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朝堂的笑話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一語不語字數:4100更新時間:24/06/27 02:07:38
    皇帝病後第一次上朝,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便先離開,但大臣卻並未就此離去,他們還要在宮裏處置一些朝務,並由皇帝派人監督。

    文華殿內。

    早就擺好了不少的案桌和軟墊,衆大臣可以坐下來處理和商討這些事務,有很多已經積壓很久的,三四個月和半年左右積壓的事務爲常態,有很多事情大臣都以爲皇帝給遺忘了,誰知道也只是留中不發。

    李東陽過去跟戶部尚書佀鍾討論了很久,回來時沒人跟着,在場之人也刻意跟他保持距離,以便他能去跟劉健單獨商討事情。

    李東陽將一份並不算是奏疏,只是陳報的書折,遞送到劉健面前,道:“去年內府增加白銀二百多萬兩,開銷達到一百二十六萬兩,也算是創了過去幾年之最。”

    “哦?”

    劉健對付內府的開銷一直不太清楚,聞言不由拿起來看過。

    李東陽註解道:“半數以上是從海外帶回來的,具體是從何處掠回來的,外人並不知曉。倒是聽說開春之後再派船出海,還能帶回來不少。”

    劉健臉上帶着幾分擔憂之色道:“白銀突然增加,只怕會帶來物價騰貴。”

    雖然這時代還沒有一些經濟學的概念,但貨幣增發所帶來的通貨膨脹理論,在這些傳統文臣心中,也是有個大致輪廓的,作爲治國之臣,如果連這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那他劉健也不用混了。

    “說來也奇怪。”李東陽道,“內府增加的開銷,除了基本的修造殿宇、道觀之用,剩下的都是用在軍需開支上,尤其是大批採購了軍糧,甚至還在西北收購了不少商賈開墾種植出來的糧食,但就算是這樣,今年冬天糧價仍舊維持在較低的水平,沒漲反倒是降了。”

    “是嗎?”

    劉健也不由皺眉。

    雖然內閣大臣等於是沒有正式頭銜的宰相,處理的都是國事,但本身內閣大臣並不與普通百姓的生活直接掛鉤,關於市井糧價等事情,他們也只是聽別人講,並不會親自去查看。

    李東陽又拿出一份,遞給劉健,劉健隨即也打開看過。

    “這是東廠呈報的,北方各地糧食價格,從去年春荒之後的對比變化,各種作物的價格上面都有,就算不清楚幾分真幾分假,但跟戶部那邊問過,基本與實際情況沒有差別,而且秋糧之後總結的,去年也不算是風調雨順,各處鬧災荒的情況仍舊常見,但在賑災幅度上並未削減,但就是年底……府庫存糧還有所增加。”

    李東陽說完,而已在等劉健給出意見。

    劉健道:“若是地方官爲掩飾災禍,粉飾太平,以至橫徵暴斂的話,不可接受,應當徹查。”

    “無從查起。”李東陽道,“可能是過去幾年的存糧,都在去年放出來,這可能會帶來春荒之後的糧食價格。難說。”

    仍舊沒有頭緒。

    明明糧食沒有豐產,皇帝從海外帶來那麼多白銀,本來應該導致通貨膨脹,畢竟糧食價格是最直觀的表現,但結果卻是糧食價格不升反降,百姓生活平穩,也沒出現橫徵暴斂,甚至是朝廷強行納糧的情況。

    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合理。

    “再查查。”劉健也沒什麼意見,只能是保留意見。

    李東陽點點頭道:“事還是要查的,目前還有個消息,就是開春之後,張秉寬將會在永平府等地推廣新的糧食作物,這件事可大可小,陛下已經準允,並且不打算通過朝廷來決定。那要不要……”

    這意思很明顯,我們要不要死命抗爭,不允許張周亂來呢?

    劉健也沒有給出準確態度。

    二人沉默之後,劉健突然問道:“內閣這幾日沒見過張廷勉的上奏,你今日可有見過?”

    “也未曾。怎麼……”李東陽本想問,爲什麼突然這麼關心張老頭?

    劉健道:“西北的事情上,他可說是做了一手好文章,先是參劾馬儀,帶動參劾王守仁,讓人以爲他獨樹一幟,或是掌控全局,到頭來卻是個笑話!他兒子卻是跟着馬儀出征草原,還立下軍功,現在居然要論功行賞,這是何道理?”

    劉健也惱了。

    當初要不是看張懋極力參劾馬儀,內閣也不會那麼篤定西北的戰事已休,也就不會在謝遷的問題上出這麼大的紕漏。

    而眼下劉健手上正拿着皇帝給發下來的論功行賞的冊子,今天衆大臣移步到文華殿商議事情,也主要是商量怎麼給有功將士論功,劉健想到自己被張懋晃點,自然心裏很氣憤。

    李東陽對此事倒顯得很平靜,道:“張廷勉看似深謀遠慮的老狐狸,但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屢屢貪小失大,先是坐視張秉寬崛起,而今親自領兵仍看不清楚局勢,可說是老糊塗了。這會他就算是知曉草原的捷報,又能做什麼?灰溜溜裝做什麼不知,或就被人遺忘,這會他越是跳腳,越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這種人……唉!不足與謀!”

    劉健道:“陛下此番留他在西北,擺明是要他好看。他既然不忍心將這膿挑破,那我們就幫他一把。回頭再尋人,一定要暗地裏找尋,去參劾他無所作爲老邁昏聵。”

    李東陽笑道:“這不成了痛打落水狗?”

    劉健面色帶着幾分狠辣道:“他不落水,落水的就是我們!這種人……太平窩裏蠻橫久了,見不得風浪,就算他想激流勇退,我們也要往前推他一把,都督府的恩怨矛盾,不是他想罷休就能罷休的。”

    “嗯。”李東陽點頭。

    似乎在對待張懋的問題上,二人是能完全達成共識的。

    ……

    ……

    寧夏,花馬池。

    張懋坐在那,一臉淡漠的神色,而眼前鍾德才還在宣讀詳細的戰報,有部分還是張銳親自寫的,至於一旁的柳景簡直是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嗯嗯,說說吧,臉都丟到姥姥家去了,現在吾兒都帶兵退出草原,跟大同的兵馬匯兵一處了,總不會再有什麼意外了吧?你們說說,老夫繼續裝聾作啞,別人就會把老夫那點醜事都忘了嗎?那個誰,你不是很能耐嗎?參劾這個參劾那個的,老夫以後還有臉面回京嗎?”

    張懋並不認爲這錯誤是自己造成的。

    他當然要賴着給他出主意的柳景,這會他恨不能扒了柳景的皮。

    柳景也是一臉苦惱,嘆息道:“公爺,您不都已經怪責過了嗎?今日怎就還舊事重提了?咱不都想好辦法來找補了嗎?”

    “放屁!”

    張懋一拍桌子,身子騰地站起道,“老子辛辛苦苦半輩子積累出來的名望,就這麼一朝喪,明明吾兒打了勝仗,別人卻好像笑話傻子一樣笑話老子,還讓老子感謝你不成?也就是老子現在還有重任在身,不然早就該找個地方弄跳繩子掛上去自我了斷!”

    鍾德才急忙道:“公爺,您可不能如此啊。”

    張懋本來怒氣是朝着柳景撒的,聽了這話不由怒氣衝衝瞪着鍾德才,意思是,不能如此還用你來提醒?老子不知道自己這條命金貴?

    柳景道:“現在朝廷的調令還沒來,至於您是功還是過,恐怕也不好說,要不您……親自上一道請罪的奏疏,讓陛下看在您三朝老臣的份上,將您……”

    張懋皺眉道:“你又要出餿主意?”

    “這怎會是餿主意呢?我全都是爲了公爺您好啊。您想想,這事要是您不提的話,那還不有人出來做文章?”柳景急忙道。

    張懋冷笑道:“本來老夫上疏請罪,或也是個選擇,但經過你這一說,老夫便知道此事不可取。”

    “這……”柳景也一臉尷尬。

    咋的,我提了就不好使,意思是我出的都是餿主意唄?

    張懋道:“先是把朱東暘帶溝裏去了……不對,你先把你自己帶溝裏去,當初要不是太皇太后保你,估計你自己都死了幾百回了吧?年老之後回朝,真以爲自己半輩子歷練出什麼水平來了?卻不知,下棋步步臭子,還以爲自己多能耐呢!老子就算是死,也不會再聽你的建議。”

    鍾德才也急忙道:“公爺,在下也覺得這會不能上奏請罪,或許陛下正發愁如何給您治罪,您這麼上奏了,可正中陛下下懷。”

    “對!”

    張懋道,“老子就算死,也不能認錯!老子只是就事論事,當初馬儀不聽號令帶兵進草原,難道老子不能參劾他?就算他帶了吾兒去打仗又如何?老夫參劾他的時候,避親了嗎?現在打了勝仗就覺得是老夫錯了?錯在何處?”

    柳景小聲嘀咕道:“朝中那位謝閣老,估計跟您一樣的想法吧。”

    “你說什麼?”張懋氣不打一處來。

    你居然拿我跟一個下了詔獄的人相比?

    柳景也有些不爽,這次乾脆把聲音提高了些許道:“在參劾馬總兵這件事上,公爺的確是做錯了,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您不提的話,只怕陛下會更惱怒,您可能一時半會都別想回京。”

    張懋道:“既然陛下瞧不上我,還留我在西北作甚?西北這風沙這麼大,以爲好吃好喝呢?陛下信任誰,就讓誰來!”

    “公爺……”

    就在張懋發牢騷時,外面傳來傳令官的聲音。

    “有屁快放!”張懋的脾氣也不好,完全沒有紳士風度。

    傳令官聽張懋在裏面發脾氣,都不敢往裏面進,急忙道:“有京中的旨意傳來,說是讓您繼續留守在寧夏,傳信的人已經進軍營了,您要不要出去看看?”

    “什麼?”

    張懋張大嘴,差點以爲自己聽錯了。

    柳景面帶驚訝之色道:“大同的戰報剛傳來,陛下留您在西北的旨意就到了?看來……陛下是早有準備啊。”

    “哼!”

    張懋又怒瞪柳景一眼,隨即快步出營帳而去。

    ……

    ……

    入夜。

    戲樓內,張周在會見張永。

    張永笑眯眯道:“陛下留英國公在寧夏,對咱是好事,京營上下如今提到公爺您,無不帶着敬仰,都說當世沒人能超過您的,就算是古往今來,您也是頭號的謀臣和將帥,天底下帶兵之人,誰能與您相及呢?”

    張周道:“這話不能亂說。我靠的不是出謀劃策,更多是提供了個新武器,還有給他們提供了個平臺而已。”

    “平臺?是木臺……還是戲臺?”張永還不太理解。

    張周笑道:“我就是個戲班的掌櫃,把唱戲的人帶上戲臺,表現在他們個人,我只是作爲旁觀者。他們有了成績,會往我臉上貼金,我也就跟着沾沾光而已。”

    張永急忙道:“公爺您可真是自謙了,那一個個的,哪個不是您慧眼識珠給栽培起來的?要是沒您,敢說這朝中沒一人有這能耐。”

    “呵呵。”張周只是笑了笑。

    成者爲王,現在大明各處都在打勝仗,張永要巴結他,自然會處處說他的好話。

    奉承話雖然聽起來彆扭,但聽久了……連張周都覺得,伸手不打笑臉人,誰會把這樣一個說好話的人給拒之門外呢?

    “既然英國公回不來,公爺,來年京營的採辦等事,可就由您來做主,初步的預算,來年京營在軍械等開銷上,大概是十三萬兩白銀,如果再加上糧餉等,來年大概是需要用到三十萬兩開外。”

    “哦,挺多。”張周點頭。

    大明的賦稅主要還是收米糧,白銀收入在二三百萬兩,加上米糧大概大概就是六七百萬兩的價值。

    京營開銷只佔到大明朝廷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也算是比較合理的。

    張永道:“但若是來年開春,陛下要御駕親征的話,這銀子就不夠了!先不論能不能打出去,就說籌備一下……多造一些軍械,那就需要增加一倍都不止。戶部肯定是指望不上的,這大冬天的,聽說鐵礦和煤礦的產量都下來了,開春之前要造個火器什麼的,估計也要多耗費不少呢。”

    張周笑道:“張公公果然是有先見,有準備之人。”

    “沒辦法。”張永道,“陛下先前的確是說過,要準備在開春出塞征戰的,這一出征,怎麼也要籌備個二三十萬兵馬的糧草、軍械和輜重,就算是京營,怕也要調出五六萬人,如果再從各處徵調一些,就怕不夠。”(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