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撐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一語不語字數:2229更新時間:24/06/27 02:07:38
    出征陣容在二月中下旬到三月之間,就已奔赴往偏頭關、延綏駐地榆林衛等所,大明正式進入到弘治十年的“戰爭模式”。

    三月底,京師接連下了幾場雨,顯得風調雨順的。

    這天謝遷打着雨傘到了戶部,由新任的戶部尚書佀鍾出來迎接他,並迎進了衙門內。

    “……直隸周邊都在防災……”佀鍾順口提了一句。

    謝遷將傘放在靠門的地方,問道:“還是因爲雹災?”

    “是。”佀鍾道,“這不剛發了上諭,說是北直隸周邊或有雹災等,讓各地都做好防範,開春後這幾場雨水看起來聯綿,但於春糧播種後也未有多大的滋潤,若是江河湖的水不足,只怕中原各地還是會有旱災出現。”

    張周預警了順天府周邊的雹災:“(四月)癸卯,順天府、薊州及直隸肅寧、藁城、棗強、清豊四縣風雨冰雹交,下斃人畜傷田禾。”

    有死人的災情,張周怎麼也是要預警一下的。

    但其實張周也沒想到,各級衙門有將這種預警擴大化的跡象。

    說直白點,就是有點防災過甚了。

    謝遷嘆道:“一連幾年,這旱災怎就沒個頭呢?張某人他再神乎其神,爲何卻沒有將龍王給招過來?”

    佀鍾急忙道:“這可說不得,今年黃淮還在防共工之災呢。”

    顯然在朝中很多話是忌諱,也是因爲皇帝信這個,佀鍾會覺得謝遷有點口無遮攔,隨便就說一些“說不起”的話。

    謝遷坐下來。

    佀鍾讓兩名戶部的主事把一些公文案牘給拿過來,其中有提到西北的錢糧調運等,還包括了新任宣府巡撫劉大夏對於錢糧的籌措,而謝遷過來的目的,就是瞭解劉大夏上任後的一系列上奏。

    “宣府的儲備不足。”佀鍾趁謝遷在看地方公文時,提醒道。

    “嗯。”謝遷沒擡頭,繼續低頭看着,點點頭,“過去這一年,光是宣大這一線,幾場戰事打下來,若是宣府府庫到現在還能充盈,那就怪了。這幾萬石糧食是怎麼回事?”

    佀鍾湊過去看了看,道:“這是對之前官山一戰將士的獎賞。”

    謝遷皺眉道:“不是另行獎賞?怎還動到了宣府的積存?”

    佀鍾道:“是這樣,因爲王德華在偏關時,領宣大一線兵馬出征馳援新建伯,在戰事後有將士歸府等事上,需要錢糧安置,因爲銀錢等調運需時日給朝廷審議,便調了宣府的幾萬石糧食,用以安置軍民。”

    謝遷面色不悅道:“只是出了一趟兵,就拿了幾萬石糧食回去,有沒有背後的私相授受?”

    這意思是,不會是因爲王瓊升了戶部侍郎,所以才有這幾萬石糧食的賞賜?拿朝廷的糧食來賣人情,這事有點過。

    佀鍾補充道:“此事有陛下的御旨,另外司禮監掌印蕭公公也曾專門提過。所給的都是推陳出新的舊糧,宣府巡撫劉時雍上任後是提過這件事,但陛下沒加理會。”

    劉大夏作爲馬文升舉薦上來的,現在卻在宣府主持糧草,有點給張周、王守仁、王瓊這個派系找麻煩的意思。

    但劉大夏畢竟纔剛到任,無論他有什麼意見,皇帝肯定不會站在他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

    讓你是籌措糧食的,而不是讓你算舊賬,何況還是已經成定案的舊賬。

    謝遷道:“長此以往,宣府的府庫也會成了內府的帑幣,如果一道御旨就能從宣府調運糧食出去,那還不如將所有的錢糧都貯壓在京倉內。此風不可長啊。”

    佀鍾似乎也聽出來了。

    謝遷就是來給劉大夏“撐腰”的。

    光靠劉大夏去跟張周、王守仁這條線上的人爭,是有點蚍蜉撼樹的意思。

    但如果朝中一衆老臣出頭的話……當然也不能出頭太明顯,就是要暗地裏支持,這是爲防止皇帝產生激烈的抵觸情緒,這就需要謝遷爲代表的內閣大臣等,時不時在暗中發個力什麼的,以整頓等名義,暗中幫劉大夏一把。

    佀鍾很清楚自己在朝中的定位,他不屬於新派,意思是戶部現在主要還掌控在劉健爲首的傳統派系手中。

    佀鍾點頭道:“是該如此,那就找人奏上一奏,不如再請陛下將這批的安置糧改成銀錢,以西北出兵用糧要有所儲備爲由,把糧食改調往延綏……您看如何?”

    “嗯。挺好。”謝遷點頭。

    不改變皇帝賞賜的目的,只是把賞給偏頭關出兵將士的糧食,重新換成銀錢,重新經過一遍審批,把已經落實的賞賜再改成虛的……

    皇帝以爲自己賞賜了,但其實將士手上暫時什麼都得不到,要再等個一年半載,這批賞賜再以折色的方式發到將士手中。

    既找了麻煩,還不露痕跡。

    謝遷突然就覺得,佀鍾比之周經這樣的老油條,在操作環節上就很對路子。

    “別讓張秉寬知道了。”謝遷提醒道,“陛下那邊倒好說,現在陛下只看重出征河套的結果,銀錢和糧食幾時散下去,陛下也不會過分苛責。但要是張秉寬出面,事或就不同了。”

    防張周如防賊。

    佀鍾道:“是。”

    隨後謝遷再查看旁的公文案牘時,跟佀鍾商議時,好像也就沒先前那麼刻意迴避,言語之間也輕鬆了不少。

    ……

    ……

    西山。

    張周這兩天都在西山監督往西北調運軍械,軍械並不是運往延綏,或者說朱暉領兵出征所用的那批,之前都已經籌備完畢。

    現在要運的,都是往大同運送。

    如果說現在宣府是作爲大明在西北的糧食中轉站,而王守仁作爲宣大總制所駐守的大同,則作爲西北的軍械武器庫。

    “四十門炮,加上一千六百杆火銃,只能裝備個一兩千的人馬,會不會……少了些?”

    張周身邊,是陪他一起來,作爲皇帝特使的司禮監太監韋彬。

    張周笑道:“積少成多。這次運的炮,不是普通的輕炮,射程可不近。”

    這次要由張周親自來監督,是因爲運出去的炮都是線膛炮,也是大明第一批的線膛炮,火銃仍舊是滑膛的的燧石銃,不過張周已經準備改進爲線膛,只是還需要時間。

    韋彬道:“聽說這次還調了不少的工匠去大同。”

    張周笑着點頭道:“大同產煤,可不比西山少,煤質量更高,只是那邊生鐵的運送還不成氣候。如果再過兩年,能打通一條從京師到山西的有軌鐵路,那時候大明的西北跟京師之間,可就算是聯繫在一起了。任重而道遠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