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九章:奇蹟和襲擊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4770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被德國人發現之後,英法聯軍的撤退就遭到了重大的影響。

    反應過來的德國政府立即命令裝甲部隊繼續進攻,同時也讓戈林所率領的德國空軍不斷的騷擾敦刻爾克港口,襲擊停留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船隻。

    7月11日,經過短暫休整的德國裝甲部隊重新對里爾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英法軍隊和德國在里爾附近展開了激烈進攻,當天雙方的傷亡數字突破了5萬人,墜毀的飛機也超過了200架。

    受到德國重新進攻的影響,敦刻爾克撤退的士兵數量也重新進入了低谷,全天只有不到1.3萬人成功撤離。

    在撤離的途中,還有超過15艘大型運輸船隻和數十艘小型民用船隻被炸燬。

    經歷了連續兩天的激戰,敦刻爾克到里爾一線的英法聯軍只剩下十萬人左右。

    之前的40多萬軍隊,順利撤出的士兵人數高達28.7萬人,已經是相當誇張的數字了。

    這十萬人的安全已經危在旦夕,英國內閣政府經過研究決定,爲了這十萬人在進行最後的奮手一博。

    新建第一集團軍的4個軍的編制是一樣的,由4個步兵師、2個炮兵師和2個機械化師組成,放棄了騎兵的編制。

    這是已經答應好的事情,阿瑟自然也不會反悔。

    1936年7月13日,英國海軍發動了最後一次撤離行動。

    在送走了遠征軍之後,阿瑟召開了國防部會議,商討接下來對島國的作戰計劃。

    一次性撤出超過7萬人,對大英帝國來說是十分困難的挑戰。

    同時,菲律賓、加裏曼丹也各自派遣了20萬名士兵,正在不斷的向着港口集結。

    僅用14天的時間,並且是在德國人的眼皮子底下撤離了超過33萬名士兵,這絕對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接下來除了亞眠到蘭斯的第二道防線之外,直至巴黎的第三道陣線,都將沒有任何武裝力量能夠抵抗德國的進攻。

    再加上13日當天撤回的5萬名士兵,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一共挽救了超過33萬名英法聯軍士兵的生命,這對英法的總體戰略是十分有意義的。

    從地圖上能夠看出,除了色當還在堅守之外,法國人所謂的第一道防線,也就是法比邊境已經全面被德國人攻破。

    首先是國防部長托馬斯所彙報的澳大拉西亞軍事總動員情況。

    這次撤離行動動員了英法境內的所有船隻,甚至荷蘭一部分民用船隻也加入了撤離的部隊當中。

    而這次撤離的目標十分誇張,在敦刻爾克至里爾一線留下3萬人殿後,剩下的7萬多人全部在撤離的計劃當中。

    在我們新軍的編制中,經過國防部和下屬各部門的商討,決定採用最新的混合編制。

    13日當天夜裏,在這個西方人視作不祥的日子裏,在英國海軍的保護下,在英法聯合空軍全力的奮戰下,最終成功撤回了超過5萬名士兵。

    於是在第二天也就是7月15日,由第3軍、第6軍和第8軍組成的澳大拉西亞遠征軍共計20萬名軍隊浩浩蕩蕩的向着各港口前進。

    “陛下,截止目前爲止,我們已經動員了超過42萬名士兵。目前這42萬名士兵已經初步組建爲新建第一集團軍,共有第10軍、第11軍、第12軍和第13軍的編織。

    也正是在這一天夜裏,德國軍隊正式攻破了里爾,已經對敦刻爾克實現了全面包圍。

    但沒辦法,如果再不放手一搏,等到德國人攻克里爾,這10萬人的軍隊可就一個也救不回來了。

    但奇蹟歸奇蹟,里爾和敦刻爾克的接連告破,已經代表了法國人面臨相當嚴重的危機。

    1936年7月14日,在完成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第二天,英國大使威廉和法國大使卡塞爾緊急求見阿瑟,並且請求澳大拉西亞立即派出軍隊支援法國。

    步兵師和炮兵師的編制和正規部隊一樣,每個步兵是1.6萬人,新建第一集團軍每個軍共計擁有6.4萬名步兵。

    而在2個機械化師的編織中,我們採取了1個主戰坦克師和1個機械師的編織。主戰坦克師將全面裝備我們的主戰坦克,少量裝備履帶式火炮。

    機械師將大量裝備卡車和摩托等機械化設備,並且擁有履帶戰車、少量的輕型坦克和履帶式火炮。”國防部長托馬斯詳細的彙報到。

    阿瑟點了點頭,對於新建第一集團軍的編制沒有異議。

    實際上,這所謂的新建第一集團軍的編制,就是在阿瑟的建議下,國防部進行商討之後所改革出來的結果。

    通過德國在歐洲所創造的優秀戰績,讓全世界的國家都明白了兩個事實,那就是騎兵的衰弱和坦克的崛起。

    雖然並不否認騎兵在某些特殊的地形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在正面的戰場上,騎兵在面對坦克時,往往只有被屠殺的局面。

    當然,或許在面對島國那樣以鐵皮坦克出名的國家的時候,或許會有其他結果。

    但澳大拉西亞並不缺少鐵礦,哪怕是輕型坦克,裝甲也是完全可以抵擋騎兵部隊的。

    更不要說中型和重型主戰坦克,強大的火力和優秀的裝甲防護能力,哪怕站着讓騎兵部隊打,騎兵都沒有任何辦法。

    除了騎兵衰弱和坦克崛起的事實之外,德國在閃擊戰中普遍採取的步坦協同作戰方式,也得到了澳大拉西亞的重點關注。

    在一戰中是沒有步坦協同這個作戰方法的。因爲一戰的坦克趴窩率太高,坦克在戰場上一動不動,坦克後面的步兵也就成了活靶子。

    但20多年後的現在,各國的坦克技術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比較鮮明的一點,就是坦克的故障率已經大幅度降低,並且已經成了各國的主力部隊之一。

    德國之所以在歐洲大殺四方,除了德國軍隊能夠悍不畏死的發動進攻之外,德國裝甲部隊帶給其他國家的衝擊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法國之所以在和德國的作戰中處於下風,除了法國人在戰前的畏懼心理,以及對於馬其諾防線的依賴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法國對於裝甲部隊並不重視,裝甲部隊的數量遠遠沒有德國那麼誇張。

    其實想想也不奇怪。法國和英國相比,明顯是在一戰中遭受傷害更大的那個國家。

    一戰帶給法國人的傷痛本來就很大了,一戰後期的美國大流感,帶給了法國人火上澆油一般的悲痛。

    好不容易用十多年的時間走出一戰和美國大流感帶來的陰影,經濟危機又緊接着爆發。

    法國那剛剛恢復的經濟和工業再一次遭到沉重的打擊,也讓法國人徹底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成爲世界霸主的希望。

    甚至就連法國人一直吹噓的歐洲霸主,水分都是很大的。

    如果法國人真的是當之無愧的歐洲霸主,法國爲什麼還要主動的修建馬奇諾防線,而不是再次將德國這個手下敗將打怕呢?

    法國動用了大量的預算修建馬奇諾防線,在陸軍和海軍方面的投入自然也會降低。

    戰爭爆發到現在,法國都沒能擁有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這也是法國軍隊面對德國軍隊節節敗退的原因。

    如果不是英國空軍及時支援法國,光是憑藉法國人那飛機數量,明顯不是德國和意大利的對手。

    而在二戰中喪失了制空權所帶來的影響,自然也不用多說。

    1936年7月17日,澳大拉西亞第一批運輸向英法的物資成功抵達法國南部港口馬賽。

    英法對這批物資還是比較重視的,因爲這批物資不僅擁有40萬支步槍、2225門火炮和120輛坦克,還擁有220架飛機、550輛卡車和1200輛摩托。

    當然,英法肯定不是無償獲得這批武器裝備支援的。

    根據阿瑟和英法大使的約定,這批武器裝備由英法自由分配。英法也將根據各自獲得武器裝備的比例,按照低於目前市場價20%的價格,向澳大拉西亞支付武器的購買資金。

    雖然給英法打了八折,但澳大拉西亞肯定是不會虧的,甚至還會大賺一筆。

    要知道,現在的武器價格相較於澳大拉西亞生產這批武器裝備所處的和平時期,已經上漲了至少30%。

    這還是因爲戰爭持續的時間不長,各國武器裝備消耗的數字都不大的原因。

    伴隨着戰爭的持續,各國對武器裝備的空缺和需求越來越大,到時候的武器裝備也就會越來越值錢。

    當然,不管什麼情況,澳大拉西亞都不會虧。

    除了支援給英法的步槍,機槍和火炮這些裝備都是最新生產的之外,坦克和飛機全部都是澳大拉西亞庫存的落後產品。

    當然,和英法最先進的坦克和飛機相比,其實也算是目前歐洲一流的科技,拿來打這場戰爭完全可以。

    這些坦克和飛機,對英法來說就是解了燃眉之急。

    爲了撤退那30多萬的軍隊,英法在敦刻爾克到里爾一線,已經損失了超過500架飛機。

    雖然兩國國內也都在不斷的生產着武器裝備,但一個強大的國家從和平狀態完全轉變到戰爭狀態,明顯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至少英法的經濟狀態轉換相較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明顯是要慢很多的。

    澳大拉西亞本來就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可以說是半戰爭狀態。

    在阿瑟宣佈戰爭之後,澳大拉西亞的各行各業都動員了起來,迅速向着戰爭狀態轉變。

    悉尼和墨爾本的一部分服裝廠已經被臨時徵召,迅速轉變成了生產軍服的車間。

    一些靴子的生產廠,也在政府的號召下,修改自己的生產線,轉變爲軍靴的生產商。

    阿瑟在國內的號召力,讓澳大拉西亞對於戰爭狀態的轉變十分順利和迅速。

    但英法明顯就沒有阿瑟這樣的人物,來統籌調度,並且號召全國的民衆和企業了。

    甚至哪怕是現在,英法國內都還有相當一部分主和派的聲音。如果不是和德國已經爆發了實質性的戰爭,而且民衆也開始轉變爲主戰派,恐怕這些主和派還要搞出一些事情,讓國家變得不是那麼穩定。

    說回澳大拉西亞這邊。

    從6月26日開啓登陸戰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0多天的時間。

    在登陸戰開啓一週後,也就是7月3日,菲律賓和加裏曼丹軍隊終於頂住了島國軍隊的壓力,穩穩的佔領了海灘,並且向着琉球地區最大的城市那霸挺近。

    這一週的時間,菲律賓和加裏曼丹的軍隊承擔了大量的傷亡,死亡人數都突破了7萬人,總傷亡人數更是接近20萬。

    但能夠明顯感覺到的是,經歷了這場戰爭的洗禮,菲律賓和加裏曼丹軍隊的戰鬥力都得到了明顯的加強。

    如果用現在的軍隊再進行一場登陸戰,這支軍隊的傷亡應該能減少一部分,並且能用更少的時間完成這場登陸戰。

    既然已經初步完成了對軍隊的錘鍊,克裏斯蒂軍長自然沒有任何理由再拖延下去了。

    1936年7月23日,在第9軍軍長克裏斯蒂的命令下,澳大拉西亞正式開始了對琉球的全面進攻。

    雖然空中的轟炸比以往更加猛烈,但島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轟炸。畢竟他們所面對的只是菲律賓和加裏曼丹的軍隊,地面部隊的壓力是很小的。

    克裏斯蒂軍長所需要的,也正是島國人這樣的麻痹大意。

    7月23日晚上8點,100多架Sop-34運輸機運輸着數千名澳大拉西亞士兵,向着琉球羣島比較重要的城市那霸,還有那霸北部的港口前進。

    經過這一週多的戰爭,澳大拉西亞也初步摸清楚了島國軍隊在琉球羣島上的部署。

    琉球羣島最重要的兩個地區,就是那霸和港口了。

    正面戰場大約擁有兩個師團的兵力進行防守,那霸和港口附近各自駐紮着大半個師團的兵力。

    雖然防守還算嚴密,但駐紮在那霸和港口的這兩個師團,其實就是兩個不具備太多戰鬥力的丙種師團。

    登陸戰才決定着琉球羣島的生死,在登陸戰中防備澳大拉西亞軍隊的,就是那兩個真正具備戰鬥力的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

    這次的空降除了運輸6000多名士兵之外,還會運輸一定數量的火炮和機槍,幫助這6000多名士兵在成功偷襲城市和港口之後,按照地形組建一定的防禦陣地。

    菲律賓的阿帕裏距離琉球羣島1100公里的距離。這也代表着,Sop-34運輸機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時間至少也要六個多小時。

    在這六個多小時的時間,襲擊城市和港口並且組織防禦陣線,守住陣地的任務,就只能靠這6000多名士兵來完成。

    當然,只要能夠守住,在六個多小時後,第二批6000多名士兵就會順利抵達,幫助第一批到達的士兵加固防禦陣地,甚至是擊退島國人。

    只要能夠順利襲擊琉球羣島的城市和港口,這駐紮在琉球羣島的接近十萬人的島國軍隊,就會無處可逃,然後被澳大拉西亞軍隊殲滅。

    雖然那兩個丙種師團沒有太大的作用,但琉球羣島還是擁有一個甲種師團和乙種師團的。

    消滅了這兩個師團,對島國陸軍的信心是一種打擊,同樣也能有效打擊島國的有生力量。

    就算島國接下來還能動員更多的軍隊,這些軍隊的戰鬥力,註定無法和甲種師團以及乙種師團相提並論。

    今天暫且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