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以戰練兵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瘋藝炯龍字數:3261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克裏斯蒂軍長說的話沒錯。當天確實給所有菲律賓和加裏曼丹士兵都吃了一頓熱乎的,而且是上好的牛排和白麪包。
第二天也確實有着一場更艱鉅的戰爭,可以稱之爲全面進攻。
第一天的進攻只是試探,澳大拉西亞這邊總共派出了不到1萬人的軍隊,最終損失也很大,撤離的人不足十分之一。
而在第二天,澳大拉西亞軍隊幾乎可以說得上是全軍出擊。
因爲昨天已經拔除了不少的島國防禦陣地,今天的進攻仍然是菲律賓和加裏曼丹軍隊,並且一下子就派出了超過3萬人。
進攻也不再侷限於一座主島,而是對周邊所有的小島嶼發起了進攻。
全面進攻所帶來的第一個壞處,就是傷亡的數字不斷的增加。
阿瑟也在密切關注着歐洲局勢。
但成果也是有的。
但如果法國人堅挺下來,歐洲局勢又將有很大的不同。
盧森堡察覺到了危機,在第二天也宣佈加入四國同盟。
英國一旦掌控了荷蘭,就能夠跨過海峽,不斷的運輸大量的士兵阻攔德國軍隊的進攻。
比利時政府迅速放棄了一切,帶着一部分政府官員和許多重要的資料文件,南下逃往法國,然後從法國乘坐船隻前往倫敦。
原理也一樣,德國和意大利所簽訂的是一份軍事協約,這也是協約國名字的由來。
在澳大拉西亞不急不慌,進行自己計劃的時候,地球另一邊的歐洲,此時戰爭也打的水深火熱。
雖然名字一樣,但兩大軍事集團的主要國家卻徹底進行了更換。
僅僅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至少有6000名土著士兵傷亡,死亡數字更是超過了大半。
從地圖上也能看出,深入比利時和法國邊境的德國軍隊,是很容易被荷蘭後方的軍隊包圍的。
德國掌控了荷蘭,就擁有了威脅英國南部海岸線的手段。德國飛機如果從荷蘭領土起飛,可以轟炸英國的大部分地區。
法奧同盟、英澳同盟和英法同盟共同決定了這個軍事集團的名字。
英法奧澳所在的軍事同盟,被稱爲同盟國。
其次,菲律賓軍隊還好,加裏曼丹軍隊幾乎全部由土著組成,這也代表着加裏曼丹軍隊是沒有大口徑火炮的。
比利時被攻破之後,德國已經順利的變成了荷蘭在歐洲大陸的唯一鄰國。
但從此刻開始,已經不斷的有歐洲國家選擇加入雙方,兩大軍事勢力也有了各自的成員。
這讓目前的歐洲局勢變得更加激烈。整體上看,歐洲仍然是英法奧和德意之間的戰爭。
這些小型島嶼的作用就是琉球羣島的第一道陣線,所部署的軍隊數量肯定也不會太多。
僅僅一天的時間,菲律賓和加裏曼丹的軍隊就死傷過萬。甚至死亡人數就已經突破了上萬人,受傷人數更是接近兩萬,不可謂不慘烈。
其二,就是讓加裏曼丹軍隊經歷這樣殘酷的戰爭,讓他們接受戰火的洗禮。
如果法國還像歷史上那樣,甚至創造出敵人永遠不可能在法國投降之前攻克巴黎的神話,那阿瑟也就無話可說了。
哪怕奧地利帝國戰敗了,對總體的局勢影響都不是很大。畢竟統一大半個歐洲的德國,註定會讓俄國人睡不着吃不好。
6月27日,比利時最後一座城市科特賴克被德國軍隊攻破。十多萬德國軍隊浩浩蕩蕩的進駐科特賴克,也正式宣告着比利時全境被德國佔領。
和一戰中的協約國同盟國一樣,所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軍事集團代號。
一戰中的協約國主要國家是英法澳,在二戰中卻變成了德國和意大利。
在被宣戰的當天,荷蘭政府在威廉明娜女王的命令下,直接加入了英法奧澳同盟。
但問題是,此時的德意志帝國明顯不是威廉二世在掌控。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威廉二世對此時的德國沒有任何控制權,他只是一個空有名頭的德意志皇帝。
克裏斯蒂軍長這麼做的目的,其一是鍛鍊菲律賓軍隊的戰鬥力,讓菲律賓軍隊成爲澳大拉西亞軍隊的重要助手。
比利時徹底戰敗之後,法國將獨自面對德國軍隊的壓力。哪怕有着英國一部分軍隊的援助,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改變戰爭的局勢。
雖然在一戰中荷蘭和德國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甚至就連威廉二世逃亡的時候,都選擇前往荷蘭避難。
特別是加裏曼丹,本身就是由土著組成的軍隊,整體紀律性很差,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也完全無法保證。
緊接着,在下午,這樣的局面又再次重演。
等到將來打敗島國軍隊,並且揮師遠征歐洲的時候,這些經歷過大戰爭的土著軍隊,也就能在歐洲戰場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了。
這也代表着,法國能否堅持住一段時間,將直接決定着歐洲局勢的發展。
而一戰中同盟國的主要國家是德國和奧地利帝國,在二戰中卻變成了英法澳。
首先是主島周邊的那些小型島嶼,幾乎已經全部被攻佔。
沒辦法,目前德國軍隊所爆發出的戰鬥力太過可怕,這讓法國境內都不是那麼安全。
大約中午11點多,經歷了接近四個小時的猛烈進攻之後,克裏斯蒂軍長看了看手錶,滿意的點了點頭,微笑着說道:“應該差不多了,讓士兵們歇口氣吧,在我們的援軍沒有到來之前,可不是大量消耗土著士兵的時候。”
但菲律賓和加裏曼丹這些所謂的炮灰部隊,戰鬥力就無法保證了。
從克裏斯蒂軍長的行動中就能夠看出,澳大拉西亞的目的,其實是通過這次登陸戰磨練菲律賓和加裏曼丹軍隊的戰鬥力。
而這些加裏曼丹和菲律賓軍隊給島國軍隊造成的傷亡呢?幾乎微乎其微。
一旦英法被削弱,最有實力競爭世界霸主的,也就剩下澳大拉西亞和俄國兩個國家。
雖然兩個國家競爭中澳大拉西亞更具優勢,但如果俄國沒有太大的削弱,很有可能會發展成像歷史上那樣,兩極分化的局面。
這麼做能夠確保加裏曼丹軍隊在面臨類似殘酷的戰爭的時候,至少能夠保持穩定,不要爲戰而先亂,讓敵人尋找到機會。
阿瑟除了想在二戰中儘量消耗英法的實力之外,還有一個計劃就是儘量讓德國和俄國進行內耗。
這也沒辦法,荷蘭的地理位置對德國來說十分重要,對英國來說同樣也十分重要。
在澳大拉西亞的計劃中,整個對島國的作戰,將會變成對菲律賓和加裏曼丹軍隊的最大磨礪。
爲了保護自己前線的安全,同樣也是避免荷蘭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威脅,德國在全面攻佔比例時的第二天,也就是1936年6月28日,對荷蘭王國宣戰。
澳大拉西亞軍隊的戰鬥力還是有所保障的。畢竟每年軍費也是一筆龐大的數字,擁有足夠軍費預算的情況下,澳大拉西亞士兵不說精銳,至少也是合格的。
不過,在全力進攻法國之前,德國參謀部對周邊的幾個國家也有了另外的想法。
從地圖上也能看出,德國的領土已經偏向於長方形,西北部彷彿被荷蘭啃了一口一般,留下了荷蘭這樣的大缺口。
更重要的是,伴隨着德國進攻比利時,荷蘭也有倒向英國的意思。
其實如果克裏斯蒂軍長命令菲律賓和加裏曼丹軍隊全力進攻的話,這兩天的成果也不可能只是攻克了周邊的小島嶼。
如果說宣戰比利時還需要一定的藉口的話,那麼對荷蘭宣戰的時候,德國已經沒有任何僞裝了。
雖然島國軍隊在琉球羣島擁有接近10萬的兵力,但這其中大部分軍隊肯定是要部署在比較重要的島嶼的。
原因也很簡單,組成這個軍事同盟的四個國家,主要因素都是各自之間的同盟條約。
順利攻佔比利時全境的德國,此時已經信心大增。再加上島國軍隊已經順利的拖延澳大拉西亞,更是讓德國參謀部自信的向德國政府表達了三個月攻破法國的想法。
但問題是,克裏斯蒂軍長,或者說背後的澳大拉西亞政府,明顯沒有儘快攻克琉球羣島的打算。
不管各自的成員再怎麼變,一戰和二戰在歐洲的主要局勢,同樣都是英法對抗德國。
嗯,巧合的是,二戰的兩大軍事集團仍然被命名爲同盟國和協約國。
更重要的是,除了荷蘭的海岸之外,德國可以說是全面包圍荷蘭。
而德意所組成的軍事集團,被稱作協約國。
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來看,克裏斯蒂軍長所統帥的30萬人,最多也只能堅持大半個月的進攻。
首先在搶灘登陸戰中,想要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運輸火炮並且進行移動和發射,毫無疑問還是很困難的。
阿瑟可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最好的結果就是,英法和俄國在這場戰爭中都遭到了大量的削弱,澳大拉西亞順理成章的成爲世界霸主,並且繼承英國人的大多遺產。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