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全面戰爭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3155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1936年4月14日,在鮑德溫首相、約克公爵、格洛斯特公爵和肯特公爵的見證下,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在貝爾韋德城堡簽署了寄送給各自治領政府的退位文件,正式宣佈自己將放棄英國王位。

    4月15日,愛德華八世最後一次作爲英國國王,通過全國廣播的方式,向所有英國民衆宣讀了《退位法令》,並且在最後深情默默的說道:“我認爲,沒有我所鍾愛的這個女人的幫助和支持,就不可能履行我的職責,盡國王的義務。

    爲了大英帝國後續的發展,同時也是爲了我和我的愛情,我將自願放棄英國王位,我的後代也不再擁有英國王位的繼承權。”

    愛德華八世的退位,對大英帝國來說就是最大的新聞。愛德華八世不僅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爲了愛情自願放棄王位的國王,他的統治生涯也是英國君主中最短的國王之一。

    從上一任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的駕崩到現在,愛德華八世的退位,其實也就過去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這兩個月對於英國政府的影響十分深重,也造就了英國政府現在所面臨的非常嚴峻的現狀。

    除了驚歎愛德華八世真的願意爲了愛情放棄王位之外,民衆們也在期待着,新的國王,也就是阿爾伯特公爵,能否一掃愛德華八世所帶來的頹勢,帶領英國重現往日的盛況呢?

    自4月16日開始,英國正式進入了阿爾伯特公爵統治的時代。

    爲了穩定英國政府和民衆,阿爾伯特公爵決定沿用自己父親的名號。他放棄了阿爾伯特的名字,改爲喬治。也正因爲如此,阿爾伯特公爵成了英國第六位名爲喬治的國王,也就是喬治六世。

    因爲情況緊急,喬治六世成爲英國國王之後,立即就將注意力放在了英國目前所面臨的危機上。

    在新召開的內閣向喬治六世宣誓效忠的會議上,喬治六世特別指出:“目前大英帝國正在遭受堪比20年前的重大危機,我們只有上下一心,還能帶領英國走出危機,重現往日的輝煌。”

    喬治六世展現了非常堅定的主戰態度。4月17日,喬治六世會見了法國代表羅曼部長,雙方密談良久。

    也正是在當天,喬治六世簽署了英國總動員令。這份命令將全部動員英國的陸軍,海軍和空軍,讓大英帝國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4月18日,英法聯合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兩國要求德國立即停止在奧地利的軍事行動,並且將軍隊全面撤出奧地利,恢復戰前的局勢。

    這份通牒被德國外交部門緊急翻譯,並且上報到德國政府和參謀部。

    4月19日中午11點15分,英法駐德國大使向德國索要最終答覆。德國也給出了最終答覆,那就是拒絕英法的提議,並且要求英法兩國政府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

    在英國的支持下,法國也罕見的強硬了起來。

    4月19日下午3點22分,法國大使庫倫德向德國政府照會:“因爲貴國的無端宣戰和拒不退讓,你們必須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作爲奧地利帝國的盟友,我代表法國政府宣佈,我們將履行和奧地利帝國的盟友,並且認爲和貴國處於戰爭狀態。”

    4月19日下午5點25分,英國外交大臣哈裏法克斯召見德國駐倫敦大使,並且態度強硬的表示道:“根據我國王陛下的指示,現通知貴國政府,因貴國無端的戰爭行爲,作爲歐洲秩序的維護者,我很榮幸的通知你,我們將與你國從此時開始處於戰爭狀態。”

    德國政府懵了,他們沒想到,更換了國王的英國很快就轉變成了主戰派,並且和法國人達成了協議,直接宣佈對德國作戰。

    但此時德國人已經沒有去發呆的時間。他們要做的,是儘可能在英法完成動員之前擊敗奧地利帝國,爲這場大規模戰爭創造出不小的優勢。

    4月20日早上8點12分,意大利遵照了和德意志帝國的盟約,分別向奧地利帝國,法國和英國宣戰。

    而在同一天的稍晚些時候,奧地利帝國、法國和英國也分別向意大利宣戰,一場遍及五個列強,影響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大戰也就此爆發。

    不過,雖然是宣戰了,但這不代表英法的軍隊能夠第一時間抵達戰場。

    英法的軍隊雖然動輒數百萬,但這些軍隊中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殖民地。英法作爲老牌的殖民地強國,他們的殖民地遍佈全球,想要短時間內將這些殖民地軍隊匯聚在一起是很困難的。

    這導致,英法需要比其他國家更長的準備時間,才能讓自己的大多數軍隊加入這場戰爭。

    特別是英國。雖然大英帝國是世界霸主,但世界霸主在集結軍隊方面也是沒有任何加成的。

    英國作爲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全世界。想要把這些殖民地軍隊全部運輸到歐洲,不僅需要大量的運輸艦隊,同樣也需要大量的時間。

    德國參謀部根據英法各自的情況進行了估算。在三個月時間內,法國最多投入到戰場的軍隊只有100萬左右,英國甚至只有50萬。

    而德國方面,他們已經集結了超過200萬軍隊,再加上意大利蓄勢待發的上百萬軍隊,完全可以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像波蘭那樣閃擊奧地利帝國。

    等奧地利滅亡之後,局勢就變成了英法VS德意。雖然英法的底蘊更強,但在軍隊戰鬥力方面,明顯還是德意更強的。

    當然,這其中德國軍隊的戰鬥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至於意大利的軍隊,只要他們不拖後腿,就是對德國最大的幫助。

    一邊將希望寄託在快速擊敗奧地利帝國,另一方面,德國已經開始尋求自己另一個盟友,也就是島國的幫助。

    島國的位置還是很重要的,他們能夠威脅到英國人最重要的地區,也就是印度。

    一旦印度有危險,英國政府就算再怎麼主戰,也肯定不可能爲了法國就放棄自己的印度。

    只要分擔一部分英國軍隊的壓力,在正面戰場上德國軍隊可以輕鬆擊潰法國軍隊。

    但很明顯,島國人也絕對不是傻子。雖然島國確實能對印度進行一定的威脅,但卻必須要經過澳大拉西亞的勢力範圍。

    單獨面對澳大拉西亞已經讓島國人倍感壓力,要是再徹底得罪英國人,島國在太平洋的爭霸上就徹底沒有勝算了。

    作爲一個島國,島國想要維持自己的地位,海軍的強大是至關重要的。但偏偏英國才是此時海軍最強大的國家,要是得罪了英國人,島國的海軍將會被英國全面封鎖,島國的陸軍再強大,出不了島也毫無作用。

    大英帝國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之後,作爲英聯邦的成員,印度,加拿大和南非也先後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

    雖然這場戰爭看起來聲勢浩大,但有些奇特的是,截止英聯邦全面宣戰的4月25日,主要戰場仍然在奧地利。

    縱使德國和法國爆發了戰爭,德法邊境之間仍然沒有大規模的戰役和衝突。

    這也算是德國和法國政府互有默契。德國並不打算過早將自己的兵力浪費在對法國的進攻中,畢竟此時儘快擊潰奧地利帝國才是更重要的事。

    而法國方面,雖然已經決定了參戰,但他們的戰爭準備還沒有完成,並且他們也不打算在英國軍隊到來之前,過早的將自己的主力投入到戰場。

    而英國人呢?喬治六世確實是主戰派,但這仍然不能更改英國在喬治六世登基之前對戰爭毫無準備的事實。

    英國人戰爭準備的時間遠比法國更久。根據英國內閣的推算,第一批抵達法國的軍隊最早將會在半個月後登陸法國海岸。

    但這些軍隊只是英國的常備部隊,數量註定不會太多。在英國內閣的計劃中,在兩個月以內,英國投入到歐洲戰場的兵力不會超過20萬人。

    這點兵力相較於動輒上百萬軍隊的德國和意大利來說,明顯有些杯水車薪。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英國政府對於戰爭的準備確實很少,英國軍隊現有的規模也只有不到60萬人。

    因爲倉促參戰的原因,英國民間對於這場戰爭明顯沒有準備,英國政府的總動員進度也很緩慢。

    各殖民地也不用指望。英國比較大型的殖民地,最近的也是加拿大和南非這種,間隔了一個大洋或者一個大陸的。

    英國殖民地兵力的主要來源,印度甚至和英國本土間隔了印度洋、地中海和歐洲大陸。

    這些殖民地政府從宣戰到動員再到派出兵力前往歐洲,至少也需要3到4個月的時間。

    這也代表着,在戰爭的前三個月,其實就是法奧和德意的戰爭。如果奧地利軍隊能夠拖住德國和意大利,爲英國和法國爭取足夠的時間,英法的情況會好許多。

    但如果奧地利帝國像波蘭一樣脆弱不堪,恐怕接下來的幾個月,局勢將會變成法國單獨對抗德國和意大利。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