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六章:歐洲大擴軍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瘋藝炯龍字數:3216更新時間:24/06/27 00:26:24
    波斯灣領地是澳大拉西亞十分重要的地區,這裏有着澳大拉西亞大半的石油儲量,是國家未來百年發展中,絕對的能源中心。

    波斯灣領地的駐軍從最開始的兩個師,到現在已經演變爲整整一個軍了。

    目前經過輪換之後,駐紮在波斯灣領地的是新編第八軍,軍長是埃裏克少將,一個畢業自澳大拉西亞皇家學院,軍事方面很有才能的少壯派。

    在澳大拉西亞所有軍長級別的高級軍官中,埃裏克算是最有前途的將軍之一了。

    目前埃裏克少將滿打滿算也才37歲,就算堆資歷,他也能輕鬆的達到中將的級別。

    一旦戰爭爆發,大量軍功的累積,會讓軍方的這些傢伙獲得快速晉升的機會。

    或許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澳大拉西亞又要多好幾個中將了。甚至就連更高級的上將和元帥,也不是沒有可能再多幾個。

    要知道,澳大拉西亞軍隊建立這36年時間以來,上將和元帥的數量一隻手就能數得清。

    國防部長作爲澳大拉西亞軍方的最高層,目前的標準軍銜爲上將。現任國防大臣托馬斯,憑藉着自己的資歷,在四年前就已經晉升爲上將。

    國防部下屬的參謀部、海陸空三軍司令部的軍銜,統一爲中將級別。

    參謀部總參謀長、海陸空三軍司令、參謀,統一都是中將軍銜。

    再往下,各軍軍長、參謀,標準軍銜爲少將,也有少部分因爲軍功的晉升,軍銜達到了中將的級別。

    但中將軍長始終是少數。在澳大拉西亞軍隊,除了近衛軍軍長之外,很少有軍長能夠達到中將級別。

    各師師長和參謀標準軍銜爲準將,也有上校破格提拔爲師長或參謀的。

    但澳大拉西亞這36年的歷史中,元帥只有一人,那就是身爲三軍總元帥的阿瑟。

    其實阿瑟並未限制這些軍方高層的晉升,但除了戰爭這樣的快速晉升軍銜的方式之外,靠平時積攢資歷的方式來晉升軍銜,很難晉升到元帥級別。

    特別是因爲之前國家軍隊規模並不大,國防部長都只是中將的時期,軍方高層就更加沒有可能晉升爲元帥了。

    到目前爲止,澳大拉西亞現役上將級別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托馬斯部長。

    中將有七個,分別是參謀部總參謀長帕特里克,陸軍總司令佈雷迪·埃利森,陸軍總參謀長查理·圖克,海軍總司令安德魯,海軍總參謀長大衛·斯科夫,空軍總司令亞納·柯勒特,空軍總參謀長邁克爾·比奇。

    除了這些現役的軍方高層之外,現任首相勞爾·普朗格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因爲軍功獲得過上將軍銜。

    但擔任首相之後,他的軍人身份就已經結束,自然不能算在現役之中。

    包括前前前任首相肯特也是如此。在擔任國防大臣期間,肯特獲得過中將的軍銜。

    但成爲內閣首相之後,之前的軍銜就相當於退役,已經自動作廢了。

    說到底,中將級以上的高級軍銜數量之所以如此稀少,除了國家到現在沒有經歷過太多戰爭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澳大拉西亞從立國到現在也就只有36年的歷史。

    立國的時間太短了,這直接導致那些靠資歷晉升的軍人,到現在爲止還沒有晉升到太高的級別。

    不過相信這一現象會在戰爭結束後好很多。不管是對島國的戰爭還是將來有可能干涉歐洲的戰爭,都有着大量榮立軍功的機會。

    到時候,澳大拉西亞不僅會多上幾位中將以上的高級軍官,同樣也會多很多男爵以上的高級貴族。

    所謂的軍功授爵也不過如此。用軍功調動軍隊的積極性,然後再讓這些因爲軍功而成爲貴族的新貴族團體爲王室服務,從而實現良好的循環。

    等阿瑟回到澳大拉西亞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三月份的中旬。

    除了儘可能在英國佈局,讓英國政府變成主戰派之外,對法國的一些改變也是很有必要的。

    法國政府目前是不折不扣的主和派,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國懦弱的阿爾貝總統。

    在總統制還沒有取締的現在,法國總統還是擁有着相當的權力的。只要阿爾貝總統還在任一天,法國政府就很難從主和派轉變爲主戰派。

    這對歐洲的局勢來說是十分糟糕的。法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就是抵抗德國進攻的第一道防線。

    一旦法國放棄抵抗德國,德國就再也抵擋不住,可以輕易的席捲西歐和中歐。

    到那時,再想要用戰爭的方式來打敗德國,所需要付出的傷亡和現在完全不成正比。

    不過,想要轉變法國政府的態度,比轉變英國政府的態度還要難的多。

    阿瑟所能做的,也只是讓澳大拉西亞政府提醒法國,德國人的目標絕對不只是一個小小的波蘭。

    如果法國人再執迷不悟,被聯合瓜分吞併的波蘭就是他們的最終結局。

    反正澳大拉西亞在地球的另一邊,歐洲打的再怎麼火熱,對澳大拉西亞也沒有任何危害,甚至反而會讓澳大拉西亞賺的盆滿鉢滿。

    現在來看,法國在二戰中的糟糕表現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無論是在戰前政府的軟弱,還是戰爭爆發後法國人那令人震驚的投降速度,都足夠讓人驚歎。

    歷史中的二戰前夜,那可真的稱得上是一個比爛的時代。英國,法國和美國都在奉行着綏靖政策,最終養出了一個讓世界都爲之顫抖的龐然大物。

    法國之所以迅速投降或許就有其中的一些原因。畢竟英國和美國都在進行着綏靖政策,難道還能妄想法國人單獨對抗德國嗎?

    畢竟一戰的下場就證明了,法國單獨對抗德國,最終只會是英國和美國這樣遠離戰場的國家受益。

    不管勝利與否,都會對國家造成沉重的傷害,那麼爲什麼不選擇傷害較輕的選擇呢?

    爲了改變法國政府的態度,只能率先去改變法國民衆的態度。

    畢竟對於法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民衆的態度是高於一切的。就算阿爾貝總統不願意發動戰爭,有着法國民意的裹挾,他也不得不變成一個堅定的主戰派。

    要不然,憤怒的法國民衆會站出來不斷的反對政府,阿爾貝總統的統治之路也不會穩固。

    大不了就發動輿論讓阿爾貝總統的統治陷入危機,然後趁機扶持一個主戰派的法國總統。

    反正反對阿爾貝總統的勢力也不是沒有,法國國內的主戰派也有一定的規模,事情還沒有到完全無法挽回的地步。

    1936年3月27日,德國裁撤了原本波蘭上百萬的軍隊,只保留了一些經過戰火洗禮的,比較精銳的步兵和炮兵。

    但對於自己國內的軍隊規模,德國並沒有任何裁撤的意思。這也導致德國陸軍規模一躍來到了140萬的規模,成爲全世界陸軍規模最龐大的國家。

    面對着如此龐大的陸軍規模,法國人也終於感到了壓力。

    阿瑟發動了大量的媒體,大肆宣傳德國威脅論。證據就是德國仍然保留着100多萬的軍隊,這些德國軍隊不僅沒有任何裁撤的意思,反而還在進行着大量的訓練。

    而德國的各大軍工廠,此時都在不斷的生產着武器裝備。德國所做的這一切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正在謀劃着一場比德波戰爭更大型的戰爭。

    1936年3月28日,奧地利帝國宣佈擴軍,將陸軍規模擴張到85萬。

    與此同時,奧地利各大兵工廠也在不斷的生產着武器裝備,並且向前線不斷的囤積物資。

    奧地利帝國的擴軍正中意大利的下懷。在第二天,墨索里尼舉行了公開演講,在演講中宣佈,大力將正式擴軍50萬,將陸軍規模提升到110萬左右。

    此時法國人想不擴軍也不可能了。

    迫於德國和意大利的壓力,法國在四月初也宣佈擴軍,將陸軍規模提升到120萬。

    緊接着,島國發佈了徵兵計劃,宣佈將陸軍規模提高到140萬,並且大肆建造陸軍所需的武器裝備。

    歐洲方面,西班牙在接收到了德國和意大利的物資援助之後,將原本西班牙共和政府的40萬軍隊精簡到了20萬,再加上自己的軍隊,同樣湊齊了超過55萬的大軍。

    這一系列陸軍軍備競賽,讓歐洲的緊張氣氛提升到了最高。英國政府也不由得開始謀劃,關於是否干涉歐洲局勢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

    1936年4月17日,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再次向政府提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的計劃。

    因爲之前鮑德溫首相的反對,愛德華八世也進行了退讓,提出了另一個看似兩全其美的方案,那就是辛普森夫人在婚後不擁有王后頭銜,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孩子,也自動放棄英國王位的繼承權。

    對愛德華八世來說,這樣的退讓已經是退無可退了。既放棄了辛普森夫人的王后頭銜,又放棄了他們將來後代的王位繼承權,已經是愛德華八世能夠做出的最大退讓。

    30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