害怕失去這來之不易的安寧。

    確認不是親信們搗鼓出來的陣勢,桓熙也是由衷的歡喜,至少證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但益州雖好,卻非久居之所,梁州與關中毗鄰,不久北方就將發生巨變,哪裏才是他的用武之地。

    儘管百姓們夾道哭求留下,但桓熙還是以父命難違爲由,含淚與民衆道別。

    桓熙站上馬車,對衆人道:

    “今日我雖離開,但周刺史不會更改此前的政令,諸位父老儘管放心。”

    有了桓熙這句保證,百姓這才不捨的放開道路,朝兩側分開。

    桓熙掀開門簾,坐回車廂,李媛已經貼了上來,緊緊環抱住他的手臂,將頭靠了過來。

    看得出,離開自小生長的成都,她的心裏還是有幾分不安。

    桓熙撫着她的黑髮,寬慰道:

    “有我在,無需害怕。”

    李媛點點頭,哪還有當初不情願的模樣。

    隨着桓熙一聲令下,郗超、朱序、鄧遐三人率領親衛護着馬車,穿過人羣,向城外而去。

    ......

    當初桓熙跟隨父親伐蜀,沿途攻堅克險,走得極爲艱難。

    但離開蜀地,路途可要順暢得多。

    三峽兩岸,七百裏崇山峻嶺延綿不絕,江水在羣山間奔涌,一艘大船順流而下。

    桓熙站在甲板上,目睹沿途風光,想到李白那首《早發白帝城》很是應景,正要吟詠,但仔細想想,隨即作罷。

    陪在身邊的李媛不是謝道韞,她並不喜好詩文。

    酈道元曾在《三峽》一文中記道: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此言果然不假,桓熙清晨出白帝城,傍晚已經抵達了江陵。

    船還沒靠岸,望見前來迎接的親人,桓熙高興的在甲板上揮着手。

    司馬興男也注意到了桓熙,但她的目光卻落在了一旁李媛的身上。

    此前桓溫雖然涉險過關,但司馬興男對於他們父子爭風吃醋的傳言,還是在意得很。

    畢竟一個是她的丈夫,一個是她的嫡長子。

    二人居然爭搶同一個女子,這種事情別說是司馬興男這樣的妒婦,哪怕心胸再怎麼開闊的婦人,恐怕都難以釋懷。

    然而,當真正見到李媛的容貌,司馬興男只覺得自愧不如。

    她出生皇室,也算見過許多堪稱絕豔的女子,可那些人相較於李媛,還是要差了一些。

    船剛一靠岸,桓熙便迫不及待的走下船,向母親行禮。

    司馬興男仔細打量着他,母親二人分別已經一年半,她不禁感慨道:

    “熙兒長高了,身子也壯實了。”

    桓熙笑道:

    “母親還是從前那般花容月貌。”

    司馬興男白他一眼:

    “可比不上你身邊的這位女子。”

    桓熙連忙爲母親介紹李媛,李媛欠身一禮,她雖然是氐族人,但作爲成漢公主,禮儀方面自然是挑不出毛病。

    司馬興男微微頷首,回去的路上,司馬興男邀李媛與她同車,桓熙卻不放心。

    自己母親是個什麼脾氣,他最清楚不過,萬一車上藏有利器,李媛只怕就要香消玉殞。

    司馬興男看出了桓熙的擔心,無奈道:

    “她又不是你父親的側室,我再怎麼妒忌,也不會爲難你的寵妾。”

    打消顧慮之後,桓熙也不再阻止,他去了另一輛馬車,與前來迎接他的弟弟們同乘。

    桓溫雖然沒來,但桓濟等人卻與司馬興男一道來了。

    回城的途中,司馬興男與她的女兒一直打量着李媛,看得李媛嬌羞不已,只得低下頭,躲避她們的目光。

    李媛乖巧點頭,司馬興男見她這模樣,不禁感嘆:

    “我見猶憐,何況老奴,幸虧有熙兒在,否則若是讓那老奴得手,只怕他要在成都長住,樂不思歸。”

    ......

    回到桓府,司馬興南讓人將李媛帶去桓熙的院落安置,自己則與桓熙一同去見桓溫。

    桓溫公務繁忙,因此沒有出城相迎,但此時也已經回到了家中。

    聽說要去見父親,桓濟等人連連推說身體不適,一溜煙跑沒了影。

    桓溫平素在妻子面前擡不起頭,自然而然的就要在子女面前找補回來,對他們管教甚嚴,動輒喝斥。

    母子二人來到書房時,桓熙正瞅着案上的輿圖沉思,聽見腳步聲,他擡起頭來,笑道:

    “熙兒回來了。”

    桓熙上前行禮:

    “孩兒拜見父親,父親別來無恙。”

    桓溫憔悴了許多,可見,袁喬之死對他打擊很大。

    “爲父身體硬朗得很,你無需掛念。”

    說着,桓溫招呼桓熙上前。

    廂房中只有他們一家三口,桓溫說話也少了許多顧忌,他指着輿圖上的六州之地,興致勃勃道:

    “若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我們桓家如今坐擁半壁江山,如果甘心爲人臣子,將來死後,只怕是要被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所笑話。”

    不同於華語歌壇的半壁江山,桓溫的勢力範圍比之朝廷更爲遼闊。

    桓熙還未表態,司馬興男就忍不住譏諷道:

    “你本刑家,有今日地位莫非還不知足?竟然作此非分之想,覬覦我們司馬家的江山。”

    桓溫不知道司馬興男今兒究竟怎麼了,居然這麼大的火氣。

    桓熙見狀,仗義執言:

    “母親此言差矣,天子,兵強馬壯者爲之,曹氏擁兵,所以篡漢,司馬掌權,得以代魏。

    “今日我家執掌六州之地,盛極一時,這天子之位,母親的侄兒坐得,將來孩兒莫非就不能坐?”

    司馬興男笑着誇讚道:

    “我兒好志氣,大丈夫身居天地之間,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桓溫想要說些什麼,但終究還是閉上了嘴,在司馬興男離開後,滿腔怨氣只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

    自己覬覦皇位,就是有非分之想,桓熙藏不臣之心,便是懷丈夫之志。

    桓熙見桓溫出神,問道

    “父親在想些什麼?”

    桓溫回過神來,以思慮軍國重事爲由,敷衍過去,他對桓熙道:

    “朝廷已經準了彥叔(袁喬)臨終所請,但希望你往建康走一遭。”

    會稽王司馬昱倒不是想要藉此將桓熙扣押在建康,作爲人質。

    如今他們只希望桓溫能夠安分守己,彼此間能夠相安無事即可,又怎麼會主動挑起矛盾。

    之所以讓桓熙入朝,只是想要藉機確認他對朝廷的態度。

    當初桓熙在建康時,因爲何充的評語,衆人都不曾關注他。

    如今哪怕是太后,也對桓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見上一面,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才能在這般年紀,立下如此功勳。

    桓熙對此不置可否:

    “去一趟也行,京師人傑地靈,孩兒正巧可以在上任之前,往建康招攬一些人才,只是還請父親往夏口屯駐重兵,作爲接應。”

    桓溫點頭應下,又道:

    “雖說朝中沒人敢加害伱,但還是要帶上一支衛隊同行。”

    桓熙感受到父親的關心,心中一暖,隨即又爲桓溫舉薦郗超,桓熙稱讚道:

    “景興卓越超羣,有曠世之才,堪爲父親謀主,還請父親莫以常人待之。”

    桓溫有些不解:

    “郗超是你的心腹,甚爲得力,你今後將要出鎮梁州,爲何要將他留在江陵。”

    桓熙正色道:

    “孩兒能有今日,是依靠了父親的權勢,如今父親急需人才輔佐,孩兒又怎會吝嗇郗超一人。

    “只希望父親將來能夠再進一步,此誠孩兒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