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紅薯刺客字數:1961更新時間:24/06/27 02:18:25
    程知節按住李元嬰的左手,朝他微微搖頭,不讓他摻和,親王盜墓的名聲不能要,陛下會真的生氣。花錢建樓閣再多,那也是花陛下給的錢。只要陛下沒意見,別人的意見和滕王沒有半文錢關係,有本事你們也讓陛下賞賜工匠和銀錢。

    “長安弘文館裏藏書頗多,你們可以拿雲鶴府令牌去查閱,就不要去驚擾農家大賢們了。”李元嬰沒想到匪頭出身的程知節會反對盜墓,不過想想摸金校尉那不甚光彩的名聲,又在情理之中,如今不是亂世,盜墓有傷天合與私德。“張公也要剋制下想去拜訪歸家宅邸的想法,雲鶴府土署的各項事務,可離不開你與韋三郎的主持和甄選。”

    事有輕重緩急,大不了某造假本古籍,扔在阿兄書房或者弘文館某處隱蔽角落,讓腹黑雉、李司農或者竇少府不經意間發現,進而茅塞頓開,研究出作物雜交之術。

    “喏。”張果和韋珪相視一眼,叉手一禮,恭謹地應道。

    弘文館的古籍,不是不能借閱,而是借了也沒什麼意義,農家典籍能找到三五本,都屬於僥天之幸。在儒家不遺餘力地打壓下,農家本就艱難求存,又經歷了三國魏晉南北十六國的大動盪,典籍能保存下來的數量,呵呵,若不是有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損失會更加不可估量。

    牡丹輕手輕腳地走過來,將硃色信箋放到李元嬰手邊,又默默退後。

    “……”李元嬰眉頭微皺看向硃色信箋……事情按輕重緩急,分朱緋青綠,與官服同色系。直接翻了個白眼,冷笑一聲,說道。“讓許圉師帶人去招待高別駕,就說某在廣野澤釣魚,心情不好,不見客。”

    此時的揚州都督是小八李貞,母爲燕賢妃,也就是後來的燕德妃,楊師道的嫡親外甥女,某的武孺人的姨表姐,貞觀十年封賢妃。所以武大頭上面那位劉賢妃,壓根就不存在,至於武大頭也許不受寵,但要說被同期入宮的人踩來踩去,呵呵,太想當然了。只有春花(晉陽公主原來的首席大宮女在150章封爲婕妤)那種既無家世背景,又背主不忠的人,才會被踩來踩去,踩成後宮裏的一根梅菜。

    思路又扯遠了,小八再怎麼年少不懂事(比某大一歲),也不會跑到洪澤湖去找某的不自在。原本以爲高儉退到揚州是下水道堵塞……想通了,如今看來,是爲了最近抓住某的小辮子,好成批製作小鞋送給某。

    牡丹盈盈一禮,默默轉身離開。

    疑惑地看向牡丹離去的背影,李元嬰輕敲書桉問道:“春桃,誰給牡丹氣受了?”

    “王爺,昨夜火鍋麻辣入味。”春桃將信箋收走,語氣極其複雜地輕聲說道。

    牡丹在王爺心裏,還是與別個不同的,不過是沒有唱喏,便擔心她受欺負……王爺總是忘記她那不輸裴十七的劍法,哪個會吃飽了撐的去招惹她?

    李元嬰:“……”

    “王爺,某認爲可以讓李司農去信給許皎,變相催促一下,他尋找稻米的時間有點過長。”程知節很貼心地幫李元嬰轉移話題,就是眼裏的笑意有些辣目。

    南齊書記載:林邑有金山,金汁流出於浦。事尼乾道,鑄金銀人像,大十圍。元嘉二十二年,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進兵破其北界犬戎區慄城,獲金寶無算,毀其金人,得黃金數萬斤,餘物稱是。

    梁書記載:其國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金夜則出飛,狀如螢火。又出玳冒、貝齒、吉貝、沉木香。

    “林邑多寶物,以免他錦帛動心,忘記去那裏的目的。”

    聽到林邑二字,李元嬰突然想起舊唐書上林邑的相關記載,俗以十二月爲歲首,稻歲再熟……貞觀初,遣使貢馴犀。四年,其王範頭黎遣使獻火珠,大如雞卵,圓白皎潔,光照數尺,狀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蒸之,即火燃。五年,又獻五色鸚鵡。太宗異之,詔太子右庶子李百藥爲之賦。又獻白鸚鵡,精識辯慧,善於應答。太宗憫之,並付其使,令放還於林藪……那爲甚阿兄他們的表現,都不知道稻歲再熟呢?還有那個高儉,他可是在交趾郡待過不止一年,最開始還是縣主簿……而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而後晉最南也就到鄂州(武漢附近),離最早傳入地胡建有很遠的距離不說,距佔城稻最開始傳入的時間北宋初,也差着近二十年呢!那麼,某到底該信誰麼?

    ……此時不適合想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爲崑崙!

    “滕王?”程知節看到李元嬰盯着交州那塊輿圖,眉頭越皺越緊,不知爲何心裏發毛,很小聲地喊道。

    “老程,縣主簿的職責爲何?”李元嬰擡起頭看向程知節,問道。

    程知節聽到老程二字微愣了下,嘴角隨後上揚笑道:“縣主簿掌考覈簿籍文書,糾正違法,掌印鑑,算是縣令的左膀右臂和頂缸最佳人選。”

    某爲什麼會清楚?因爲某的原配夫人便是縣令之女,至於能娶到烏水房的崔氏女爲繼室,那是某的本事,嘿嘿。

    “也就是說,他們不管縣裏的農事?”李元嬰的手指敲書桉的頻率明顯變快。

    換源app】

    韋珪轉了下眼睛,輕聲說道:“賈齊農譏諷儒家子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李元嬰:“……”

    嫩不要欺負某沒文化,那句話明明出自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然後子路回來後不啦不啦地發表一堆君臣倫理,君臣之義,站在宏觀角度指責了一番隱士的不道德。

    李淳風也曾經指責過杜四郎(169章),也不能說不對,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已。不是所有人都想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

    “王爺的意思是,交州沒有好稻?”和李元嬰打過交道最多的袁天罡,試探着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