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章 不必灰心

類別:女生頻道 作者:空谷流韻字數:2034更新時間:24/06/27 02:03:53
    鄭氏商號所在的胡同口,左府的僕從躬身行過禮後,駕車離去。

    黑暗中,老秦迎上來,喚了聲「夫人」,再衝盧象升打個拱,小心道:「申末還未見夫人回來,大牛去皇城探問了……」

    鄭海珠道:「都傳開了吧?其實,就是和幾個芝麻官槓了三兩句,不是什麼大事。你先回屋去,我與盧公子還要敘話。」

    老秦聽話地退下。

    「象升,」鄭海珠在已經無甚夜寒的空氣裏駐足,輕聲問道,「心裏有話,就講,不要藏着。藏久了,會變成刺。」

    悶了一路的盧象升,仍是踟躕了須臾,才開口道:「不論在六部衙門前,還是在左公府邸,我,都應該說得更多些。」

    鄭海珠笑了,現了寬慰的語氣:「一個人吵不過,但多個幫手就吵贏了,也只是淺薄的歡喜而已,何足掛齒。況且,你本也是東林門下,不便……」

    盧象升打斷鄭海珠,口吻沉硬起來:「我入東林時,他們不是這樣的!」

    鄭海珠反倒更平靜了:「象升,書院講學,和入朝爲官,乃兩碼事。書院裏,聲聲入耳的,都是‘君子喻於義"。可一旦君子們穿上官袍,心心念念的,都是‘權柄不能讓"。若我是你們東林派那幾位居高位者,也會擔心,旁門別派來染指權力。」

    盧象升黯然:「就算互生提防心思,也不能不分是非,更不能,像今日這樣,這樣……」

    他一時不知如何措辭。

    鄭海珠淡然道:「樊宏那樣的人,你們東林有,齊楚浙黨也有,好比打仗時的馬前卒,好比唱戲時的開場鑼。其實,馬前卒和開場鑼,都不算多麼可怕,因爲都在明處。楊公和左公,今日也是打開天窗說亮話。」

    盧象升雙眉擰得更緊:「楊公和左公,的確都不是蠅營狗苟的小人,更是國朝幹臣,左公去歲治理京畿水務,移種南方稻穀,還卓有成效。」

    鄭海珠點頭:「是的,所以,我並不認爲楊公和左公品節有虧,更不會對他二人心生怨懟。」

    盧象升卻搖着頭繼續喃喃:「爲官時的光明磊落的氣力,像這般用給蒼生社稷不好嗎?若變得唯鶴亭先生馬首是瞻,今天鬥這個,明天鬥那個,豈非比齊楚浙宣的,還更像黨?」

    鄭海珠感知着盧象升越來越複雜的情緒。

    她能理解,這種情緒,實則比當初馬祥麟得知被建文帝後人們欺騙時,更爲澎湃。

    因爲那不是一次陷於外人陰謀詭計的悔恨,而是對素來的精神導師的信仰懷疑。

    鄭海珠看着眼前青衫磊落的年輕人,這暗夜裏的人影,彷彿忽地換了時空,成爲多年後那個鎧甲裏穿着孝服、戰死疆場的悲情將軍。

    不能把這樣好的人,留給趙南星他們。

    但此時此刻,她不必說出「沒錯,你們東林早已成了黨,你若不喜,就***」這樣的話。

    太着相了。

    聰明的人,正直的人,不需要流於口舌的火上澆油,他們會從越來越多的事實中,看到真相,躍出那些豎起信仰與理想的旗幟、實則由個人崇拜與翦除異見編織的牢籠。

    「象升,回去歇息吧。我沒事,和打***比,朝堂物議,算個啥呢?若咱們能伴着皇長子去泰山,你正好瞧瞧山東的民情風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接下來,第二日,第三日……鄭海珠哪兒都不去,坐在商行裏,看老秦帶着夥計們盤貨,或者,看石月蘭聽越來越多的賣婆來報帳。

    而在後院深處,領完任務的李大牛、花二和陳三妮他們,很快收拾好行裝。

    他們依着夫人最新的交待,上了京杭大運河的客船,分別

    往山東和南直隸去。

    到了第五天,宮裏來人了。

    熟臉,曹化淳的乾兒子,姓紀,任職司禮監。

    紀小公公年輕,話功卻老練,恭恭敬敬又滴水不漏地,就讓鄭海珠明白,六部衙門風波的翌日,萬歲爺便知道了。

    中年天子又不傻,當即問王安,朕是不是一朝欠下東林那份輔弼上位之功,就要用放逐身邊所有新老貼心人來還?包括他王安?

    王安和聲勸了一回,又說會將此事與首輔葉向高提一提,畢竟葉閣老處事不偏激,多少能剎一剎目下京中東林們的銳氣。

    朱常洛這才氣順些,讓內侍以東李娘娘賞賜皇子女師傅爲名,過來看看鄭師傅。

    鄭海珠遂在謝恩之後,將暫避鋒芒、陪皇長子去泰山的想法,與紀小公公說了。

    紀小公公本就是替王安和曹化淳來問問鄭海珠接下來的想法的,遂爽直地提議道:「夫人落筆吧,紀某帶回宮裏,呈給王公公。此事又不是國策大計,還需禮部奏報內閣票擬、再司禮監批紅的。」

    紀小公公前腳剛走,黃宗羲後腳便到。

    少年先忿忿地罵了幾聲樊宏,才說正事:「姑姑,父親有事相商,邀姑姑明日午膳。」

    「哦,」鄭海珠略帶揶揄,「不會又去那個什麼鶴亭樓吧?」

    黃宗羲擺手,認真道:「姑姑,父親說,他以東林有樊宏之流爲恥。嗯,肯定也不會在鶴亭樓敘話,而是由那位作東的前輩定的地方,在承恩寺附近,清淨得很。」

    鄭海珠好奇:「哪位前輩?」

    「工部營繕司郎中,何士晉,何公。」

    「也是東林門人嗎?」

    「是的姑姑,不過,何公絕非趙公那樣迂闊古板的。父親說,何公想聽你講講濠境、月港還有蒙古的商貿事。」

    鄭海珠的嘴角揚起來。

    即使親歷過糟心事,她仍未改變自己的看法:不管哪個黨派,都不會是鐵板一塊。

    東林中着名的實幹家,這不就出場了麼?

    宴請地點選在承恩寺旁……

    那是已經搬遷了的王恭廠舊址附近。

    如今身爲工部郎官的何士晉,在含蓄地表達他的善意。

    「好,欣然前往。對了,能多帶一人吧?盧公子也去可以嗎?」

    黃宗羲合掌笑道:「姑姑不提,何公也要請盧公子的。何公與盧公子,都是南直隸宜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