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四十一章 坐而論道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幸福來敲門字數:2201更新時間:24/06/27 01:50:37
    臥房內,王安石心底雖想看看章越此書到底寫得什麼,但他還是道了一句:“莫怕又是縱橫之學吧!”

    王安石出言素來直言不諱,縱橫之學是王安石批評蘇軾,蘇轍的那一套。

    說他們兄弟二人的文章,就一事論一事,通篇無其要。

    就事實而論,王安石批評是有點道理的。二蘇的策論文採斐然,稱得上字字珠璣。不過他所有策論都看完後,你會對二蘇的策論有個很模糊的印象。

    那就是二蘇的政見到底是什麼?

    每一篇策論都在論事,就一事一事,篇篇都只能拿來當作考場上的應試文章來看,當然縱然如此也是滿分作文那等,可是總結在一起就是有術無道。

    不過二蘇那時候那麼年輕,寫出這樣文章已不容易,王安石這話未免有些文人相輕。

    但文章一定有個‘要’在其中,可以總領全篇的,就是論語而言就是一個‘仁’字,理解了這個字去讀,就篇篇破也!

    而中庸呢?

    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讀起,他拿着食指在嘴中沾了沾,便動手翻書頁。

    他看書極快,稱得上一目十行隨口問道:“中庸之要是什麼?”

    章越道:“中庸實稱中用,中用的中便是允執厥中的中。”

    王安石擡起眼皮飛快地看了章越一眼,允執厥中被韓愈推崇列入道統說,成爲儒家十六字心傳。

    “中庸之要是中?”

    章越道:“中不過是果而已,論語主仁,孟子主性,中庸主在於一個誠字。”

    王安石微微點頭,如果章越說中庸之要在於一個‘中’字,他就直接將書給丟了。

    後人讀中庸視作‘庸常’和‘保守’之意,甚至望文生義爲‘折衷主義’。其實庸就是用的意思,中庸不是又中又庸,而是中用,或者說是用之中。

    中就是不偏不倚,什麼叫不偏不倚?就是主觀與客觀要符合。以末爲本,才是折衷主義和調和主義。

    中庸的本是什麼?就在‘誠’之一字。

    王安石對此深以爲然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正如孟子所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頓了頓王安石一面看書一面問道:“故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主張性善之說,孟子也主張性善,然而荀子卻言性惡,而楊子(楊雄)主張人性善惡混,你怎麼看?”

    中庸主張誠,誠即率性而爲,那麼人性的根本呢?

    於是人性善良之論就來了。

    章越知道王安石在三經新義裏主張的是揚子之說,他認爲人性善惡混同,也是說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

    王安石可謂講得很貼切,但還是有問題的。

    因爲不考慮客觀,只講主觀。

    章越道:“在下之見與丞相相同,不過又略有不同。人有窮時也有達時,窮時易向惡,達時易向善。江洋大盜也可孝之父母,李世民有違人倫,卻也功蓋天下。”

    章越的話說白了,人的善惡是看條件,也看對象的。

    人在資源短缺時便羣體陷入內鬥,資源富足時就友愛互助。

    比如末日文有句經典名言,亂世先殺聖母。

    人都快吃不飽肚子,禮義廉恥的標準就很容易放低,人與人之間相互爭搶。但是一旦衣食無憂,別說人了,連小貓小狗都照顧得很好。

    大部分人的善惡與客觀的資源多少密切相關。這也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意義。

    同時也看對象,無惡不作的壞人對母親卻是極孝,這並不矛盾,對於大多數人他是惡的,對於母親他卻是善的。

    同樣李世民對兄長和弟弟就是惡的,但他卻對天下人卻是善的。

    所以李世民不是一個好兒子,好弟弟,好哥哥,但卻是一個好皇帝,這就是對象不同,善惡也不同。

    王安石見章越對他的性善惡混同進行了進一步的闡發,也是認同地點點頭,他在文中的註疏處,也正好看了這一段話。

    王安石道:“窮則益堅,不食嗟來之食,似顏回那樣安貧樂道的,怎能言之?而爲富不仁的也大有人在。”

    “若依你這麼說,由誠字而發,矇昧於性,那麼道德二字何在?”

    章越道:“這便是知善知惡是良知。世儒所教的善惡道德,不少實逆人情而爲之。所倡的其中都藏着一個大患於己,而其所不許的,其實都爲違背道德者提供了好處。”

    說白了有些道德提倡你幹的,都藏着個坑等着你,反而有些道德不許,其實是裏面有個好處卻偏偏不分給你。

    這恰恰不是中庸。

    王安石道:“那麼中庸,便是依時依物麼?”

    章越道:“不僅於此,歐陽公曾言自誠明,不勉中,不思而得,如此再依時依物,簡而言之便是順勢而爲!”

    比如內卷和躺平,比如雞湯裏說通過996達到人生巔峯,所以瘋狂地卷,沒有方向努力。

    或者就是直接躺平,放棄治療。

    要麼就是卷又卷不動,躺又躺不平,一會兒卷一會兒躺,最後在卷和躺之間做仰臥起坐,弄得苦不堪言。

    說到這裏都是一把淚,章越也是過來人。

    治國也是如此,無論是桑弘羊還是王安石說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其本質都是從民間壓榨資源至朝廷,最後完成鞭撻四夷的目的。變法說白了就是卷。

    但國家和人一樣,哪能一直996呢?

    而司馬光,富弼幾十年不言兵事,被動地等敵人上門抄家。這就是吃不了變法的苦,就要吃捱打的苦。

    躺平後果更不可取。

    而躺和卷其實還有一條路,這條路稱爲長期主義。

    什麼是長期主義?

    不爲眼前的利益所驅動,也不要憑空定一個大目標,杜絕一日曬三日寒,也不要朝秦暮楚,走一條自己適合的路,雖短暫看來會失去很多,但長遠而言絕對划算。

    很多人看見所謂成功人士,整日向對方取經。

    其實成功人士並無什麼祕密,無非是將一件事長期堅持,並做到極致,最後量變到質變。

    治國也是這般,治大國者如烹小鮮,無須大刀闊斧,大動干戈,只要順應規律便可。

    沒有人是單純靠996成功的,選擇要大過努力。

    如何選擇?唯有自誠而已。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