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誰稀罕做親王的老丈人

類別:女生頻道 作者:空谷流韻字數:2413更新時間:24/06/27 02:03:53
    從喜峯口一路北上,到了青城附近時,十二歲的信王朱由檢,已經在鄭海珠的實地講解下,弄明白了大寧鎮的軍事重要性。

    北接遼河上游,能夠獲得豐沛的農業與畜牧業水源。

    東邊與大凌河、廣寧、遼陽形成不間斷的防線,互爲援引。

    西面連着大明九邊重鎮的宣府。

    南望燕山長城。

    對長期受困於北方遊牧民族邊患的漢人王朝來講,大寧草原這塊地界,就是歷代北虜侵略者的軍事基地與資源供給中心。

    遼、金兩國都將大寧作爲國都之一,元代將大寧放在遼陽行省治下,仍作爲自家政權在北方的軍政樞紐,充分揭示了大寧的重要性。

    正因此,明帝國的建立者朱元璋,才會從一個最具血勇與進擊精神的開國皇帝的視角,丟掉長城固邊的局限性認知,寧可冒險僱傭朵顏衛等異族鐵騎,也要讓大寧鎮處於漢人政權的統治下。

    幾百年後的這個秋天,進入塞外遼闊天地的朱由檢,結合鄭師傅攤在他面前的軍事輿圖,暢想太祖爺當年在腳下這片土地上安置五萬明軍雄師,於草原朔風中,頭一回感受到了血脈僨張的豪情。

    但當開口與鄭海珠討論時,少年親王的口吻裏,又帶上了對自己那位祖先朱棣的隱約抱怨。

    “鄭師傅,這樣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永樂爺怎地說不要就不要了?”

    “因爲爭皇位,”鄭海珠並不準備斟酌辭令,而是直截了當地回答學生的問題,“永樂爺當年是燕王,揮師南下,攻伐建文帝,害怕駐守大寧的寧王,抄他的後路發動攻擊,就策反了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不但發動兵變、囚禁了寧王,還挑選出這些蒙古人裏的精銳,編入燕軍,一路打進了南京。江山易主後,永樂爺將大寧鎮的草原,賞還給蒙古人,長城之外,就不復是大明治下了。”

    朱由檢聽完,張着嘴愣怔片刻,忽然露出狐疑之色:“不對。”

    “怎麼不對?”鄭海珠溫和地問。

    朱由檢轉着眼珠道:“那些蒙古人肯給咱大明賣命,肯定是因爲糧餉賞賜發足了,否則,他們幹嘛不往西邊去投靠他們自己的族人?既如此,他們助永樂爺打了勝仗後,就應該越發求着給咱當差、拿犒賞,而不是要回大寧周遭的草原、做回喪家之犬吶?”

    鄭海珠露出讚賞的笑容。

    這位在此世或許當不成“崇禎帝”的信王,依然多疑,未必是壞事。

    只要看待問題不蠢、質疑得有道理,假以時日,或可成爲鎮守一方的賢王。

    鄭海珠遂拉開車簾,看着外頭的廣闊草原道:“不瞞殿下,這丟了大寧都司的原委,我初聽之下也是存疑,前歲開始,因復建事宜,將究竟探得深了,更是相信,大寧和周邊諸衛所,並非在永樂爺時就完全被廢棄了。直到景泰年間,朝廷還禁止蒙古人進入大寧衛鳩佔鵲巢,這說明,起碼那時候,天子和朝廷,都還是將大寧視作大明疆土的。但到了嘉靖爺時,東邊的科爾沁、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南侵西進,我大明又出不起人和錢經略好關外的這些地界,大寧鎮,才漸漸荒蕪失守的。”

    朱由檢雙眉緊鎖,眼神卻專注地聚焦,顯示出聆聽的認真與同步思維的運轉。

    待自己的老師說完,朱由檢輕嘆一聲:“說到底,還是得有銀子和糧食。那些蒙古人,也沒錯,咱不給人發餉,他們憑啥聽命於咱們?”

    鄭海珠點頭道:“所以,殿下此番到大寧後,就會看到,黃御史他們,是怎麼做的。”

    又走了兩日,官家車隊終於抵達大寧的城關。

    黃尊素與馬祥麟,早已在城外二里處迎接。

    黃尊素與東邊那位守着廣寧城的王化貞一樣,領的也是巡撫邊鎮的實職,掛右僉都御史的名頭,目下官居四品,雖然與鄭海珠胸前的補子一個花樣,但外放的官員,和中央直屬的部院一把手,還是有差距的。

    但識於微時的多年交情打底,黃尊素渾無芥蒂。

    他向朱由檢行過臣禮後,難得抹了素來示人的古板尊容,轉向鄭海珠,與這位老友笑道:“鄭寺卿新官上任,頭一處巡按之地,就選在大寧,黃某和馬將軍,誠惶誠恐。”

    鄭海珠也笑:“沒什麼好惶恐的,方纔已在幾個小衛瞧見了,收成還行,尤其是番薯。”

    黃尊素會心。

    前歲他被委派到大寧鎮時,鄭海珠雖向他保證,自己一定會利用御前奏對的機會,令戶部和工部不對大寧的募兵和復建欠餉欠費。

    但同時,鄭海珠更是立馬實幹,向徐光啓請教後,出資從松江請了些稼穡好手,送到大寧,教馬祥麟的營兵們怎麼種番薯。

    這玩意兒比稻麥都好伺候得多,乃饑荒剋星,在塞外先種起來再說。

    此番前來,見到大寧鎮外圍的拱衛軍堡,已經出現頗有生機的村落民居,平民打扮的百姓穿梭其間,其中很有些是扛着番薯筐子的。

    鄭海珠當然高興。

    當初在山海關,杜鬆在她跟前擺老資格的時候,第一句就是提醒她解決那麼多人吃飯的問題。

    有地方從政經驗的黃尊素,以及養兵經驗的馬祥麟,自也將此視作頭等大事。

    尤其馬祥麟,因也是老友相見了,不必多假寒暄辭令,此刻更是直接接過二人話茬道:“不過,光是吃番薯,也不行。阿珠,若灤河周遭的地裏出糧不夠,大寧一帶的主糧,還得靠商賈運進來。”

    “沒錯,商路通達,人就餓不死,”鄭海珠指指立於身側的張燕客,“三公子這樣的浙商,和常公子那樣的晉商,把銀子、棉布、絲綢、茶葉,堆到大寧來,糧商們,自然也會聚攏過來,以糧換物、換銀子。糧價平穩的話,軍士們手裏的餉銀,換糧食養家,應是夠的。不過,成爲第二個張家口的話,也意味着,會成爲韃子如鯊嗅血、趕來劫掠的目標。”

    鄭海珠說到此處,看向正左顧右盼、一臉新鮮勁的朱由檢。

    朱由檢意識到鄭海珠是在說給自己聽,忙應聲道:“師傅說得對,若聖上將孤改封此地,孤一定盯緊東夷。”

    黃尊素和馬祥麟,原本就對信王也一道來,覺得詫異,此際聽朱由檢出言,更是吃驚。

    短暫的驚訝後,卻是驚喜。

    大寧比不得南方那些稻粱豐足的藩國,天子和朝廷不可能沒數。若地位僅次於太子的朱由檢就國大寧,勢必意味着,戶部乃至天子內庫,都會有銀錢財物流動一些過來。

    這五皇子又是鄭海珠教出來的,目下看來尊師有加,應不至於像福王那般昏庸吧?

    然而,辦過接風宴,回到宅中的馬祥麟,一聽妻子張鳳儀轉述了鄭夫人白日裏抽空與她說的事,登時黑了臉。

    “鳳儀,且不說兩個孩子相差九歲,就看他老朱家那些藩王,哪個不是一堆妃子的?我馬祥麟的寶貝女兒,什麼好人嫁不到?若挑不到好的,我養她一輩子,作甚讓她去伺候宗藩?”

    馬祥麟就像這世間多少命中註定的老丈人一樣,說起未來女婿,那張臉,比吃了敗仗還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