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噩耗來得如此不恰時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一語不語字數:5392更新時間:24/06/27 02:07:38
    雖然張周沒明說楊廷和在家鄉是會守制,但跟直說也沒什麼區別。

    “你是說,介夫在蜀中會染病?再或是家中遭逢變故?”

    王鏊皺眉。

    這就好像是詛咒別人一樣,張周作爲大明的文人,能直接跟皇帝進這種言嗎?

    皇帝竟也會聽?

    張周道:“實不相瞞,先前是我跟陛下提到,楊侍講或會遇到家庭變故,陛下以仁孝治天下,才提出讓楊侍講兄弟二人回鄉省親,若一切都如我所料,只怕是……事已發生,楊侍講逗留蜀中,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再出山的。”

    “是何變故?”王鏊在思忖之後,還是問出口。

    換了別人這麼說,他連問詢的可能性都沒有,這麼離奇扯淡的說法,還堂而皇之拿出來說,以後是不想跟楊廷和於朝堂相處了?還是說張周不在意自己的清議?

    張周嘆道:“以我所料,或是其母親重病,以至於……唉!王學士,非要直說嗎?”

    王鏊考慮了一下,最後搖搖頭。

    這次張周的話更直接了,就明確告訴,是楊廷和的母親要病故。

    “秉寬,若真如你所言,事實乃如此的話,介夫回到蜀中必定會感念陛下的美意,但若是不然……事情再傳揚出去,只怕會令你……唉!”

    王鏊面對這麼個奇葩的“學生”,也是很無語。

    就沒見過張周這樣的,居然提前預言了別人身在幾千裏之外的老母親可能會變故,讓人家回去省親,結果省親途中還搞出《大明會典》,明確就是擺了楊廷和一道。

    張周道:“王學士不必遮掩,若是要回稟於內閣三位閣老的話,儘管直言。既然做了,何必要遮掩呢?”

    王鏊望着張周,沒再說什麼。

    感情上,他還是願意幫張周遮瞞的,但現在連張周自己都好像一點都不在意,他王鏊反而有點不會做事了。

    ……

    ……

    翰林院內。

    下午在等候消息的謝遷,一直到天黑之前,才見到了匆忙而回的王鏊。

    等王鏊將自己見張周的過程大概一說,謝遷怒而起身道:“這算什麼?妖言惑衆?並以圖私利?”

    謝遷不知該怎麼去評價張周。

    如果說是妖言惑衆,好像影響到的只有楊廷和一個人,本來以爲張周是爲了幫王鏊上位,現在看起來王鏊跟張周壓根就不是一夥的,只有個名義上的師生之名而已。

    可現在張周卻因爲《大明會典》的事,好像是得到了切實的“私利”。

    王鏊反問道:“若是介夫在的話,對於編撰《會典》之事,會起到多大的助益?”

    “嗯?”

    謝遷也怔住了。

    謝遷本來還很惱火,他大概跟劉健他們一樣,篤定張周把楊廷和調走,是爲了方便謀求《大明會典》編撰上的功勞。

    但王鏊作爲旁觀者,也就明確提醒他。

    就算楊廷和留在京師,修《大明會典》也不會有進度上多大的差別,反而可能會讓楊廷和與翰林院一同聲名掃地。

    現在還可以說,看,是因爲楊廷和回鄉省親了,耽誤了進度,不然的話我們修的一定比張周那小子快……

    騙鬼嘛,鬼話說出來之後,大家心安理得就好,事實如何另當別論。

    “那於喬,這份上奏,閣部是否還要提交呢?”王鏊問一句。

    現在連王鏊都隱約開始傾向於,相信張周的話,可能張周真沒有什麼惡意。

    謝遷道:“濟之啊,秉寬就算是伱在江南選出來的貢生,你也不該偏信於他。”

    此時的謝遷是想提醒王鏊,你站隊可一定要明確,不能當牆頭草,一邊跟我們合計大事,一邊卻又想在心中相信張周那小子的鬼話。

    若你意志堅定的話,是不該問出到底要不要提交上奏的。

    王鏊嘆道:“見過秉寬之後,倒覺得他態度誠懇,並不像在無的放矢,且事後思忖後也難想出他這麼做有何惡意。單純是爲《會典》,卻也能解釋爲,他是不想令介夫捲入其中。”

    謝遷見勸不動,搖頭道:“此事你不要過分擔心了,閣部自會有所主張。明日朝上,你也就不必代表翰苑說什麼了。”

    ……

    ……

    謝遷回去後,就找劉健和李東陽商議對策去了。

    即便入夜,內閣值房裏仍舊燈火通明,三人在研究上奏的事,還有來日朝堂上的對策。

    “……既不能令朝堂中人知曉有張秉寬修《會典》之事,還要讓陛下同意召回介夫,不引起朝中臣僚的懷疑。賓之,這恐怕是需要你多加籌謀了。”

    謝遷對此其實也有些無力。

    他看起來是不認同王鏊的話,但王鏊那些言辭,還是在他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他理性去想,就算是把楊廷和召回來,對事情能有多大的幫助?

    或者還不如跟程敏政講和,讓程敏政來幫着修書呢,論修《會典》的專業程度,程敏政遠在楊廷和之上。

    李東陽似對此也不是很有把握,嘆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

    ……

    當夜,城內江淮商館的某處客房內,人頭攢動。

    陳家女正在跟手下的婆子、掌櫃等人,商議競標修建偏頭關關城的大事。

    “……朝廷在修築關城上,是會動用邊軍將士和徵調的役夫,並無須從外招募人手,只要將貨轉交過去便可,工部之前放出的風聲,京師左近提供的木石料一概是走京倉,會跟戶部做對接,都督府負責採辦和運送,京營士兵協同期間,有不少人活動於英國公府,想通過英國公競投此標……”

    陳家女聽着手下的彙報,她心裏只在盤算一件事。

    那就是陳家的家業是否能撐得起這麼大的一筆生意。

    最後由她出來做總結。

    “諸位,我陳家在江淮,是靠行鹽起家的,後來鹽引變革,京師勳貴佔窩嚴重,普通商賈就算鹽引在手,也無法從鹽場支兌官鹽,逼着我們只能改變經營路數,南京權貴根深蒂固,上百年來早已固化無從下手,便也只能從京師尋個出路。”

    陳家女說明了他們陳家目前的困難,是從糧開中法變革,再到江南做生意被人欺壓開始的。

    北上發展,並不由她個人主觀意志所決定。

    手下一名姓黃的掌櫃問道:“京師這裏權貴更多,這裏怎可能會有更大的出路?”

    陳家女道:“權貴也分三六九等,就算是王公,與今上之間也分親疏遠近,如今我們正尋得一個好的機會,能拿下這次的生意。賺了可以令諸位從此之後在京師扎穩腳跟,就算敗了也無多少損失。你們中多數人都是跟我陳家做官鹽買賣多年的老夥計,此番是否共同進退,就在諸位自己的選擇了。”

    “少東家,若真有好事的話,也輪不到我們吧?”

    “是啊。”

    “再說了,您有何能耐,能承接這麼大的生意,至少要調動十萬兩銀子,就算是把我們這些人的身家都加起來,也不夠啊。”

    下面的人還是有疑慮的。

    也有人直接提出:“跟以前一樣,跟在那些權貴身後喝口湯,不是挺好的嗎?何以要自己衝在前?想吃肉非得是猛虎才行,我等也不過都是小角色。少東主可要三思。”

    “對對對……”

    陳家女道:“你們是不相信我陳家官場中的人脈嗎?我陳家好歹在南京行商多年,跟成國公府、應天府等衙門都有來往,此番競標之後,朝廷會將現銀及時調撥,我等不過是先行採購一批底子。有徽商的買賣契約爲引,進購木石料只是一句話的事。”

    在場沒人說話了。

    “機會擺在眼前,若是有想參與其中的,便留下,若不想的就此分道揚鑣,再與我陳家無關!”

    陳家女態度很堅決。

    下面的人議論紛紛,雖然他們疑慮頗多,但他們畢竟是跟着陳家混飯吃的,多數都是跟着陳家女父親在商場打拼的老部下,見識過陳家作爲徽商鹽商代表家族,最輝煌的時候。

    所以當陳家女拿出破釜沉舟的架勢之後,還是有不少人選擇留下。

    似乎是想跟陳家共渡難關。

    ……

    ……

    “小姐,到現在我們一共湊了四萬兩銀子,有一萬多兩還是抵押了江南的產業所得來,希望生意不要有何損失。”

    手下的婆子就是個帳房,算是陳家女的“顧問”。

    陳家女在昏黃的桐油燈之下,看着一本本的賬目,嘆息道:“若我們採購的木石料等,朝廷不收,也沒人能吞得下這麼大的一批物資,回頭必定是要被賤賣的。怎可能會沒有損失呢?”

    “那小姐,我們爲何還要採購?不能等競標之事落實之後,朝廷的銀子到了,我們再以此來採購嗎?”

    婆子也不理解。

    陳家女道:“不可能的,如果我們手頭上沒有足夠的貨物,連競標的資格都沒有,何況我們手上的貨越少,回頭跟人採購時,受到的刁難也會越多。空手套白狼的事,以我們的實力還做不出來,但若是這一次的生意做成了,以後再想這麼做……就不再難了。”

    婆子點頭道:“小姐,這就是所謂的萬事開頭難吧?”

    “我們已經不難了!”

    陳家女道,“有曾經成國公府二房的夫人,也是安邊侯夫人相助,還有家父曾在戶部和工部中的舊友活動,另外還有……那個人的鼎力相助,我們就算拿出五成的利潤給他,也是值得的。這一次,我們不計成本,就算是有小虧,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

    “我就是想讓別人看到,陳家不是東山再起,而是再創輝煌!在京師這滿地豺狼的地方,我們照樣可以立足!再過幾天就要競標,我會去跟那位安邊侯夫人朝夕相伴,這邊的事就交給你了!”

    “小姐,有事怎辦?”

    “有事去通知於我,但有些話不要在那位夫人面前說。她不該卷進來!”

    婆子苦笑了一下。

    不該卷進來?人恐怕早已被你卷進來了吧?

    ……

    ……

    翌日午門朝議。

    大臣們都是早早到來,三五成羣在那說着什麼。

    朱祐樘對於文臣算是比較仁厚的,大明的文臣在弘治年間也是得到了有明一朝以來最高的尊重,這些文臣多也能感受到這種禮遇。

    只有很少的人,能感覺到一股很大的危機正在逼近。

    攪動浪潮的人,自然就是張周。

    “……奏疏留在我這裏,已找人去跟司禮監的戴公公打過招呼,他走之前,會從我這裏拿走,進呈給陛下。”

    說這話的人是劉健。

    劉健也只是把王鏊叫過來,跟他說明有這回事,都沒把半矇在鼓裏的樑儲叫來加以告知。

    本身內閣三人已經商量好了。

    提出張周所修的《大明會典》需要時間來校對修正,並提出招楊廷和回京,並給出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來完成一切……劉健感覺這是在用自己身爲“宰相”的權力,跟皇帝做最後的抗爭。

    正說着,但見張周邁着很輕快的步子,跟隨蕭敬到了午門這邊來。

    張周每次進出宮門,都至少有司禮監太監級別的陪同左右,途中看樣子還有說有笑的,連劉健等人都無此待遇。

    引得在場的大臣會多看幾眼。

    “已跟秉寬招呼過,他承諾不會跟陛下提請《會典》之事。”王鏊道。

    李東陽道:“即便不提請,只是提到隻字片語,也會令我等很被動。”

    王鏊皺眉看着李東陽,心想,你這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嗎?張周說了不提,你居然以爲他來參加朝議,就是爲了暗示皇帝有成本的《大明會典》存在,故意讓我們翰林院難堪?若他真這麼腹黑的話,早早不就把這件事公之於衆?還用這麼婉轉來找我們商議校對的事?

    “準備朝議吧。”劉健不想計較張周來午門的目的。

    本來沒有張周的事,張周是不該來的,連劉健也怕張周“先下手爲強”。

    哪怕張周跟皇帝提兩句,有關要加快《大明會典》編撰進度的事,不提任何一句他自己修書,也會讓內閣和翰林院完全陷入到被動挨打的地步。

    ……

    ……

    朝議開始。

    當天張周果然壓根就沒打算出來說話,因爲他來參加朝議,完全是因爲朱祐樘告訴他,今天可能要跟內閣的人商量一下《大明會典》的署名落款情況。

    無論是張周,還是朱祐樘,都沒有要把這部書據爲己有的意思。

    皇帝也覺得,若就說這部書是張周單獨編撰的,那以後翰林院的人都不用混了。

    但若說這件事不去記張周的首功,不按照張周的一些需求來達到目的,就輕易把功勞分給翰林院的人,朱祐樘也是萬萬不會答應的。

    說白了,還是要扯皮。

    保全你們館閣出身大臣的名聲,但同樣也要爲張周謀取到足夠的政治利益。

    這才是皇帝的目的。

    “……諸位卿家,朕剛收到一份謝表。”朝議到臨近結尾,劉健也趁機摸了摸自己懷裏的那份單獨面奏,準備在事後交給戴義時,皇帝突然發話了。

    在場的人都很好奇,誰會上什麼謝表呢?

    在大明,謝表屬於特殊的上奏模式,基本是不用“關白”於內閣的,內閣只是作爲顧問層,不同於宰相,不需要每件事都先過內閣再呈送到皇帝處,而皇帝的賞罰旨意等也無須全都通過內閣下發,封駁的權力也並不在內閣而在六科給事中。

    這份謝表具體是什麼,在場是沒有人知曉的。

    朱祐樘將謝表交給了戴義,一擡手,意思是讓戴義來說明情況。

    戴義嘆道:“是這樣,先前陛下準了翰林侍講兼左春坊左諭德楊廷和,以及新進中進士的弟弟楊廷儀二人,回鄉省親,並賜馳驛而行。終於在兄弟二人回鄉之後,見母葉孺人,相守五日之後送終。楊氏一門,楊春,會同葉孺人之子,廷和、廷謙、廷玉、廷平、廷萃、廷儀、廷簡、廷宣、廷賓、廷實,一同上表謝恩……”

    楊廷和祖父楊玫,原配郭氏生二子楊遠和楊政,皆都早亡。

    楊玫繼娶羊氏無子,三娶熊氏,生三子楊春、楊惠和楊哲。

    楊春是成化十七年進士,官名不顯,如今尚在世,歷史上一直到正德十一年才病故,楊春可說是非常能生,年歲最大的是楊廷和,已有四十歲。

    楊春正妻葉氏,還有側室王氏,一共生了十二個兒子,但王氏的兩個兒子楊廷歷和楊廷中並沒有資格聯名上表謝恩。

    楊廷和剩下這些弟弟一個夭折的都沒有。

    此話一出,在場大臣皆都目瞪口呆。

    皇帝先前把楊廷和兄弟倆調回家鄉,所有人都覺得皇帝這是在故意打壓楊廷和及傳統文官派系,故意讓楊廷和讓出翰林學士的位置,交給王鏊,但現在他們才意識到,原來皇帝這麼做是“煞費苦心”,真就是揹負了大臣們的不理解,去成全楊廷和的孝心。

    當戴義將楊春和楊廷和父子幾人一同撰寫的上表宣讀完畢之後。

    在場鴉雀無聲。

    朱祐樘道:“噩耗傳來,朕也痛心不已。朕並沒有得到地方官府的上報,也並不知這位葉孺人病重的消息,乃是有人提醒於朕,要讓臣子多盡於孝。朕才這麼做的,先前有諸多人不理解於朕,還望諸位卿家明白,朝堂之事固然重要,帶先要修身持家,方有資格治國安天下。”

    “臣等謹記!”

    在場大臣心中一萬個媽賣批,卻都趕緊行禮領命。

    連生死都能提前預知,居然說提前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家中有父母尚在的臣僚,以後不用等家裏報喪了,皇帝讓你回家你就該心裏有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